邹心遥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7)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心已经从当初注重规模的外延发展转移到如今注重质量的内涵建设上来。如何有效地加强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是近几年来高职教育研究始终关注的重要课题。
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是专业建设。因为专业建设的好坏反映了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程度,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质量以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而影响到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因而,专业建设是高职教育办出特色的关键;建设特色专业,是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获取持续竞争力的重要保证。论文首先分析了特色专业的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专业特色的培育及建设途径。
高等职业院校的特色专业是指以先进教育理念为指导,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与行业企业发展紧密结合,专业建设水平和教学改革成果在某些方面具有较高水平,人才培养质量高且具有明显特色的优质专业。特色专业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前瞻性、人才培养质量高且具有特色和专业建设模式具有示范性三个方面:
1.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前瞻性。高职特色专业的一个重要特点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前瞻性。高职专业的设置和建设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特色专业不仅如此,还要能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趋势进行跟踪研究及预测,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具有前瞻性,及时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并能及时输送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人才培养具有特色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专业建设的终极目标。要保证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在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过程中持续创新,因而特色专业的特色应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人才培养过程的实施和人才培养的质量等方面。
3.专业建设模式具有示范性。特色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体现了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在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模式应具有明显的示范和辐射作用,能为同类专业的建设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参考。
特色专业的特色培育及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对区域经济、行业产业的发展特点及趋势进行系统的分析。在比较和突出优势的基础上,由教学团队通力合作制定好统一长远的专业建设方案和灵活的调整机制,保证专业建设既能稳定有序地发展,又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变化的要求。
1.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构建特色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的建设是提高专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保障,也是专业建设的关键所在。专业的特色建设离不开特色的教学团队,特色教学团队建设的内涵在于建设真正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需要对高职教育有深刻的理解,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能有效进行教学改革并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另一方面,教师需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除了指导学生上实训课程之外,还能与企业联合开发项目,从而真正实现“产学研”的“工学结合”。一旦构建了特色教学团队,专业特色建设就有了良好的开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应把特色教学团队的建设摆在专业建设中头等重要的位置。
特色教学团队建设是个系统的、长期的工程,应以专业带头人和专业负责人培养为重点,以骨干教师培养为支撑,以结构优化为主线,实实在在地把教师培养成为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在培养教师的教学改革能力方面,应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师资培养、管理和考核机制,在制度的激励和约束下,通过培训和讲座大力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改革意识和改革能力。在培养教学团队的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方面,一方面建立和充实兼职教师人才库,采用从企事业单位聘请技术专家、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另一方面利用与企业联合办学的机会,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通过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通过对专业带头人和专业负责人科研能力的培养,与企业联合开发项目,骨干教师通过参与项目的锻炼,逐步提高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
2.加强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培育专业特色
教育是一个人才加工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围绕人才培养方案而展开的,要建设好一个特色专业,离不开一个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1)建立人才培养目标调整机制,体现特色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人才的指南针,在专业建设中有着统领全局的作用。培养目标不明确、不合理,则难以培养出高质量的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因而,应从思想上重视培养目标的确定。
确定培养目标不能闭门造车,要密切关注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切实对企业和人才市场的需求展开调研,制定出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作为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能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这就需要成立专业委员会,建立培养目标随市场需求调整的调控机制。专业委员会由企业专家、技术人员、专业负责人及骨干教师组成,通过定期对企业和市场进行跟踪调查,对毕业生开展跟踪调查和回访工作,及时掌握市场技术的发展状况及对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的变化,作为专业培养目标调整的主要依据,以保证培养目标在明确的基础上突出地体现特色目标。
(2)充分开展调研工作,构建特色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依赖于课程体系来完成,构建合理的、有特色的课程体系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障。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主要采取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在基于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时,需要充分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切实以市场需求为依据,而不能流于形式。
开展社会调研工作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进行。根据高职教育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首先选取区域内有代表性的重点企业;然后针对这些企业中典型的工作任务设计相应的表格、问卷等进行充分调研;再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了解企业目前岗位需求和对知识技能的要求。
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的综合化程度随之相应提高,要求从业人员具有适应市场变化的职业迁移能力。即在具备突出的操作技能的同时,能及时更新、补充和扩展自己的知识与技能。这就要求在进行社会调研时,需要对职业岗位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有可能出现的新岗位及需求进行预测,对新岗位从业人员要求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
如果充分掌握了企业目前需求和未来需求状况,就能有的放矢地开展课程体系的改革,构建体现职业迁移能力培养的特色课程体系。
(3)更新课程建设理念,体现课程建设特色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专业建设的一个重点项目,社会对专业要求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课程上。课程建设的主体是教师,遵循“内因驱动规律”,加强课程建设的关键是让广大教师认识到课程建设在教学改革及提高自身素质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邀请知名的专家或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的负责人开展课程建设讲座,更新广大教师课程建设的理念,提高大家参与课程建设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采取适当的措施推动课程建设的实施。比如成立课程建设指导小组,定期召开工作会议,交流网络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
(4)自编特色教材,体现专业的独特性
特色专业建设一般具有独特性,可在教材建设上体现相应的特色。高职教材建设由于起步晚,对许多问题的认识还处于研究阶段,导致高职教材建设滞后,不能满足高职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在:(1)教材的侧重点放在如何介绍知识以及如何让学生掌握和巩固知识的层面上,重视知识点,忽视能力点,尤其是不能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相结合。(2)教材不能把教学引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改革轨道上来,学生成为“记录员”,没有时间思考,没有机会实践,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等适应职教特色的方法无法有效实施。(3)实践教学教材严重不足,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体系不匹配。(4)立体化教材建设尚未形成规模。
针对高职教材建设的现状,在培育专业特色时,可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和经验建设有自己特色和较大社会影响的特色教材。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开展建设工作:(1)突出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与“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相适应的教材;(2)与企业联合开发订单式教材,突出“工学结合”的特点;(3)建设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教材;(4)建设立体化教材。
(5)深入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体现特色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更是特色专业建设的突破点。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坚持“校企融合、产学结合”的办学方向,持续、深入推进“工学结合”工作,广泛开展“顶岗实习”“订单培养”“厂中校、校中厂”活动,积极促进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实践中来。只有在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下,才能探索与实践出一个适应专业发展需要、基于工作过程的、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特色专业的建设,必将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办学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大高职学生受行业、企业的欢迎度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从而可提高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促进高职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1]刘传林.适应行业需要创建特色专业[J].中国高等教育,2005,(19):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