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意
(天津市宝坻区景苑小学,天津 301800)
语文阅读教学应当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和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真正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教学中,应该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主导作用表现在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流程的安排、教学结构的调整、教学过程的点拨、突发事件的处理等。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在对问题的探究、对方法的讨论、对知识的积累、对情感的表达等。教师的“导”就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多向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还应该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启动者,学生思维领域的开拓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了教师的主导,也体现不了学生的主体。
教师怎样才能在阅读教学中真正发挥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呢?我认为,除了要求教师花大力气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自己,课堂上的每一个质疑都是精心研究后设计出来的外,还要抓住每篇文章的关键点,找准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金钥匙。在阅读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由于知识经验的局限,他们的思维还很肤浅,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都正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不断加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十分重视培养小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学习方法,鼓励学生敢于对教材、对教师的讲解提出异议,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打破盲目顺从、迷信书本、被动地听讲、被动地回答问题的局面;阅读时能对读物进行比较评论,善于设计训练习题,等等。引导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产生新的答案,使学生的思维向独创性、灵活性方面发展。例如在教学《灰雀》一课,学生结合预习提示提出,“列宁发现一只灰雀不见了,心情怎样?那个男孩喜欢灰雀吗?听了列宁的话男孩为什么那样说?”我就此问题设置思维热点:“灰雀这几天到哪去了?灰雀回来了,列宁为什么不再问那个男孩?”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带着上述问题抓住主线,感知课文,从而奠定了课堂教学的基础。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渗透在小学学习的各个方面,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无论是再造想象还是创造想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都是十分有益的。小学语文每一篇课文都是很好的想象思维材料,在阅读教学时应充分启发学生想象,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斯腾伯格认为培养实践性能力就是引导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实际成果,这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也是走向成功的关键。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展开审美想象和理性推理,并按个人的逻辑进行加工改造和组合,写出各种类型的研究性文章,必将使学生发挥出创新的潜能,充分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如在学完《小摄影师》一课后学生续写了故事,有的同学生动地描写了小男孩再来给高尔基照相的情景;有的同学则写了小男孩不好意思再打扰高尔基的情景;还有的学生想象高尔基去找小男孩……这样的想象往往流露出学生个人的想法、思想,也蕴涵了学生对未知的、非预设目标的探索。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学生探究的基础,衡量探究能力强弱的一个方面。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一个有利平台,在包罗万象的文本中学生可以尽情地发问,尽情地探索研究。从问题开始,带着新的思考结束。教师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和“纵横驰骋”,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某种疑问,让学生帮助解决,这样做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生在“帮助”老师弄清疑问的过程中,更增添了探索的欲望和信心。在教学中,通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题,培养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发散性思维和探究意识,教师可以清清楚楚地知道学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则能够起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主动探索,激活创新思维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头脑里产生疑问越多,他们对课堂上讲解的知识和新教材的兴趣就越高。在课堂上学习新教材之前就让学生积累疑问——这是教学论上很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没有疑问的学习就像一潭平静的死水,设置疑问,唤起思维,就像投下石子激起浪花。有的教师生怕学生质疑会打乱教学思路,害怕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处理,所以不敢、不愿让学生质疑,这是没有摆正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关系的缘故。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安排质疑时机,还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选用恰当的诱导方式,并相机进行调控。例如教《太阳》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对课题质疑,学生就提了“太阳有多大?有多热?太阳和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等这些问题,其实,这些问题学生在预习中已知道,根本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这一现象,我就对学生说,“刚才同学们看了课题后提的问题你们现在能回答吗?”学生们响亮地回答:“能!”“既然能回答,那为什么还要把它当作问题呢?”这时,学生们面面相觑,我马上接着说,那你们能不能提一些自己真的非常想知道的问题呢?经我一点拨,学生们的思维就活跃起来了,有的问:“书中说太阳很大,要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这么大,它到底有多重呀?”有的问:“太阳的温度这么高,我们人类是怎么测出来的?”有的问:“课文为什么要用一个神话故事来开头?”显然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预习之后,进行一番思考提出的问题,这才是学生真正的智慧之花。学生经老师一点拨,也明白了读书提问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不仅要学会针对文本的内容提出问题,还要学会从文本中找到答案。教学生学会读书,对文本整体提出的概括性问题,要引导学生站在文本上解决问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是指给学生方向的,是学生寻找答案路程中的路标。
“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是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教师应尽力启发学生领悟文中的一些规律,有意识地把方法渗透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使学生经过多次阅读实践,一点一滴地逐渐领悟方法,让学生在掌握学法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努力探索。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不仅对学生在校学习各门学科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而且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的良好品质,使学生终生受益。
1.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检查预习效果,进行总结评比,久而久之,熟能生巧,能力自然形成。
2.培养学生细读深究的习惯。首先教给学生自读课文的方法,每篇课文都要求多读,每次读的要求不同;其次要教学生推敲词语及句子,让学生知道只有用词准确,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3.让学生依据文章的内容想象情景,创设情景,从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教师要发挥的是主导作用,而不是替代作用。要以学生自读为主,把读书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使学生由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阅读,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教学中要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此建立在教师点拨下以学生自读为主的“自读”机制。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才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