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璇
最近两年,我国经济仍处于高速增长阶段,但总体趋势放缓,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在经历着不同程度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2011年,我国共有18个省市GDP增幅低于上一年,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趋势显现;2012年,各地区增长放缓更是明显,31个省市中,共有29个省市GDP增幅低于上一年。区域经济呈现出普遍增速放缓的现象,一方面源于世界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持续显现,但其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以GDP为核心的传统区域经济评价标准下的外延式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粗放型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日益突出,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矛盾进一步恶化、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区域创新能力不足等等,因此必须反思区域经济增长的评价标准,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区域经济质量评价体系。
GDP指标是20世纪伟大发明之一,是衡量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指标,它以最为简洁、直观的形式来表现复杂、多变的经济活动,为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作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它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发展衡量标准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这也正是建立科学的区域经济质量评价体系所需要注意的:其一,区域经济的发展不是简单的数量、规模上的变化,而是积累经验、技术创新、生产能力提高的过程;其二,区域经济的发展不是经济的单独增长,而是经济、社会、生态等的可持续发展;其三,区域经济发展还关注民生、福利问题;其四,区域经济不仅关注区域内的经济活动问题,而且还考虑与其他空间范围内经济活动的关系,区域经济活动的合理布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过程;其五,以GDP为核心的区域经济评价标准,会使政府官员忙于GDP增长竞标赛,热衷于经济数量和经济规模,容易忽略区域经济质量的提高。由此可见,以GDP为核心的区域经济数量评价标准所反映的内容有限,不能完全反映区域经济整体状况,需要完善区域经济评价指标系统,特别是区域经济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它有利于全面地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区域经济质量评价是相较于区域经济数量评价而言的,它是对区域经济体系内的运行效率、运行结构、运行布局、运行潜力以及运行可持续性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的评价。运行效率是指在区域经济活动中的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收入的关系;运行结构是指区域内的经济结构、分配结构的可协调性;运行布局是指区域间的空间布局统筹协调性;运行潜力是指区域内、区域间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能力;运行可持续性是指区域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问题。
区域经济质量评价的提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其内容包括四方面,即区域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社会、民生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空间布局协调性、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内部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相协调。区域经济质量评价内容的具体化就是区域经济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方向,具体说来包括四方面:区域内经济发展能力、区域间经济发展能力、区域经济福利、区域经济发展代价。
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进程中,某一区域内经济质量的提升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区域内经济发展不仅要关注区域经济的数量增长,更应该注重区域内经济效率的提升、经济结构的合理化、技术进步等。区域内经济发展能力的指标也应涉及这几个方面,即包括区域经济效率指标、区域经济结构指标、区域经济技术能力指标。
区域经济效率指标是指衡量某一区域内资源配置能力的指标,它是考察区域经济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目前,区域经济发展之所以强调资源合理配置是因为资源的稀缺性,如果没有合理的资源配置,资源稀缺性问题将更加凸显,从而影响区域的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重视合理的区域经济效率。经济效率通常用投入与产出、创造财富与资源消耗的比率来衡量,经济效率越高,资源配置能力就越强,区域经济发展能力也就越突出。
区域经济结构指标是指衡量某一区域内经济结构问题的指标,它是区域经济质量评价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更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构成因素。区域经济协调、统一发展,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经济结构。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经济结构作基础,一方面,区域经济粗放型发展方式不会得到改变,另一方面,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会存在。因此,必须重视科学、合理的区域经济结构。所谓经济结构是指某一地区三类产业的比例关系以及所占GDP的比重,区域经济结构指标的衡量也主要是此为依据加以考察。第一产业的比例代表了区域粮食安全的能力,第二产业的比例反映了区域发展的能力,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关系反映了区域产业现代化的水平。鉴于此,应根据区域自身特点以及区域经济发展阶段,构建适合区域发展的区域经济结构,实现区域的科学发展。
区域经济技术能力指标是指衡量某一区域内技术进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的指标,它是区域经济长久增长的推动力。区域经济长久增长,离不开技术进步,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要素投入的种类和质量也有所提高,产出水平也随之增加,产出的增加又会促进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如此反复,区域经济得到良性发展,反之亦反。因此,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重视技术能力的提升。区域经济技术能力通常用技术投入所占总投入的比重加以衡量,比重越高,区域经济技术能力也就越强,区域内经济能力提升越快。
国民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区域间的统筹协调发展。目前,我国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仍然很大,区域空间重复布局情况依然突出,如何协调区域间经济发展问题也是区域经济质量提升所面临的一大问题。区域间经济发展能力指标应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区域空间布局合理性测度和区域经济联系能力。
区域空间布局合理性指标是指衡量区域间产业结构布局、空间结构布局、城镇化合理性问题的指标,合理的区域空间布局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着区域间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布局同构、城镇化水平低的现象,因此需要对区域空间布局合理性进行度量,从而有助于对区域经济协调性发展作出判断。区域空间布局合理性通常采用区域产业布局结构集中度、空间结构集中度、城镇化率等指标来度量。
区域经济联系能力指标是衡量一个地区与其他区域经济交流的能力,区域经济联系能力越强,整个经济系统的协调性越强。某一区域的经济发展不是孤立发展的,是和其他区域联系在一起的,应该打破单独作战的局面,实现共同发展,越是经济开放的区域,越是注重与其他区域的交流合作,越能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联系能力通常通过人口流动量、资金流动量、货物运输量等加以衡量。人口流动量反映了人员交流状况;资金流动量反映了经济活跃程度;货物运输量则反映与其他地区的贸易情况。
区域经济发展最终目的是让社会成员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区域经济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区域经济整体福利水平的提升。当前,我国人均收入水平还不高、贫富差距还很大、社会保障覆盖率还偏低,整体福利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此,有必要对区域经济福利进行测度,以便更好地提高区域经济质量。
区域经济福利指标是用于衡量某一区域内或区域间人们福利水平的指标,它是区域经济质量评价不可或缺的部分。经济福利主要取决于国民收入的增量在社会成员间的分配以及所提供的社会保障的情况。具体说来,区域经济福利指标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国民收入增量、居民人均收入、社会保险覆盖率、基尼系数。国民收入增量指标是用于衡量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区域经济福利的基础;居民人均收入指标是衡量区域经济基本福利情况的指标;社会保险覆盖率指标是衡量区域经济福利最重要的指标之一,高的覆盖率可以解决人们的后顾之忧,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符合区域经济质量提升的要求;基尼系数是衡量一个地区财富分配是否公平的指标,它是区域经济福利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尼系数越大,贫富差距越大,区域经济质量也就越差。
区域经济发展代价是指区域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不协调而付出的价值。只有区域经济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才能使得区域经济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不考虑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而盲目地进行发展,最终将导致区域经济停滞发展。因此,在区域经济发展质量评价体系中,有必要将区域经济发展代价作为衡量标准,使之更好地对区域经济质量进行评价。
区域经济发展代价指标是用于衡量区域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损害程度。具体而言,包括以下4个方面的内容:工业三废排放量、大气污染程度、水资源污染程度、环境污染治理占GDP的比重。工业三废排放是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是经济发展的环境代价,是区域经济发展代价指标的最直接体体现;大气污染程度由于区域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导致大气质量下降的程度,它是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指标;水资源污染程度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对水资源的保护,使得水资源被污染,它是威胁人类生存的重要指标;环境污染治理占GDP的比重是用于说明区域经济发展代价的具体数值,所占比重越高,自然资源、环境的可修复性越高,其代价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