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照云 朱丽萌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新的产业制高点已经成为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和我国共同的战略选择。但作为高科技、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它的培育和发展是一个长期和持续的过程。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创新能力不足、有限的人力、财力资源决定了不宜采取四面出击,旨在“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发展思路。欠发达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其中如何有所为就成为欠发达地区关注的焦点。本文以欠发达的江西南昌为例,重点探讨欠发达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何选择发展的方向及重点领域。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当前经济领域的“新词”和“热词”,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学术语,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词汇,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对金融危机提出的一个新词,并由此催生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浪潮,相关的研究也日益增多。
从理论上来看,国内外与此相关的概念主要有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战略产业等。由此,其理论根源可以追溯到罗斯托(最早提出主导产业的概念)、艾尔伯特·赫希曼(提出了产业选择的关联度基准)和筱原三代平(提出了产业选择的筱原基准)等最早关于主导产业的描述。国外新兴产业或战略产业的提出与探讨,一是与科技革命密切相关,如迈克尔·波特从企业战略制定的角度认为,新兴产业是新形成的或重新形成的产业,其形成的原因是技术创新、相对成本关系的变化、新的消费需求的出现或其他经济和社会变化将某个新产品或服务提高到一种潜在可行的商业机会的水平。Freeman 和Perez(1988)认为,战略产业或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须考虑该产业的技术经济范式,技术经济范式演变的过程就是打破常规和建立新范式的过程,也是主导产业或战略产业选择或演变的过程。Krugman(1979)将技术创新引入规范的贸易理论模型,构建了一个“南北贸易模型”,认为科技革命决定了新兴产业或战略产业的发展和演变。二是与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密切相关,Perez 的研究认为,这次金融危机,是虚拟经济泡沫与产业泡沫的双重体现,需要重新审视目前全球的技术经济状况和产业结构,对一些新兴产业进行测度和评价,寻求新的新兴产业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力。
相比西方国家,我国的学者和政府对战略性产业一词的使用率更高。如江世银(2005)指出区域战略性产业的概念;芮明杰(1999)把产业区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战略性产业,另一类为一般性产业;赵玉林(2007)提出了战略支柱产业和战略性主导产业的概念等。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将战略性产业类同于新兴产业、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我国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出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后。如李晓华、吕铁(2010)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战略性、不确定性、正外部性和复杂性的特征。在技术经济范式进入新的转换期、知识和技术成为关键要素、全球生产网络和创新网络形成的国际环境中,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与传统比较优势相结合、采取开放式发展模式、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同时政府需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创新动、市场需求创造和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给予支持。刘洪昌(2011)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具有战略性、关联性、成长性、创新性、风险性和导向性等特征。
综合学界观点,笔者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支柱性、战略性产业,又是适应市场需要、以科技创新为灵魂的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通常具备以下五个特点:一是技术的先导性,主要体现在新的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二是效益的倍增性,凸显其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特点;三是快速的成长性,产品适应市场需要,占据国内外市场制高点;四是产业的辐射性,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或改变相关传统产业的面貌,乃至改变整个经济的面貌;五是发展的可持续性,不以资源枯竭、环境恶化为代价。
伴随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发展模式和路径的研究也日益增多。如刘洪昌(2011)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应遵循国家意志原则、市场需求原则、技术创新原则、产业关联原则、就业吸纳能力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贺正楚、张训、周震虹(2010)认为,由于每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及社会环境不同,如何正确选择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就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模糊评价法建立的评价模型,以湖南省为例,对该省发展新能源汽车等载运工具制造产业进行了评价及选择分析。王利政(2011)的研究认为,如何选择合适的产业发展模式是我国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关键。从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看,技术约束是我国面临的主要内部约束。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过程中,中国应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两种市场”,遵循内源式发展和外源式发展相结合的路径。对于新兴产业技术重在自主创新,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进则重在引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力求实现内源式道路和外源式道路的优势互补,最终落脚点在自主创新上。
以上这些均为欠发达地区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根据这些学者的观点,以及欠发达地区的实际,笔者认为欠发达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基本原则是:一是突出地方特色原则。即立足现有基础,依据地方优势,因地制宜,体现特色,重点发展与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优势相一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与既有产业基础相关的、能够带动既有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体现有限目标原则。即在产业选择上,对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突出重点,集中力量,选择有限目标,抢占至高,力求在一些关键产业和重点领域实现突破和跨越式发展,为构筑欠发达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群体优势和局部强势奠定基础,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崛起。三是体现市场需求原则。即以市场为先导,选择具有长期稳定而又广阔的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新兴产业,并与本地优势产业结合,促进新兴产业与传统优势产业融合发展。四是体现技术创新原则。即所选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做到技术上有优势,或通过吸取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经验,通过技术嫁接与整合相结合,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技术和产品。
南昌是江西的省会,地处鄱阳湖之滨,是唯一与长三角、珠三角和闽三角毗邻的省会城市,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战略性枢纽性区位优势,是沿海发达地区及港澳台产业向内陆地区梯度转移的延伸地和承接枢纽,在国内外分工格局中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发展空间。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南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应是新能源及应用产业、新材料产业、生命工程产业、航空产业和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共五大产业领域。
南昌新能源及其应用产业主攻方向应为光伏光电、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并促进这些产业向高端、高附加值与应用方向发展。
在世界能源日趋紧张的背景下,光伏光电产业已经成为可再生能源和节能环保领域中产业化发展最快的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尽管近些年伴随国内光伏产业新上项目的日益增多,在国际光伏消费市场发展放缓、国内消费市场容量有限的情况下,我国光伏产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但随着光伏电价“1 元时代”的来临,作为新能源的光伏产业仍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目前,南昌高新技术开发区光伏产业特色园区正在崛起。作为国内最早致力于LED和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的地区之一,已经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完整产业链和国际先进程度的LED产业基地,产业规模达到全省绿色照明产业总量的66%。南昌应抓住“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工程试点城市的契机,充分发挥其科技优势,加大产学研结合,致力于发展第三代高效太阳能电池和系统集成领域,抢占光伏产业科技制高点;继续巩固和扩展现有在LED外延、晶片等方面的研发和生产优势,着力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形成LED 产业集聚及辐射效应,努力将南昌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LED 产业技术创新和生产基地,力争成为世界知名的“绿城光都”。
新材料是一类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已成为全球经济迅猛增长的源动力和各国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焦点。江西正在着手的大飞机、高铁、新能源汽车等重点工程,以及物联网、节能环保等重要产业,为南昌新材料产业发展带来了良机。而且,南昌已经在金属新材料方面实现了规模化生产,拥有南昌硬质合金有限责任公司和江铜工业园、方大铝材、沙神集团、泓泰建材等多家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企业。依托现有优势,南昌应重点发展以矿产资源为基础的铜、钨、稀土等金属新材料产业:依托江铜的优势资源,以江铜工业园为平台,围绕电子行业用铜、家用电器行业用铜、电力电气行业用铜、交通运输行业用铜、建筑行业用铜等方向,重点发展高纯铜及铜合金、超强超导铜材料、超薄铜箔材料和高技术档次的线材等高新技术产品;充分利用江西在稀土产业方面形成的优势,重点开发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储氢材料、中重稀土合金等稀土应用下游产品,以及稀土弹簧钢、工模钢、纯净钢、超级钢以及先进复合材料等系列产品,并形成产业化生产。
随着SARS 等新的病毒变种出现后,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得到世界的认可,各先进国家都将生命科学产业确定为未来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南昌应充分抓住有利时机,拓展以生物和新医药、绿色食品产业为基础的生命工程产业。
南昌生物和新医药产业发展优势明显,已经发展壮大了一批优强企业,其中汇仁集团、江中药业和济民可信金水宝三家龙头企业进入全国医药行业50 强。桑海经济技术开发区被列为江西省首个国家生物医药基地。汇仁集团有限公司、仁和(集团)发展有限公司、江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西济民可信集团有限公司等四家医药企业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之和在江西省医药行业中占据了六成的份额。南昌应以国家生物医药基地为平台,力争与国内外大型企业联手合作,与部委联合建立国家级医药合作国际中心,重点推进现代中药及生物医药产业化,发展生物医药服务外包,形成从生物医药到生物医疗器械、生物医学工程的完整产业链,使之成为中国中药生产基地、中部生物医药产业集散基地、江西生物医药研发基地、现代医药仓储物流中心,高起点打造中部药谷。
食品产业一直是南昌的支柱产业之一,全市拥有金圣卷烟、汪氏蜜蜂、煌禽烤卤、阳光乳业、亚洲啤酒、雪津啤酒、台湾统一、娃哈哈、润田、百事可乐、滕王阁月饼等一批龙头食品企业。小蓝经开区已成为“江西省食品产业基地”,拥有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康师傅、煌上煌、亚洲啤酒等70余家食品饮料企业。南昌应充分利用现有优势,争取培育一批重点企业,壮大一批自主品牌,做强一批主导产品,实现专业化和标准化生产,促进绿色食品工业可持续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绿色农产品物流中心。
世界各国对航空产业高度重视,航空产业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南昌航空业依托新中国第一架飞机诞生地的优势,依托龙头企业江西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力资源优势蓬勃发展壮大。目前已拥有众多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专业加工设备,在飞机产品的钣金成型、数控加工、工装模具设计与制造、飞机部装和总装方面,特别是在飞机大件和复杂零件制造加工中,具有雄厚的制造技术实力和强大的综合加工生产能力。洪都集团是国内唯一的厂所合一的企业,集团设立了国家级飞机研究所,各项技术已经达到生产支线客机的技术水平,设有航空产品研究开发中心和科研技术部,拥有一支实力雄厚、主持过多种型号飞机设计的专家顾问队伍和航空科研开发队伍;具备完善的飞机设计、定型试验、工艺研究等航空新产品开发研制条件;更拥有一支技术精谌勤奋敬业的航空员工队伍。2009年底,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落户南昌,总投资300 亿元、总占地25 平方公里的南昌航空城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规划建设专用飞机场、大飞机零部件制造基地、国际航空转包项目基地、航空部件专用码头项目以及其他配套项目。南昌航空产业应以推进南昌航空工业城建设为契机,携手战略合作伙伴,加快新产品研发、新市场开拓,重点支持大飞机直段试验件研制,零部件研发与生产、国际航空业转包生产,提高综合实力,促进和带动航空相关产业聚集和发展,努力把航空制造产业打造成为南昌,以及江西经济发展的“新脊梁”,推动江西由航空资源大省向航空资源强省转变。
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代表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之一,发展前景广阔。南昌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主攻方向应为汽车及零部件配套业、创意产业等。
以江铃为龙头,汽车及零部件配套产业已经成长为南昌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基础的支柱产业。小蓝经济开发区是江西唯一的汽车及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也是江西汽车及零部件企业最为集中的工业园区。南昌应依托江铃集团的整车生产能力,以小蓝汽车零部件工业城为主要载体,做精、做优、做专南昌的汽车及零部件配套产业。重点发展已形成一定基础、批量、为新车型配套,影响整车性能,具有发展潜力的关键集成和系统零部件,并力争在自动变速箱、ABS、汽车电子产品等方面有大的突破,将南昌打造成为亚洲地区最大的汽车生产服务业基地。
南昌创意产业的发展得益于国内外广阔的市场,突出以软件服务外包为主。2009年2月,南昌被国家批准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以创意产业为特色的创新型国际化产业基地,即江西慧谷-红谷创意产业园正在形成。
本文以南昌为例,对欠发达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进行了具体分析。作为欠发达地区,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关键要立足自身优势,形成特色,有限目标,在局部领域率先突破,此外,还要构建一套政府引导、政策优惠和利益驱动三位一体的动力机制,使其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持续推动力;要造就一批有远见卓识的现代企业家和高端技术人才,促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拥有坚实的基础和保证;要促进科技与新兴产业的结合,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国家规划区域建设的联动发展,以抢占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科技发展制高点等。通过以上举措,促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尽早成为欠发达地区加速发展、后发赶超、绿色崛起的脊梁。
[1]李晓华,吕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J].理论参考,2010,(11).
[2]刘洪昌.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原则及培育政策取向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
[3]贺正楚,张训,周震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与评价及实证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12).
[4]王利政.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1,(1).
[5]吴传清,周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和制度安排[J].理论参考,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