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访谈中问句作为答语的顺应性研究

2013-08-15 00:49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10期
关键词:顺应性答语受访者

王 浩

(山西华澳商贸职业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

新闻访谈是一种常见的电视访谈形式。它是指记者对当前社会的一些热点现象当事人进行采访,并通过电视或其他媒体平台来展现给公众,让人们对现象或事件本身有一个更为真切、客观的认识。一般来说,交谈双方采用问答形式,相互配合,访谈进行很顺畅。但也有一种情况,即主持人提出问题之后,受访者并未进行相应的回答,反而是对主持人进行发问,不仅导致回答滞后,而且受访者经常会给予模糊的间接性回答,甚至不予作答。论文首先将其作为语用策略的一个使用规律进行考察,然后采用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对问句作为答语这一语言现象做出解释。

一、语料收集和研究方法

1.语料收集:论文通过对电视新闻访谈《面对面》栏目中两期节目的观察和研究,发现了这一现象,并进行了记录。

2.研究方法: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理论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有意或无意受到语言内外因素推动的筛选过程”。按照语言顺应理论,新闻访谈中将问句作为答语这一语言现象就是语言筛选的过程。和语言筛选密切联系的是语言顺应,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筛选是手段,顺应是目标和结果。同时,语言的三大特性使得人们在语言输出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做出筛选。语言的三大特性即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所谓语言的变异性是指人们采用有异于规范语言的表达手段;商讨性意味着交际者在语言输出时的灵活性;顺应性是从一系列可能性中做出商讨性的语言选择,以便趋向于交际所要达到的满意度。因此,没有变异性和商讨性,就没有语言的顺应性。语言顺应理论包含语境的顺应和语言结构的顺应,这两者又构成了交际活动中语言和非语言的各种因素。语境即言语环境。从内容上分,语境可以分为语言语境和情景语境。语言语境是指人们在交际过程中采用的各种语言手段;情景语境是非语言语境的一项重要内容。莱昂斯(Lyons)把情景语境解释为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来的,对言语活动产生影响的一些因素。

将语用策略应用于问句作为答语的现象受到各种人文因素的制约。而语言顺应理论就是把语言、社会、文化和认知的因素结合在一起来考虑语用问题的理论。因此,论文拟用语言顺应理论来解释言语交际中的各种问句作为答语的现象。

二、目标与类型

语言的变异性为情景交际提供了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但情景交际却并非在某种语言法则支配下的静态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商榷和顺应的筛选过程。语言的商讨性不是呆板的选择或是按照严谨的语言准则或形式产生的结果,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语言策略下所做出的筛选。为满足不同层次沟通的需要,语言使用者选择各种语用策略,将问题作为答语便是其中之一,而将问题作为应答语的语用策略与其他交际策略类似,也为不同目标所推动。常见的语言交际目标可以分为三大类:(1)要求对问题所表达内容的明确;(2)对提问意义的质疑;(3)表达不满,想要结束该话题。

1.要求对问题所表达内容的明确

当受访者感觉提问中某些内容不容易理解时,就会要求主持人对相关部分予以明确,以便他(她)决定是否回答该问题或选择何种角度进行回答。例如:

例1(A:主持人,B:受访者)

A:您是否曾经想过会有今天这样一种效益吗?

B:什么效益?

A:名、利。

B:我很奇怪,现在的媒体,包括你们电视台,也包括阁下,问什么都关注这两个字?难道这就是当今老百姓关心的事情吗?不应该吧。

A:可能跟老百姓心目中的学者形象有很大的反差。

B:你的意思就是老百姓公认学者就该穷。对吗?

A:还有个动机的问题。

受访者听到记者对自己问题的再次解释后,还是不满意,希望他能说得更直白。考虑到主持人在媒体这个平台之前不大可能做出类似的表达,于是他本人给出了自己的推测,试图点出问题的核心,得到其确认。

2.对提问意义的质疑

指受访者听到记者的提问后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抵触情绪,从根本上对电视访谈的真实性产生了质疑。例如:

例2(A:主持人,B:受访者)

A:您真实的生活状态到底是什么样子?

B:你觉得我此刻在镜头面前尽可能地表现出来就是真实吗?

A:您说是就是吧。

从回答来看,受访者对访谈本身的真实性产生了质疑,有一种明显不合作的倾向,对这个话题失去了兴趣。

3.表达不满,想结束给话题

指受访者对采访人的提问极度不满,用问句这一形式来表达其不愿继续该话题。

例3(A:主持人,B:受访者)

A:请告诉我们您的理由?为什么会这样?

B:不想做,可以了吧?

A:这就是您的理由?

B:嗯,不想做。

这一答语与常规的新闻访谈问答有极大的不同,很少出现。这一问句既有对问句的答复,又有对记者问题不满的表达,想拒绝该话题的继续。

三、问句作为答语的顺应性研究

顺应性是指从一系列可能性中做出商讨性的语言选择,以便趋向于交际所要达到的满意度。在灵活多变的策略选择中,如要选择把问句为答语作为策略,它也必然要经历商讨这一阶段。商讨过程的动态性及其不确定性同时受到语言环境和非语言环境的影响。语言策略的使用必须要顺应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的交际环境和内在精神。

1.对交际环境的顺应

交际环境下要求语言使用者规范自己的言语行为,这些言语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所处社会文化的制约。

例4(A:主持人,B:受访者)

A:如果说纯粹是做学问的话,那就应该尽可能严谨对待。但您的课有很多是带有想象的,具有很强的猜测性。

B:比如?

A:按照《三国志》的记载,刘、关、张三人寝则同床,亲如兄弟。那么,这三个人同寝的时候,他们的夫人在哪里呢?

问答中,受访者要求提供相应例证这一方式来明确自己的回答范围。就主持人的提问“带有想象的,具有很强的猜测性质”类似模糊性用语,如果朋友间私下闲聊,可能对话双方会根据自己所知道的情况来罗列出有哪些批评是就这一点而谈及的,并展开评论。但是,在以电视访谈这一形式为背景时却没有必要进行长篇大论,因为毕竟电视节目的时间是有限的,而且新闻访谈的规约要求回答双方要切中要害,进行针对性强的有效回答。很明显,受访者的选择顺应了社交规约。

2.对内在精神的顺应

内在精神主要包括语言使用者的个性、情绪、信仰等因素。涉及交际环境的内在精神因素主要为认知和情感。语言使用者筛选语言的过程恰恰是顺应自己和他人内在精神的一个动态过程。

例5(A:主持人,B:受访者)

A:请告诉我们您的理由?为什么会这样?

B:不想做,可以了吧?

A:这就是您的理由?

B:嗯,不想做。

采访者在电视访谈中做出这样的答语实属一种无奈。从访谈情况得知,受访者只是为了探讨学术问题才去《百家讲坛》讲课,是对其自身所从事领域的一种尝试和探索。但没有想到她却得到了如此的热捧,同时也招致了无数的批判,对其精神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压力。面对媒体记者的这一问题,从她个人角度来看,她是想通过对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流露来得到大众的理解。在如此复杂的心理背景之下,她选择了这一问答式。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她也是考虑了主持人的心理活动,觉得使用这一策略可以使主持人放弃继续追问下去。综合来看,这一选择是受访者对主持人、观众和自我内在精神的一种顺应性筛选。

由以上的实例分析可知,说话人选择问句作为答语是为了要顺应说话人或听话人的内在精神和交际环境。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不同语境成分在不同时间和场合下所起到的作用是不一样的。而且,这些成分是交际双方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产生和变化的。

[1]范开芳.英汉电视新闻播报的语言顺应性对比研究[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1).

[2]白连弟.电视访谈语言之顺应论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

[4]余玉萍.从顺应论的角度看称呼语的选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5).

[5]何自然,张淑玲.非真实性话语作为语用策略的顺应性研究[J].外国语,2004,(6).

[6]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顺应性答语受访者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最佳动脉顺应性肺复张应用于重症脑卒中合并肺不张或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非顺应球囊高压处理半顺应球囊不能扩张的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应用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Unit8 STEP BY STEP随堂通
Unit 12 STEP BY STEP 随堂通
Unit 7 STEP BY STEP 随堂通Section A
腔内隔绝术用覆膜支架顺应性的研究意义及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