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词汇的内隐意义与西方文化导入

2013-08-15 00:49黄学玲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10期
关键词:跨文化语义汉语

黄学玲

(运河高等师范学校,江苏 邳州 221300)

一、词汇的内隐意义

语言最重要的特点和功能就是语言的表义性,而词汇则是语言用来进行交流和表达思想的重要基础。人们把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用语音和形式加以固化,成为词的意义。词的基本意义即是概念意义。概念意义是指词的命题意义或所指,是外延意义和字典上的首要意义相当。除了概念意义以外,词还具有内涵意义、联想意义与组合意义等。由于词的语义的多样性,人们在使用词汇的时候并不单纯地使用词的概念意义,还可能会有隐含语义,即内隐意义。内隐意义是词汇在使用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利用词汇意义的多层性传递内隐语义信息。交际者只有在充分了解目的语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对交际中所生成的词的隐含语义做出准确的判断、理解和回应。否则,可能会出现语用失误。英国语言学者Thomas指出,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的内涵是“不能理解所说词语的含义”。Thomas把跨文化语用失误分为语言语用失误(pragmalinguistic failure)和社会语用失误(sociopragmatic failure)。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主要是由于社会文化背景、价值观、思维模式、生活方式等的不同,对于交际中词汇的内隐意义不能正确理解所引起的。

二、中西词汇内隐意义的差异与偶合现象

1.中西词汇内隐意义的差异

由于中西方国家的文化渊源、地理位置、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及历史的不同,语言在各自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语义内涵,以致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词汇意义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挖掘词汇的内涵意义有助于正确理解词汇,提高交际效果。

(1)动物词汇内涵差异。同一动物词在汉英两种语言中褒贬意义截然不同,表现为同一动物词在英语中表示褒义,在汉语中却表示贬义,或与之相反。例如,在英语中owl是一种聪明、机智的鸟,带有“聪明”“严肃”等文化内涵,如as wise as an owl(像猫头鹰一样聪明),as a grave as an owl(像猫头鹰一样严肃)。但在中国人心目中,由于它夜间叫声凄惨,被认为是不祥之物。人们一听到猫头鹰叫就会想到厄运或不吉利的事即将来临,所以才有“猫头鹰进宅,好事不来”的说法。在英语国家里,人们认为bat是一种邪恶的动物,总是与罪恶如tohave bats in the belfry“精神失常”,crazy as a bat“神经错乱”等联系。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蝙蝠因其中“蝠”字与“福”字同音,是“幸福”、“福运”的象征,如旧式家具上的蝙蝠木刻、绣品上的蝙蝠图案等,表现的都是人们企盼吉祥、幸福的美好心愿。

(2)颜色词汇内涵差异。农耕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旋律,自古以来人们就崇拜日神,因为太阳火红的颜色和炎热的高温总会给人们带来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的联想。红色在中国人的眼中是喜庆的颜色,年轻人结婚穿红意味着热闹喜庆的典礼和今后的日子将会红红火火,因此红色对中国人来说是一种极具象征意义的颜色。同样的颜色,对于是海洋文化的西方人来说却代表着截然不同的意义。在英语里,红色象征着残暴流血,有火与血的联想,如 red revenge(血腥复仇);a red battle(血战);它又象征着激进的暴力革命,如a red revolution(赤色革命);red activities(左派激进活动);它也象征着危险紧张,如red alert(空袭警报);它还象征着放荡淫秽,如a red waste of his youth(他那放荡而荒费的青春),a red light district(红灯区)。

(3)数字词汇内涵差异。据圣经所说,世界就是在七天内创造的。每星期内有七天,人的一生分为七个生长时期,主祷文也分为七个部分,七的倍数也被认为是神秘而神圣的。英语中的seven是一个被赋予神奇色彩的数字,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带有seven的习语如seven virtues七大美德,seven deadly sins七宗罪,the seven sacraments七大圣礼等。在汉语中,“7”和“4”有时会被一些人视为禁忌,因其与汉字“气”、“死”谐音。在人们选择电话号码、车牌号、门牌号时,一般都会尽量避开“74(气死)”、“14(要死)”之类的数字。汉语中“三、六、九”很受中国人偏爱。在国人眼中,“三”代表“全部”,含“完全、完美”之意,如“三思而后行”、“三人行,必有我师”、“三头六臂”等。“六”在中国文化中是个充盈着吉祥、圆满、顺利、平安、兴盛等美好意念的数字。民间也有“六六大顺”的吉语,农历的初六、十六、二十六被认为是举行婚礼的吉日。源于对天的崇拜,在中国人眼里,“九”是富有神奇色彩的数字,汉语中带“九”的习语如“九死一生”“一言九鼎”等,“九”还是封建帝王的象征数字,皇帝被称为“九五之尊”。

(4)语义内涵范围差异。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语义结构,表达不同的概念系统,使得有些英汉词汇的语义内涵范围不同。例如,有些英语词汇的语义比汉语的词汇宽泛,英语的一个单词可以表达多种不同的汉语含义,例如动词make可以有“做、制造、构成、变成、迫使、产生、获得、实行”等多重含义。同时,有些汉语词汇的语义比英语的单词要宽泛,例如“做”这个动词可以用do、make、be、become、compose、prepare等多个词汇表达。

当然,由于中西方社会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多重因素,英汉词汇差异还有很多方面。例如,英语中的peasant与汉语中的“农民”涵义不同,英语中的peasant是贬义词。《美国传统词典》给peasant下定义:“乡下人、庄稼人、乡巴佬”,“教养不好的人、粗鲁的人”。《新编纬氏大学词典》:“一般指未受过教育的、社会地位低下的人”。在汉语中,“农民”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无论在革命斗争中或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都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丝毫无贬义。所以,此处的农民须对应译成farmer。另如,历史上英国曾与荷兰争霸,两国冲突不断,甚至发生战争,这直接影响到两国人民的感情。由于英国人对荷兰人产生蔑视的情感,因此,英语“Dutch”含有贬义。例如,Dutch uncle隐含“唠唠叨叨的人”;Dutch courage隐含“酒后之勇”之意。再如,freeze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而在美国人的日常口语中却是“站住、不许动”。一位留学生如果了解到美国社会私人可以拥有枪支,对私闯民宅而不听劝阻者可以开枪这种文化背景知识,并且明白此种交际场景下freeze的隐含语义,就不会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2.中西词汇内涵的偶合现象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渗透,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词汇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许多相似的表达。例如,“笨鸟先飞”英语为the earlybird can catch the worm;中西方对红色也有理解相同的一面,英语中red-letter days一般指圣诞节或喜庆的日子;红色在汉英语言中都有象征革命的意思,如汉语中有红军(the Red Army),英语中有 a red battle(血战)等。电影《虎胆龙威》,英文名为Die Hard,汉语的字面意思是“死硬”。“死硬”这个词实际上来自英语的动词短语to die hard,die意思是“死”,hard是“硬”,合在一起就是“死硬”,本意是“拼死抵抗”。事实上,这是源于英国“中萨克司团”的团长在一次战役中说的一句话:They(指士兵)were all die-hards(他们都是拼死抵抗的)。他把动词当作名词使用了,所以这个团得到了一个外号,叫The Die Hards(拼死团)。现在,它已经演变为“死硬分子”,中英文语义完全交融。了解了die hard的含义及其背景知识,更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电影主人公约翰·麦克蒂尔的果敢和坚毅的性格特征,同时也对其硬汉形象印象深刻。

三、西方文化的导入

在大学外语教学中,有必要导入一些与所学语言内容相关的文化知识,以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林汝昌先生提出文化导入分三个层次推进,强调了语言教学中导入文化:(1)讲授目的语的语言结构知识,消除外语学习中影响理解和使用的文化障碍,重点是导入有关词汇的文化因素和有关课文内容的文化背景知识。(2)较系统地导入相关的文化知识,根据每篇课文或每册书的内容,归纳出能涵盖课文或全书的文化框架。(3)导入更广泛的文化内容,包括一个民族的历史和哲学系统,即综合与概括一种文化的社会模式及其价值系统的文化表现形式。据此,外语教师在进行西方文化导入时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帮助学生树立自觉的文化意识,提高文化素养。在大学英语语言教学中,教师从词汇、文体、语篇等多个方面融入文化背景知识,如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等,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对英语的影响和作用。同时,创设具有典型英语文化语言风格的表达情景,让学生感受异域文化,培养学生自觉的文化意识,提高文化素养。

2.通过对比增强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对比分析是对跨文化研究的主要方法,跨文化交际学所关注的核心就是文化差异。在语言教学中,通过对中西方国家历史背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对比,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本质及其深层原因,同时传授西方国家的国情知识,提供各种时代信息,增强学生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从而在交际中自觉实现“文化转换”和“角色转换”,提高交际能力。

3.找准语言教学与文化的结合点。首先,深刻挖掘词汇丰富的语义内涵,向学生输入文化背景知识。其次,充分利用英美文学、英美概况等课程,向学生传授西方国家的发展历史、地理概况、政治体制、人文环境等,丰富学生的西方文化知识。另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实践文化知识。积极参与“英语沙龙”“英语角”等活动,和外教进行交流。大量阅读英文报刊、杂志,收听英文广播,观看英文电影、记录片,关注英语国家时事要闻等,更深刻地了解西方国家的人文和自然特征,丰富西方文化知识,拓展国际视野。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4.

[2]胡壮麟.西方文体学词典[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1.

[3]张俊星,罗亦君.浅析红、白颜色的中西文化内涵及其翻译策略[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37-39.

[4]夏之秋.趣闻英语手册[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2:1.

[5]林汝昌.外语教学的三个层次与文化导入[J].外语界,1996,(4).

猜你喜欢
跨文化语义汉语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语言与语义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
“社会”一词的语义流动与新陈代谢
“吃+NP”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