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2013-08-15 00:49:04林燕清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9期
关键词:心理学辅导心理健康

林燕清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莆田 351254)

传统心理辅导强调以问题为中心的病理性的心理辅导。与此相反,积极心理学提倡心理辅导应该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增进和培养人自身的各种积极力量上,让病人自己通过累积或发展自己的积极力量来摆脱心理问题,或者是抑制心理问题的产生。因此,积极心理辅导法增强了心理辅导的积极取向,强化了心理辅导者积极的人性观和价值观,拓展了心理辅导方法和策略的积极价值。就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来看,潜在的个体品质和积极力量并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而积极心理学提倡的积极心理辅导法可以在此着上浓浓的一笔。积极心理辅导法不仅可以纠正和提高当前高校心理健康辅导的实际效果,而且也丰富了心理健康辅导方法体系。以下笔者结合自身的体会,对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进行阐释。

一、积极心理学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

(一)可行性之一:理论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为积极心理学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的新兴学科,主要是借鉴和吸收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将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融为一体的知识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心理现象以及如何根据人的心理特点、心理规律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该学科具有交叉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等显著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隶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角度看,它应当研究:(1)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和人的心理关系;(2)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内容和人的心理关系;(3)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和人的心理关系;(4)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方针、方法和人的心理关系;(5)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和人的心理关系,等等。2.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角度看,它应当研究:(1)人的心理实质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2)人的心理特征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3)人的心理倾向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4)人的群体心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5)人的心理过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6)人在特定条件下的特定心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7)人的健康心理、不健康心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等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原则和方法主要包括以史为鉴、联系现实以及为我所用。其中,以史为鉴的原则和方法具体包括记忆史料查询法、书面史料查阅法以及经验总结提高法;联系现实的原则和方法具体包括现状调查法(观察法、谈话法、问卷法)、现场实验法、临床工作法、心理体验法、定性定量分析法以及抽象概括法;为我所用的原则和方法具体包括“拿来”、选择和消化。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奠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结合基础之上,它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了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等。而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积极心理学所关注的人的积极品质和人格等心理现象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密不可分的,人的积极品质和人格等心理现象是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为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可行性之二:现实基础

积极心理学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一致性为积极心理学的应用提供了现实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对象是高校大学生。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年龄大都在十八至二十二岁,虽然他们已经处于青春期的末尾,逐渐成熟起来,但是由于他们大多是“90后”的大学生,多数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很多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并且出生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之中,没有经历过挫折和磨难,人格和心智成熟度很有问题。在这些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一直是以升学为导向的,真正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很少。很多大学生年龄上是成年人,但心智上远未成年,自控能力和自理能力都与成年人的标准相差太远,遇到问题时无法作出清醒的处理,容易走极端。处于这个时期和年龄段的大学生,他们的价值观呈现出新的特点,如物质生活要求过高、艰苦奋斗精神弱化、自主意识弱化、集体观念和责任意识弱化、竞争意识增强、诚信道德问题突出、价值取向多样、思想困惑和迷茫增加、功利主义严重、理想信念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充分发挥其作用,培养大学生正确、积极的“三观”。换句话说,高校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的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而高校大学生也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对象。

然而,高校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的培养与积极心理学提倡的积极品质、积极人格等具有天然的一致性。积极心理学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致力于研究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并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和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所有人(有问题的人、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生活。因此,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积极的情感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以及积极的社会系统和社会环境等。处于青少年时期的高校大学生由于生理趋于成熟,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等处于关键的形成期,因此,他们更需要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积极的人格特质以及建构积极的社会系统和社会环境,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等。如此看来,积极心理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对象的一致性就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对象,同时他们又是最需要积极的情感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以及积极的社会系统和社会环境的群体;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培养处于青少年时期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而正确的“三观”与积极品质、积极人格等是密不可分的。正是二者的这种一致性,为积极心理学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提供了又一论据——既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对象的青少年大学生为积极心理学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现实基础。

二、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建议

(一)利用积极心理测量技术科学地认识高校学生的心理状况

心理测量是认识个体心理状况的重要方式,也是开展心理辅导的基础性工作。积极心理学主张通过编制针对不同对象的积极心理测量量表,从而获得比较客观的筛查、评估和判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依据,增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利用积极心理测量技术来完成这一基础性工作,与传统高校心理测量技术存在本质上的差异。传统高校心理测量技术主要测量指标是反映心理病态的状况和程度,它们并不能全面地、科学地测量高校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因而也就无法做到科学地认识和辅导学生。积极心理测量技术主要采用幸福感指标从积极的、正面的方面来描述和解释高校学生的心理状况,并同时强调测量技术的多样化。具体可应用为:(1)采用主观幸福感指标测量和评价高校学生的心理状况。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人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总体评价,包括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因此主观幸福感指标是主体对自身生活的态度、感受和评价而建立的指标,它是通过对主体的心理状态、满意程度的测量而获得的,能比较深刻地反映主体心理素质的总和状态,是解释和衡量主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正面的、核心的指标。《生活满意度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以及《牛津幸福量表》等可以被用来测量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2)测量技术多样化。虽然主观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极力提倡的心理测量指标,但它也强调其他指标的作用,包括人格力量、专注与安适、意义等测量指标和技术。总之,应用积极心理学提倡的心理测量技术,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从而为科学的心理辅导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利用积极心理学课程教育方式优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开设积极心理学教育课程,普及积极心理学知识,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就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来看,积极心理学教育课程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局面是不利于培养高校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积极心理学教育课程受到高校学生的普遍欢迎,而且取得了良好效果。这种经验是值得借鉴的。在我国高校中开设积极心理学教育课程,可以从两个方向展开:(1)重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以积极心理教育为主。要重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需要从教材、教育形式等方面努力。在教材方面,由于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西方学者提倡的理论与方法,对我们来说是一个舶来品,因此,教材引进就成为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当然,引进教材是为了消化教材和建设教材,我们必须要怀有发展出本土化的积极心理学的抱负。在教育形式方面,提倡跨学科教育形式,即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与方法有意识地渗透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实践中。这种跨学科教育方式不仅可以普及积极心理学知识,而且可以提升其他学科的教学效果。(2)重构心理健康评价体系,以自主评价为主。传统高校心理健康评价体系,主要是以他者评价为主。这种他者评价方式未能从被评价者的角度出发,因此它无法客观地反映实际心理健康状况。积极心理学提倡从主体的角度来评价心理健康,关注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潜力,诸如勇气、乐观、坚韧等。

这种以自主评价为主的心理健康评价体系,一方面可以客观地反映主体的实际心理健康状况,另一方面又可以完善高校心理健康评价体系。总之,通过开设积极心理学教育课程,寓积极心理辅导于课程教育之中,从而优化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三)利用积极心理干预策略培养高校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心理干预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旨在运用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有计划、有步骤地影响个体或群体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心理问题。传统高校心理干预以问题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事后干预策略为主,而忽视了人格品质在心理干预中的作用和地位。与此相反,积极心理干预策略即积极心理治疗强调了人格品质在心理干预中的作用。因此,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积极心理干预策略,就是要充分重视人格品质在心理干预过程中的塑造和培养,激发人的“认识能力和爱的能力”,因为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疾病就是由于这两种能力在不同的文化条件下分化为个体的现实能力时发生冲突的结果。为了解决冲突,积极心理干预策略包括:(1)五阶段心理辅导策略。该策略是积极心理治疗的主导治疗,全过程包括观察和保持距离阶段、调查阶段、场合鼓励阶段、语言表达阶段和扩大目标阶段。五阶段心理辅导对培养大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爱的能力具有方法论意义,有利于他们主动激发和调动自身的潜在能力和美德,增强自身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从而摆脱心理问题或抑制心理问题的产生。(2)叙事心理辅导策略。积极心理治疗注重叙事心理辅导策略的应用,通过叙事故事,激发患者的联想,为其提供处理冲突的补充观念或反观念,从而让患者重新审视自己与周围他人的关系。此外,叙事故事可以在患者和治疗者之间创造认同,从而增强治疗的效果和持久性。总之,积极心理干预策略强调了被治疗者的积极人格在心理治疗过程中的作用,同时在此过程中,被治疗者的积极人格又得到了培养和塑造。

[1]徐晓飞,王永,马震.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教学目标设计[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2]许金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与改革创新[J].湖北社会科学,2010,(8).

[3]闫杰.积极心理学对高校人格教育的启示[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猜你喜欢
心理学辅导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中国火炬(2009年6期)2009-07-24 14:38:00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中国火炬(2009年9期)2009-07-24 14:3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