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山西传统窑洞民居

2013-08-15 00:49曹艳霞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窑洞民居山西

曹艳霞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从古代原始人类的“穴居野处”开始,窑洞一直作为黄土高原人们居住的主要形式。在经历了上百万年之后的今天,中国黄土高原地区的陕西、甘肃、宁夏、山西、河南和青海等省的六大窑洞区内,仍有大约4000万人居住在各种类型的窑洞中。

不同的自然环境和地貌特征影响着建筑的结构形式和建筑布局。而传统的风俗习惯、生存、生活方式以及审美观念等更大大影响着建筑风格的形成。由于黄土高原特殊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这一地区特有的建筑风格——窑洞,并且几乎遍及各个角落。它在黄土高原天然黄土层的孕育下,依山靠崖,妙居沟壑,深潜土原,凿土挖洞,取之自然,融于自然,是“天人合一”环境观的最佳典范。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窑洞是山西乡土建筑的一种重要类型,也是山西民居的特色之一。

一、山西传统窑洞民居的分布与成因

山西地处黄河流域中段,山地丘陵多而平原少,是我国黄土高原的一部分,全省大部为被黄土覆盖,地貌特点比较复杂,高原内部地势起伏较大,形成整体隆起的态势。山西人民根据本地地质、地貌复杂多变的实际情况,并结合自身特点,发明了许多别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其中最多、最广的就是窑洞民居。

黄土窑洞在山西省境内普遍存在,数量大,且类型多,其中以西部和南部较多,窑洞的分类主要有土窑和砖石窑,土窑多分布于晋中南(山西省太原市以南的吕梁山区)和晋西一带,多见于靠崖窑和下沉式窑院两种。砖石窑洞在晋中、晋东南一些地区可见。这些地区有大量石材,易开采,硬度好,是券石窑的良好材料。这些地区还常采用砖来砌筑窑洞,多见独立式窑洞。

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既节省土地,又经济省工,是山西民居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

二、山西传统窑洞民居的类型与特征

山区修建的窑洞坐南向北,一般依山傍水,以方便日常生活中的采光、用水等需求。入口一般设在东南方向。平原地区的窑洞是下沉式,主要是为了方便就地取材。

(一)山西传统窑洞民居建成形式

1.靠崖式窑洞

靠崖式窑洞背靠土崖,利用黄土高原丘陵、山崖、干涸河道两岸的塬壁横向挖掘修建而成,是依山势开凿出来的一个拱顶的窑洞。由于黄土本身具有直立不塌的性质,而拱顶的承重能力又比平顶要好,所以窑洞一般都是采取拱顶的方式来保证了它的稳固性。这种窑洞在修建时主要利用现成的沟坎断崖等地形,也有将山坡或土坡垂直削齐,形成人造崖面,然后向内横挖窑洞,这种洞穴鸟瞰面呈长方形,顶为拱形,可以是土拱,也可以是石拱、砖拱,洞口安装门窗。窑居往往数洞相连,或上下数层,有的在洞内加砌砖券或石券,以防止泥土崩溃,或在洞外砌砖墙,以保护崖面。有些较高的断崖,常修建上下两层窑洞,上层称“高窑”,比较矮小,用来贮存杂物,下层用来居住。崖壁又蹬道通到上面,也有用梯子攀爬的。

2.独立式窑洞

独立式窑洞又称锢窑,是人们为了在地表上获得建筑空间而建造的一种掩土拱型房屋,有土坯、砖、石拱窑洞。这种窑洞无需依靠山崖,能独立存在,而不失窑洞的优点。

独立式窑一般是利用土坯或砖石砌起窑洞的侧墙,上部以拱顶完成,再将窑洞后部用土坯或砖石砌筑,前面安装门窗,一般跨度大约三米。

3.下沉式窑洞

下沉式窑洞就是地下窑洞,又称为地坑式或天井式窑,主要分布在没有山坡、沟壁可利用的高原平地上。它的做法是:先在地上挖一个方型地坑,形成一个四合院,然后再向四壁挖窑洞。这种窑洞主要分布在山西南部。人们在使用的时候,面南背北的正房主要用来会客、居住等活动,两侧的厢房和南房主要用作堆放杂物、生火做饭、圈养牲畜等。这种地坑窑组成的村庄极富特色,是我国民居形式中较珍贵的一种,但是地坑窑在地势较低,并不适合降水较多的地区。

(二)山西传统窑洞民居的平面组合形式

1.单孔平面。主要存在于独立式窑洞中,其平面形式有套窑、拐窑、母子窑等。

2.平面组合。由单孔平面组合而成,主要有两种形式:两窑并联和三窑并联。最为理想的形式是三窑并联,俗称“一堂两卧”,以山西平遥的独立式窑洞最具代表性。即中间为起居室兼厨房(称为堂屋),两旁的窑洞为卧室,门开在中间窑,两边窑设窗。还有在窑洞正房两侧筑有厢房,组成院落。可谓多种多样,各具特色。

三、山西传统窑洞民居的空间组合特点

由于黄土高原多沟壑,以及黄土层的垂直节理,自然形成了窑洞式住宅的垂直空间组合形式,有单层、两层和多层组合,为了顺应地形特征,组成几层错错落落的台阶式剖面。而窑洞垂直位置的布置比较灵活,有居于同一条竖向轴线的,也有不是在同一条轴线上的,还有一种是错层式的。

靠崖窑院的空间组合有开敞式(无院墙)、封闭式,二合院、三合院、四合院等;还有呈上、下两层院落的,也有多层院落连通的台阶式院落。这类村落一般建在不宜耕种、沟坡较陡的阳面,住户比较分散。沿沟坡层层展开的院落形态空间开阔,顺应山形地势。

下沉式窑洞村落多以四合院组成村落,户与户之间间隔一定距离,成排、成行和成散点式布局。进村不见房,家家户户掩于地下,院落空间封闭、独立。

四、山西传统窑洞民居的文化内涵

特殊的地域造就了独特的“黄土文化”,山西作为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积淀了数千年文明灿烂辉煌,山西窑洞民居也因此而源远流长。无论从它的选址、修建到布局特征及细部都与黄土文化有着解不开的渊源。

选址:古人但凡选址都会联系到“风水”一说,黄土高原的窑居也不例外,中国传统的风水观也影响着独座民居与整个村落的选址。在当地风土民俗中,修窑建屋是一件关系到家族兴衰、子嗣繁衍的大事。因此,在动土之前,都要经过相宅、择吉地和吉日等程序。山西汾西县的师家沟村就是清乾隆年间其祖辈看上的风水宝地,于是在这里建立宅院,后又发展成村落。

布局:窑洞的布局受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也是较深的,一般来说,主窑正中间的一孔是整个窑院中等级最高的窑。按照传统的伦理纲常,过去的正中主窑为长辈居住,子女住在左右两边,窑院中很少有专门作为客厅的窑洞,正中主窑兼有客厅的功能。而大户人家窑院较多,会分成会客窑院、起居窑院和杂物窑院等。但是,现在窑洞民居的划分已经不再严格。

五、山西传统窑洞民居的装饰特征

(一)自然景观

金黄的玉米串、鲜红的辣椒串、院中的果树、窑顶上的玉米垛子似乎已经成了窑居的标志,再加上大自然的秋高气爽、蓝天白云映衬着黄色的土地、绿色的山坡,种在路旁、山坡上、大门口的枣树,无论黄灿灿的枣花飘香还是红艳艳枣儿满枝,都在装饰着美丽的黄土窑居村落,充满了生活的韵味。

(二)门楼、入口

门楼、入口是人和物进出的主要通道口,在中国风水理论中,门的安置是至关重要的,“宅门”表现主人的财富和地位。最简朴的宅门是就地挖洞或者是院墙留门的位置;其次是土坯门柱搭草坡顶;进而发展到青瓦顶;讲究点的是砖砌门拱,上卧青瓦顶;富贵人家有做成磨砖对缝、砖墙门楼的。在下沉式窑洞中,坡道也是装饰的重要部位,同样有各种不同的做法。有的用青石平铺,有的用青砖铺成踏步,还有的用碎石装饰坡道两旁墙面,别有一种自然之美。

(三)窑脸(立面)

窑洞的正立面俗称“窑脸”。因为黄土窑洞只有一个外露的立面,只有它能真实地反映出拱形结构的特征和门窗的装饰艺术。所以在修建窑洞时,不管家中经济条件如何,人们都不惜破费人力、财力将“窑脸”精心装饰一番。历代工匠也都将心血倾注在窑洞这唯一的立面上,从最简朴的耙纹装饰、草泥抹面到砖石砌筑窑脸,再发展到木构架的檐廊装饰,以及在窑脸上雕刻装饰等。

另外,护崖墙、女儿墙也是窑洞装饰的重要部位。窑洞的女儿墙是围护结构,大多用土坯或砖砌成花墙。护崖檐是为了防止雨水冲刷窑面而在女儿墙下做的瓦檐,做法有一叠和数叠,在窑顶预埋木挑梁或石材挑梁,上铺小青瓦而成。

窑洞的拱形曲线是窑洞立面构图的重要元素,它与女儿墙、护崖墙这些直线因素形成对比,构成了朴实无华的建筑立面效果。

传统窑洞民居直到近代还经久不衰,它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首先,窑洞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利用黄土层,节省了木材;其次,窑洞只有内部空间(洞室)而无外部体量,少占平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是节地的最佳建筑类型;再次,窑洞冬暖夏凉,具有保温、隔热、蓄能、调节洞室小气候的功能,可减少采暖或降温的设施,是天然节能建筑的典型范例。除此之外,由于窑洞在建造过程中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损害,避免建筑过度消耗能源,蕴涵了生态环保、成本低、技术含量低、污染低、造价低等可持续发展条件,因此已成为国际上研究未来建筑的建筑师们努力研究和发掘的对象之一。

虽然窑居具有多种优点,但是传统的窑居村落却正逐步走向衰落,人们提到窑洞就会想到贫困山区,甚至把弃毁窑建房看成是脱离贫困的标志。它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住房观念的变化,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传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影响着人们对居住形式的选择。最后,传统窑洞具有阴暗、潮湿、通风差、卫生条件不好等缺点,对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一定的影响。再次,传统的窑居大多地处农村,交通不便,用水也不便,儿童受教育难,致使村民迁居、村落解散。

目前对传统的窑居村落最好的选择是保护窑居这一土生建筑,改善窑居环境,进行合理的更新、改造,使其适应现代生活,保留窑居建筑节能节地的生态优势,使窑洞民居走向可持续发展。当前窑居改造急需解决的问题有上下水问题、燃料问题、交通问题、太阳能利用问题、通信问题、农村基础设施问题等。

如果能解决好上述问题,传统的窑洞民居必将走出被淘汰的困境。相信经过不懈的努力,以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为特征的新型窑居村落一定会成为广阔的黄土地上一道新的风景线。

[1]郭治明,赵强.建筑形态.传统文化.建筑文化——浅谈山西传统民居的特征与风格[J].华中建筑,2000,(1):109-111,114.

[2]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四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张晓超,杨尽,徐钟,冷旭勇,刘小娜.浅谈窑洞住居的特点及其生态问题[J].四川建筑,2007,(1).

[4]王金平.风土环境与建筑形态——晋西风土建筑形态分析[J].建筑师,2003,(1).

[5]郭斌.浅谈窑洞的建筑形式与生态建设[J].山西建筑,2006,(24).

[6]聂碧华.浅谈我国北方窑洞建筑的现状及其发展[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1984,(3).

猜你喜欢
窑洞民居山西
我在山西等你
“窑洞对”里的镇江人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山西叹五更
陕北窑洞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