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视野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究

2013-08-15 00:49王艳蕾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建构主义建构

王艳蕾

(福建江夏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一、高等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审视

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的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大学语文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但目前,许多高校认为语文教育就是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这些能力在中学已经得到相当的重视,在高校可以弱化了,因此大学语文课程被边缘化。这是失去远见的做法,忽视了大学语文还有人文性的特点,而人文性则更需要长期的坚持。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大学语文除了在中学的教学基础上提高其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各种作品的写作能力外,还要着力于传统文化的教育、人文精神的教育、民族精神的教育、陶冶情操、塑造人格的教育。大学语文作为大学教学中的一门文化基础课,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根植于中华各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中。一边是学生,一边是中国的精深文化,大学语文教育相当于连接两边的管道,通过这一管道,才能有效地进行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熏陶,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细雨滋润,一代人的精神素质才会得以提高,那么之后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便得以传承和提升,一个民族才得以持续性发展,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只有意识到大学语文双重功用,激起教师和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兴趣,才能有效地提升高校对于这一课程的重视,进而从多方面促进大学语文的教学质量的提升,才能追求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和文化性有机结合。

二、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建构主义理论核心特征

建构主义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哲学家皮亚杰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认为,认知以学习者为中心,认为知识是主动建构的,不是被动的接受,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更新和主动建构。这一理论阐明了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解释了认知如何发生、意义如何构建、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所包含的主要因素等。

(二)建构主义基本教学思想及教学模式是建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的重要理论参考

建构主义理论尽管流派纷呈,但其基本教学思想主要反映在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角色变化和学习环境等方面。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依靠他自己的建构来完成,是一个分析、检验和批判的过程,它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个人意见,是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由学生自己去组合、批判和澄清新、旧知识的差异,进而再搭建自己新的认知结构。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十分重视布置良好的学习情境,教师是学习环境的建构者,在教学活动中应调整现有的教学材料、布置适当的问题情境,制造学习者在认知上的冲突以引起学习者的反省及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决定了其教学模式。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四者之间的关系构成教学活动过程中一种稳定的结构形式,进而形成一些有效的教学模式,如课题研究模式、问题解决模式、支架式教学模式、情境学习模式、协作学习模式等。

三、建构主义视野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究

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厘清了教师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各自所在的位置,其所提倡的课题研究模式、问题解决模式、支架式教学模式、情境学习模式、协作学习模式,都可以成为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参考。

1.教师采用多种模式有效引导组织学生学习

建构主义教学思想认为,教师从教授知识为主变为以指导、辅导和引导学生的学习为主,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指导者。教师必须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持久的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并且,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的过程进行引导。

在高校中,我们特别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学生对此的热情也高于文化基础课,因此,唤醒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内在需求,即学习兴趣,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作用的一种发挥。引导学生认识到大学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结合,将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等同起来,将语文学习从课堂向现实生活延伸,了解到大学语文所学的知识不是死的知识,而是可以为我们的生活所用的活的知识,以教材为出发点,把文学和文化结合起来,如少数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注入时代气息,进行从作品到自我人生,到当下社会的现实解读、升华,融入“网络文化”、校园文学、影视剧本的内容,这种拓展,可以培养学生“感时悯世”的思维与情怀,让正处于成长最迷惘困惑阶段的大学生全方位领悟蕴含在作品中的文学意义、美学意义、思想意义,确立人生追求以及价值目标的正方向。通过演讲辩论等形式加强其写作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培养。当学生知道大学语文可以给自己带来如此多“实用价值”时,学生怎能不喜欢这门课程?

教师激发学生的兴趣之后,就要发挥其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引导作用。比如改变其原来满堂灌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采用课题研究模式、问题解决模式等有助于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的教学方式。比如,我们开展国学进课堂的活动,组织班班学国学,老师在研究国学课题时,可以带上学生,一并收集资料,共同探讨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习掌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老师可以开展相关专题的讲座,以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科研方法、论文写作、课题设计方法、案例分析讨论等等。并且教师可以将教学相关的资料汇编整理,置于网络中供学生在学习中参考,通过教师对知识的开发和整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收集整理学科知识的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对学科知识的系统理解、记忆和应用,促使其主动探索未知的知识。这种课题研究模式、问题解决模式充分发挥了老师的引导作用和支架作用,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要媒介,要善于搭建正确的认知的桥梁,在情境的创设中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生动活泼应成为课堂的重要特征,实施情境化教学,创设美的境界,课堂才有吸引力,才具有精神意义。因此,在课堂上,我们要在情趣上下足功夫,以影视、音乐、美术、幻灯以及语言描述、故事叙谈、悬念设置、问题情境设置等多种手段驱遣学生的想象,使课堂成为一个“情绪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比如,讲余光中的作品,我们就可以播放一些表现海峡两岸百姓亲情的短片,并配上相关的音乐。我们甚至可以借鉴“百家讲坛”的方法,抛弃老生常谈、平铺直叙的做法,采取设悬念、讲故事的方式讲课文,正如易中天说的,开头必须吸引人,为了避免收视疲劳,在必要处设置悬念,抛出问题。像好莱坞大片那样,要常常来个悬念,按照戏剧化的结构来上课,用悬念隔断、牵引,使讲述方式不再平铺直叙,有了故事,课堂不再沉闷,内容不再乏味。可激发学生如饥似渴地走进文本,感受其中波澜起伏的情节,关心人物命运的沉浮,品味引人入胜的对白,把自己当做文中的主人公,设身处地去体验,极易产生共鸣,利于激发学生幽古思今之情。再者,讲授文学经典,可将之置于文学史的框架中,而历史中不乏曲折动人、妙趣横生的文学故事,将其编织起来,带进课堂,以生动性、形象性激发学生听的乐趣,如此,即便是像哲学著作《论语》,也可以像于丹那样用“经典解读+励志故事+人生哲理”的方法,讲得别有情趣。

2.还课堂给学生并形成师生间学生间互动协作的良性循环

建构主义教学思想认为,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外界施加的信息只有通过学习者的主动建构才能变成自身的知识。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作用,必须在学习中使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在建构的过程中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大量信息和资料,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正如特级教师宁鸿彬所说:“文章要学生自己读懂,疑问要学生自己提,问题要学生自己分析解决,知识要学生自己发现获取,规律要学生自己去掌握概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应做到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不断反思自己认识上的不足,建构出新的、更恰当的知识。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可以引入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校内外活动,包括演讲、辩论、经典朗诵、主题征文比赛、课外阅读书目调查报告,话剧表演,海报设计等方式。在活动的准备过程、参与过程中,学生必然要发挥自己主动性去收集材料,思考问题,形成结论,这就是知识的自我建构。还可以走出校园,比如游记散文中提到的涉及到当地风俗民情,可凭借现有条件组织学生去感受课文中的作家故居,比如福州的冰心、林觉民故居,亦可以实地考察感受,实地拍摄,体验创作语境,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及科学思路,还语文于现实生活。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个体与他人经由磋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因此,科学的学习必须讲究对话、沟通的方式,大家提出不同看法以刺激个体反省思考,在交互质疑辩证的过程中,以各种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澄清所产生的疑虑,逐渐形成正式的科学知识。互动包括师生间的互动和学生间的互动,教师在抛出问题后要善于收尾,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矫正,帮助学生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增强自主求知的自信心。同学之间也可以形成学习小组,共同探讨问题,深入分析问题,形成见解。大学语文课堂中,应加入一定比例的实训课程,即采用互动协作教学模式,诸如辩论课、演讲课,在讨论争辩中丰富见解。只有交流,人的生活才有意义,只有通过学生思考的真实性,才能证明教师思考的真实性,人文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不像自然科学那样黑白分明,客观具体,可以采用直接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因此,教师可以抓住核心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开展辩论,以口头和书面讨论两种方式,让学生敢于思考,乐于思考,引发他们对于生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生活意义等问题的沉思和追问,即使没有答案,在对话中思想与思想交流,智慧与智慧碰撞,学生们也会在精神上充实和成长起来。

[1]徐中玉.大学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谢应宽.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原则体系建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12-116.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建构主义建构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