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学生资助与培养教育试析

2013-08-15 00:49袁瑾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资助体系教育

周 静,袁瑾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0)

大学扩招后,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平台容纳了更多来自农村和贫困偏远地区的莘莘学子。在提倡平等接受教育资源的新形势、新阶段下,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及其配套办法,为高校资助体系和资助体系的工作者创设了资助方式和教育的准则办法。当然,高校应当将工作重点放在那些因经济困难而无法继续享受高等教育资源的学生群体。同时,高校学生资助的根本应该使得这一庞大群体的学生学业、生活得到最基本的物质保障,但在资助的过程中也要加强和改进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在新形势下,高校要与时俱进开创具有“以人为本的资助方式,全面细致化管理理念,全程化育人的目标”特征的资助政策体系。帮助他们通过自身的刻苦努力实现自身奋斗理想和目标的同时,也要培养他们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成为一名优秀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但是一个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需要长时间的过程和调整,在现阶段,高校资助体系所呈现的大多是因人和地区差异而出现的种种问题。因此,笔者就现实问题提出一些问题和对应的解决措施,以供参考。

一、新形势下高校资助体系和培养工作的问题

在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和布鲁斯·约翰·斯通提出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得到全世界的认可,并被引进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教育制度后,教育资源的均等化就成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巨大挑战。大学的招生并轨和学费分担制使许多的有志青年对进行深造和接受高等教育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及。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家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具体延伸。”

但是在社会转型期间,由于许多社会问题,如社会分配不均、户口地区差异、种族差异、大学开放程度不同等种种原因,当代的大学生不仅需要承受巨大的学习压力和精神压力,更要面对巨额生活费和学费的支付。因此,这一局面也得到许多资深教育学家和党中央的关注和重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教育界一直致力于探索、建立一种比较完善的高校资助政策体系,虽然政府、高校、社会团体都积极参与资助,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奖、贷、助、补、减”的资助政策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但是由于这一体系本身及其在实践中缺乏健全性,同时由于各方面的因素,比如划分不清等不健全因素的存在,使有些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进而影响了学生自身的成长和成才,影响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最严重的后果也包含了其中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在其中。

1.投入资金不足

首先,在调查中显示出来的是,国家财政部门对全国的教育经费投入较少,包括学校的硬件设施费用、学校场地占用费、教师工资的及时拨款、教育研究项目的经费投入等等,教育经费所占比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我们通常所说的助学资助是由公立和私立机构组织提供的多种贷款、补助金、工作机会、奖学金等等方式来帮助学生支付其在校期间的主要生活和教育费用的方式。这也是我们现行教育资助体系的主要构成,对一些家境贫困、品学兼优的大学生给予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俭学各种方式的资助。但是,现在我们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就是资助来源不稳定和资助资金短缺。由于国家现在处于经济建设的重要阶段,各个方面都需要资金的大力支持,许多国家财政人员并未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导致了系统的瘫痪,助学资源分配的科学性和规范化有待完善,有的甚至严重到教育资金被挪用,去向不明,导致了教育资金经费管理失控。

另外,社会上的一些基金慈善团体的觉悟不高,对于一些社会上存在的已有的贫困现象抱有无关己任的态度,责任心和回报社会的人士所占比例较少,导致了社会救助力度还有待提高和加强。

2.资助对象的认定机制不明确

根据笔者在校调查结果显示,一些高校对贫困资助对象的认定往往没有可以量化的标准,出具相关证明加上和一些校、系领导搞好关系即可得到资助资格和资助资金。二来,生源地的限制,比如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高校出台了一个硬性政策规定,即只要是户口来自四川的生源都可得到助学金的免费发放。其中许多学生的家庭并非真的在国家贫困线以下,而国家助学资金数目的定性定量化和受助人基数的可变性有着不可调节的矛盾冲突,所以,在一些人占有名额的时候,一些人必然失去了受助资格,往往导致一些真正需要用这些资金度过大学生涯的人无法得到。另外,审定程序中,表格的证明也往往流于形式化,贫苦生资格认定表往往是学生在当地的民政部门盖章证明的,学校并没有在当地进行实地调查和深一步的了解,这也导致了许多人拿着助学金胡吃海喝,引起了众怒,使钱不能真正用到正轨上。

3.受助人的思想教育有待加强

众所周知,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我们每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应该有的正确思想,但是当代大学生往往会认为这些理所应当,甚至有些受到资助的学生存在生活上盲目攀比、学习上不求上进的心理。近段时间来,公共媒体上爆料出许多大学生对于在校期间的助学贷款拖欠不还,诚信严重缺失。我们在对那些贫困学生进行调查时发现,他们的心理往往是脆弱、敏感、自卑的,在接触到新的环境中,尤其是同龄人在物质条件都要比自己强的环境下,他们就会产生虚荣攀比心理,精神的贫困引起了各种问题的出现,认为受助理所应当,不思感恩回报,导致了并没有接受到党和国家恩惠的学子也有了不平衡的心理。这些现象的出现是非常可悲的,所以高校在进行资助的同时也要加紧对学生精神上的“励志”教育,并通过一系列励志教育从根本上解决受到资助学生的心理缺失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树立拼搏、进取、向上的精神,磨练其坚韧的高尚品格,让学生真正做到“人穷志不穷”。

二、高校学生资助和培养教育相结合

在新的形势下,高校资助工作首先要开展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诚信意识,以物资和精神资助相结合,鼓舞学生勤奋学习的斗志。同时,高校内要专门设置勤工助学岗位,培养贫困学生经济上自立、生活上自主、精神上自强的意识,并培养他们的就业意识、经济头脑、管理才能和进取精神,从而增强他们爱学校、爱父母、爱国家的真情实感,培养他们将来有所成就、回报社会的责任意识。总之,高校要有效利用可利用的资助工作平台,发挥资助的功效,体现资助的人文关怀,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在学校期间走上健康成才之路才是高校的重要目的。

1.健全资助资金的分配和管理机制

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国家资助工作的政策法规建设,明文规定必要时要上升为法律文件,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是针对国家政府资助体系中的工作人员。另外,要合理界定贫困生的范围。各个高校的负责人应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资助认定标准和甄别程序,务必确保资助资金分配的公平、公正。在管理过程中,要做到资助政策落到实处,明确职责和权力的划分,因为资金的使用和分配往往是比较敏感的,多方利益的纠葛,使用和监督一定要专人负责,专人管理,保证资助的后续管理工作。最后,我们要使资助资金的使用和分配透明化,将信息公开化,让学生参与民主监督。

2.资助和育人工作相互配合

长期以来,在人们的意识当中,资助就是无条件地给予,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受助者懒惰和习以为常,在这里,我们必须对资助理念进行转变,坚持将资助工作融入培养教育的全过程,使他们在得到物质帮助的时候学会感恩,思想助困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加强与受助者之间经常有效的沟通,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用一些自强自信、自立创业奋斗的典型事例感染影响身边因经济贫困而产生心理问题,影响自身健康成长的学生。高校应经常开展围绕如何提高受助者素质的活动讲座,思想道德教育,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真正使资助工作和培养教育成为相辅相成的有机组合。

针对新形势下高校学生资助与培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树立一个正确的视角和观念,端正态度,不仅要使那些真正的弱势群体得到及时合理的救助,更要实行资助实际工作中的教育和管理统筹安排,形成资助和育人相结合的资助体系,促进当代大学生各方面健康成才。

[1]白华,柴启东.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完善与创新研究[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2-14.

[2]张建奇.1983年以来我国大学生资助的演变[J].现代大学教育,2011,(1):35.

[3]欧永美.构建“造血”型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41.

[4]王礼彬.建立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探讨[J].皖西学院学报,2010,(8):78-79.

猜你喜欢
资助体系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