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静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三门峡 472000)
在百度百科上,对于经济型酒店是这样定义的:“以大众旅行者和中小商务者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客房为唯一或核心产品,价格低廉,服务标准,环境舒适,硬件上乘,性价比高的现代酒店业态。”
如今,经济型酒店在欧美是一种非常成熟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之所以会如此受到消费者的信赖,是和它的基本特征分不开的。
顾名思义,经济型酒店是以便宜的价格、优质的服务为主要卖点的。基于这种定性的特点,酒店的管理模式大都采取连锁经营或者特许加盟等方式,各个连锁店之间全部以统一的标准来为消费者服务。无论是欧美模式,还是有中国特色的模式,经济型酒店都应具备以下的基本特征:
第一,价格定位的平民化。对于大多数的普通消费者来说,价格是他们选择入住酒店的首要标准。况且,这些消费者主要集中在工薪阶层、学生群体和商务人士的身上。酒店的价格定位,必须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经济承受力。只有在价格优惠的前提下,才能吸引这些消费者入住酒店。
第二,服务范围的有限性。由于受到经济型酒店以价格为核心因素的影响,其酒店的服务范围大都是有限服务,有些酒店甚至仅仅只提供了食宿服务。这和一般的酒店服务是不相同的。但这也正是经济型酒店的独特特征所在。这种“开源节流”的酒店服务模式,正是以消费者和酒店互惠互利为基础的。
第三,投资收益的效率性。与星级酒店相对比,经济型酒店的投资金额明显很少,而收益却相对更高一些。换句话说,经济型酒店的效率要比普通酒店的效率高(仅指投资于收益的效率比)。因为投资额少,回收成本就快,这和经济学上的薄利多销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
正如上面所叙述的,经济型酒店,往往以价格的经济实惠而受到各个阶层的消费者的欢迎,而这种“经济型”的管理模式,也渐渐地成为许多酒店争相借鉴的典范。
就中国而言,我国的首个经济型酒店出现在1996年,那就是上海锦江集团旗下的“锦江之星”。这是我国第一个经济型酒店的“品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在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各种经济型酒店品牌如百家争鸣般迅速涌现并发展壮大起来。比如于2002年成立的如家快捷、2005年成立的7天快捷、汉庭酒店等等,都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百度百科有这样一段数据,充分证明了经济型酒店在中国的蓬勃发展:“截止到2009年末,中国住宿业市场上共有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型饭店连锁品牌已有303个,已开业饭店数超过3757家,同比增长33.94%,已开业房间总数412840间,同比增长31.93%。2009年底和2010年初,随着国内经济的转好,部分地区的经济型酒店的出租率甚至重新上升到85%以上。”
虽然我国的经济型酒店在发展前景上有着巨大的潜力,但由于发展里程短、经验不丰富,其管理模式并没有达到像欧美国家那样成熟、完善的模式。从总体看来,我国的经济型酒店都会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分为客体和主体两个方面。
酒店作为企业,其发展的环境是和整体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的,如果没有好的社会背景,就不会有好的发展进程。这种社会背景具体到酒店,就是国家对其采取的体制和政策等等。可是,就我国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在这一方面尚有不足之处。
1.整体体制不完善
在我国,经济型酒店的经营过程中一般都实行着涉外和非涉外两种管理体制。而这两套体制是相对分隔的。其中,涉外体制归属于旅游行政部门管理,非涉外体制则属于商业行政部门来管理。在各个性质的酒店经营实践中,那些中高档酒店更能吸引住旅游行政部门的眼光,经济型酒店往往被其忽视,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而商业行政部门虽然可以管理普通酒店,但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并没有管理经济型酒店的资格和能力。这样一来,两种体制的管理权就容易混淆,造成经济型酒店的产权不清晰。
2.市场定位不明确
酒店采用何种经营与管理模式,需要首先对其服务的消费者市场进行定位分析。与中高档星级酒店定位于单一高消费人群不同,大多经济型酒店都定位于普通消费者。当然,这个初衷是非常好的,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有些经济型酒店往往会存在一些定位模糊、定位错误的现象。另外,有些酒店把重点放在自身企业的内部管理上,而忽视了品牌、市场等抽象的宏观因素,这是不利于酒店的长远发展的。
酒店作为企业,其采用的管理模式对自身的发展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的。而管理模式要发挥作用,则有赖于人力和物力。可是,在我国现行的许多经济型酒店中,人力和物力却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地方。
1.人力不合理。经济型酒店的特征之一就是控制成本,这就要求酒店的员工必须“多才多艺”、一人多岗,在提供高质量的有限服务的同时,为酒店节约了成本,真正达到“经济”的目的。按照行业标准来说,经济型酒店的客房员工比,基本上是应该控制在1∶0.3~1∶0.35之间的。但是,从我国酒店行业的人力资源供给市场的数据来看,能达到这个标准的酒店寥寥无几。
2.物力不合理。经济型酒店首先就是经济,可是纵观我国的一些经济型酒店,其设施丝毫不比星际酒店低档,洗衣房、K歌房、西餐厅等等,这些根本就是与经济型酒店的初衷相违背的。况且,经济型酒店的消费阶层定位于一般消费者,这些消费者对于那些设施大多是没有能力消费的,那么对于一个经济型酒店来说,这些纯粹属于摆设的设备又有什么用处呢?
基于上述的种种分析,经济型酒店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在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模仿和照搬所谓的国外“先进经验”,那么就一定会被时代的洪流所淘汰。因此,我们要做的就是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与规划出发展对策,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只有这样,“经济型酒店”在我国才不仅仅被称之为口号,而是能真正地发挥出“经济”的作用。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竞争。我国的经济型酒店要想取得长效的发展,必须在竞争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管理模式,在借鉴欧美经验的同时,必须要运用到自己的实践操作当中。具体来说,可以从政府和酒店企业本身两个方面入手。
一个好的体制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的经济型酒店想要健康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相关体制建设。换句话说,就是要让我们的各级政府部门充分发挥协调的作用,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从而为经济型酒店的规模化经营和良性竞争提供充分的制度保证。比如,国务院在2007年5月1日起施行的《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就有这样的规定:“经济型酒店业开放加盟必须要拥有2个直营店且经营一年以上,杜绝‘卖牌子’现象”。这样,就对经济型酒店的加盟起到了规范的作用,避免一些服务质量差、硬件设施简陋的“次级”经济酒店加盟,为整个经济型酒店行业的质量把好关。
另外,我们可以成立专门的经济型酒店行业协会,来对我国的经济型酒店企业进行监管。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行业协会是普遍存在而且具有权威的一个组织,其作用主要是制定统一的行业规范和标准,协调相同行业内不同的利益冲突,统一对行业实行相同标准的监控和协调等等。这样做,不但可以让相同行业的各个企业显得有条不紊,还有利于各个企业之间扬长避短、互相学习,避免恶意竞争,使得该行业整体得到良性的发展。在我国,也可以适当加强经济型酒店行业协会的力量,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从而规范经济型酒店的市场秩序,为经济型酒店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稳定的环境。
首先,要采取最适合经济型酒店发展的经营方式。根据欧美等国家的成熟经验,经济型酒店最适合采用“连锁经营”的模式。之所以采用这种模式,主要有三个好处:其一,解决了酒店的空间局限性问题。我们都知道,酒店企业采取的是有着空间性的经营方式,如果经济型酒店只是单独经营,就不免受到局限,只有通过连锁经营,才能扩大酒店的经营空间范围。其二,解决了酒店的投资收益问题。由于经济型酒店的规模相对都比较小,设备也都很简单,导致了客源具有随意性,也就是说,投资与收益的比例并不固定,而连锁经营的方式则能很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使得酒店的盈利率上升。其三,更有利于经济型酒店的品牌效应。在当今的时代,品牌似乎也成为消费者信赖的一个标准,更多的消费者在入住酒店时都会选择那些“驰名”品牌的酒店,连锁经营的方式正是为其创立品牌的最好手段。
其次,要打造专业化的管理模式。经济型酒店的管理模式,理应以“经济”为宗旨、为核心,这是丝毫不能动摇的。但是,“经济”只是一个太过虚无的词语,我们必须采取具体的管理模式,把“经济”的理念贯穿这些管理模式的始终,这样才能真正地发挥管理模式的应有作用,真正地让经济型酒店做到名副其实。随着数字化的发展,在中国的经济型酒店是完全可以采取“网络信息化”这个便捷的模式来进行管理的。这也是完全符合经济型酒店的“经济”的。
网络信息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型的互动平台,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便捷的服务。就经济型酒店来说,网络信息化的模式不但有利于酒店降低成本,更能为酒店提供便利快捷的服务。比如,各个连锁酒店之间可以互通网络信息,第一时间掌握所有酒店的客源信息,以方便消费者入住;再比如,酒店可以通过网络预订的手段来为消费者提供服务,也可以按照消费者的条件来具体安排客房,使得有不同需求的消费者都能满意,等等。另外,网络是一个大众的环境,充分利用网络的资源对经济型酒店进行大力宣传,这也是提升酒店知名度的渠道。
总之,我国经济型酒店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但在具体的管理模式上,还是有着需要不断改进的地方。笔者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就一定能让经济型酒店的管理模式变得真正的“经济”。
[1]郭利娟.经济型酒店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2]邹统钎.经济型酒店的关键成功因素与经营模式[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3).
[3]李伟,王静.对经济型酒店重新认识及影响其发展的障碍性因素分析[J].商场现代化(学术版),2004,(12).
[4]张雪明.浅论经济型酒店的发展[J].苏州职业大学学报,2004,(2).
[5]贺丽霞.经济型酒店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