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嬗变及路径选择

2013-08-15 00:49刘伟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农村建设文化

刘伟

(株洲市委党校,湖南 株洲 412008)

文化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软动力,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农村文化建设。新中国成立6 0多年来,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经历了曲折发展,伴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日益不能满足农民的文化生活需求,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呈现出一些问题和弊端。因此,如何建设好农村文化,解决群众迫切需要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一、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伴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经历了曲折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其农村文化建设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949年至1996年为第一阶段。该阶段属于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复杂曲折发展阶段。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开幕式中,毛泽东指出:“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当时,党和政府是非常重视文化教育工作的。为了建立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制度,加强文化教育方面的工作,《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在1952年前,以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为主,主要是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中国大地广泛进行了马列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的宣传教育工作,特别是规模宏大的文化扫盲和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这时已经在一些领域里开始涉及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到1952年下半年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开始逐步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过渡。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农村文化建设此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农村文化活动、农村文学艺术作品等也日益丰富起来;农村的居住环境也得到一定的改善,特别是卫生状况;农民的封建守旧思想开始受到冲击,逐步接受新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和社会风气,思想道德得到良好的发展。但是,由于当时“左”倾思想严重,对指导文化工作的指导思想也偏离了方向,思想禁锢和文化政治化越来越明显,农村文化建设刚有起步就被阻碍,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开始进入了较长曲折发展的历史阶段。

199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为第二阶段。十年“文化大革命”对我国文化建设是一场浩劫,造成了文化专门人才短缺、艺术品种锐减、艺术创作萧条、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被摧残、文化设施毁损的状况,也对农村文化造成巨大负面影响。

1978年改革开放后至2 0世纪9 0年代为第三阶段。“文化大革命”的长期动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文化大革命”是从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开始的,而拨乱反正也是从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开始,党和政府开始扭转对待知识分子政策上的偏差,使教育科技和文化工作走上了正轨,一批被长期禁锢的电影、戏剧及其他优秀文艺作品重新上演。尤其是以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思想解放运动,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新时期。到2 0世纪8 0年代末,对外文化交流活动频繁,群众文化事业机构和公共图书馆建设得到快速发展,艺术科研开始起步,社会文化娱乐场所开始复苏。进入2 0世纪9 0年代,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强调要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在此阶段,我国农村教育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农村科技普及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九年义务教育也开始在绝大多数农村得到普及,农村扫肓工作也取得了进展;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开始在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得到体现;农村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民俗文化日趋生机。

进入2 1世纪为第四阶段,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文化建设的黄金时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 0 0 5年1 2月通过《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提到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是:经过五年的努力,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农村文化建设全过程、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及开展农民群众乐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等繁荣农村文化的三个方面提出了要求。2010年3月5日,温家宝同志在十一届人大第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指出:政府要更好地履行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责任,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和权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资源配置要向基层、特别是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倾斜,推进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免费开放,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2011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更进一步掀起了文化建设新高潮。

二、目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目前农村文化建设与当前经济发展速度相比仍不成正比,与之有较大差距,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1.农民文化素质有待提高。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 0多年来,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翻天复地的变化,经济的发展使民众更加注重精神文化的享受,但是在我国农村并没有因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文化素质相应得到明显改善,农民的文化素质还是存在着诸多问题,不仅体现在科学文化素质的欠缺,同时还体现在思想道德方面的欠缺,很多陋习、不良思想并没有随着经济发展而得到转变,甚至比扫除文盲要难得多。在推行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很多农民不理解、不支持、不重视的现象。据统计,在我国农村4.9 7亿的劳动力中,高中文化程度只占1 2%,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占到8 8%,受过职业技术技能培训不足6%。

2.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在仍然“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部分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中,由于对推动农村文化建设自觉意识不高,投入到农村文化事业的经费总量少、比重低,特别是城乡差距仍然很大。在“十五”时期全国文化事业费4 9 6.1 0亿元,到“十一五”时期,全国文化事业费(不含基本建设投资,不含文化管理部门行政运行经费)是“十五”时期的2.4 6倍;全国文化事业费年均增长1 9.3%,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个时期。但在“十一五”前四年,农村文化事业费 (农村文化事业费是指各级财政对县以及县以下剧团、图书馆、文化馆以及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等文化机构的经费投入总和)虽然年均增长2 4.6%,增幅高于城市文化事业费4.2个百分点,但是农村文化投入比重年均只有2 8.2%,城市高达7 1.8%。在2009年,农村文化事业费占2 9.4%,比重比2 0 0 5年仅仅只提高了2.7个百分点,增速缓慢,不能满足农民对精神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近年来,特别是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不足0.4%。2 0 1 0年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0.3 6%,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低。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相比,现有的文化设施普遍落后、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水平远远不足。2 0 1 0年国际图书联合会人均1.5-2.5册,其标准远远高于我国图书馆人均藏书量0.4 6册;而且公共文化产品的新形式、新内容不多,比较单一的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普遍缺乏广大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

3.农村文化生活比较单调。在城市化进程的背景下,许多农村中青年劳动力涌向城市,留下老、弱、幼、妇等支撑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比如农村要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常见的就是缺少人手,找不到人来参加活动,更多只是妇女组织的一些秧歌队、腰鼓队之类的活动来搭台,或者在节日期间,有些乡镇组织开展一些文化活动,也只是由文化部门组织剧团、文化馆下乡与农民扭一扭秧歌,或搭“土台子”请一些民间艺人唱一唱戏。平时在农村文化生活中,看电视、打牌和聊天是农民业余生活的主要方式。即使现在许多农村都建立了书屋,也很少有人利用,大都成了摆设。虽然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大发展,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政策性的倾斜,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但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以资金缺口大为理由以及农村许多低效率状态并未得到彻底改善。

4.农村文化队伍素质偏低。当前农村特别是乡镇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老化、数量不够、不合理的知识结构、偏低的业务素质等问题比较突出,很难适应新时期农村文化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是专干不专,虽然有牌子,有设施,但有的乡镇从事文化工作的专干却干着与自己本职工作无关的事,时常被随意抽调包村驻点,大部分时间从事计划生育等工作,或有的被派遣去防止上访钉子户等等一些事上,无暇顾及自身职能的履行,文化站功能基本丧失。文化站的现状是“阵地犹在”,但“名存实亡”。另一方面,从业人员专业理论素养偏低,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在农村有文体特长的人才十分缺乏,绝大部分乡镇没有吹、拉、弹、唱和琴、棋、书、画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也没有专业的文艺辅导人才,现有的一些文艺人才,其文艺专长也大都是靠自悟自学形成的,没有与文化对口的专业学习基础,其专长往往仅停留在“会”的层面上,还谈不上“精”“专”“博”。乡镇中小学拥有的专业学校毕业的音、体、美教师也是寥寥无几。再一方面,就是工资福利待遇不高,挫伤农村文化专干的积极性,造成现阶段的文化人才大量流失。

5.农村文化管理体制依然不顺。长期以来,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不顺、队伍缺失、职能错位等文化管理落后是文化体制落后的突出表现。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站的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体制障碍导致农村公共文化资源分散,难以发挥整体效益。文化站干部普遍以乡镇为主管理,县级文化主管部门无法调配,文化站人员长期处于固定状态,不能交流,缺乏活力。乡镇文化站业务为综合性的,工作上应对多个部门,难以专心于文化工作。二是文化单位用人机制落后,人才缺乏。文化专干不专,身份不明,职责不明,身兼数职,待遇问题难落实,队伍不稳定。三是文化站职能职责不明确,给农村文化工作带来被动局面,造成职能错位。四是尚未有效利用现有文化资源,基层文化单位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中央关于各级政府的文化投入不低于财政支出1%的规定远没有落实,农村文化建设严重“贫血”,有的乡镇对文化站的办公经费、业务经费、活动经费都没有进财政预算,有的文化站办些文化活动,乡镇补贴的经费也少得可怜。

三、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发展路径的选择

近年来,我国将着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科学规划发展农村文化建设,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采取有效路径来建设好农村文化建设。

1.因地制宜在不同经济水平的地区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不能全国一刀切、上下一般齐,一定要根据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地统筹规划,除了确保农民基本的文化生活需求外,还要防止出现全国农村文化建设一个样,应突出地方特色,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在我国农村广大地区,人口众多,环境优美,农民在长期劳动实践中创造出富有特色、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和民俗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发掘具有民族性、地方性的农村文化产业,打造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产品,发展农村各地特色手工产业和文化旅游业,对发展地方经济、增强民族凝聚力、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及农村文化的繁荣发展等方面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2.大力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村文化产业。近年来,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农村农民自办文化应运而生,如“农村文化大院”“业余剧团”等,这种“自办文化”相当一部分就是农村文化产业的原始或者初级形态。但是,由于民间资本介入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等现象一直存在,作为一个全新的、充满活力和潜力的农村文化产业往往处于贫血状态。因此,在深化文化体制大改革,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同时,应积极发展健康的农村文化产业,实现农村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样化。通过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和产业资本进入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拓宽融资渠道,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加快发展,可以说是新农村建设的一种必然趋势。

对于我们政府来说,采用“政府主导、社会承办、市场化运行”形成“民资办文化”的全面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引导民间资本有序参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解决资金难题,既可以补充政府投入不足,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也有利于文化产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规范运作。

3.建立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在政策、资金、人才方面加大对农村的倾斜力度。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在文化建设中资金的短缺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到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为此,应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构建资金回流的配套机制,以促进资金回流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保障。继续突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调,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对口扶贫计划,积极引导各种资金向农村文化建设倾斜,进一步建立健全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城市对农村的文化援助机制,在城乡之间均衡布局、合理配置及科学组合文化资源,推动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因此,国家应在加大支持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投入的同时,明确在农村文化建设上的主导责任是政府,规范农村文化建设资金使用,建立健全农村文化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以及管理机制,并保证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的统一监督拨付、统筹管理建设资金,以确保专款专用,使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更好地发挥整体功能,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以实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良性循环。

4.改革文化体制确保农村文化建设顺利进行。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着文化体制不顺、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和资金短缺等等一些问题,因此,必须对文化体制进行深入改革,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保障农村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努力造就一支合格的农村文化工作骨干队伍。此外,还需要建立良好的教育机制,建立健全政策保障体系,完善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改出效益,以改革推动农村文化事业和农村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1]范大平.论中国共产党与农村文化建设[J].理论学刊,2 0 0 4,(1 0):2 8-3 0.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1.

[3]张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公共政策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196-199.

猜你喜欢
农村建设文化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