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权力意志”到“冲创意志”——不同时期中国学者对尼采“der Wille zur Macht”的理解

2013-08-15 00:47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尼采意志学者

宋 洋

(上海外国语大学 德语语言文学系,上海 200083)

尼采(Friedl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 年生于普鲁士萨克森州的洛肯镇,1869年受聘为巴塞尔大学的古典语言学教授,是著名的德国哲学家,唯意志论者,是“生命哲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受生存竞争学说的影响,把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发展成为权力意志,并提出了超人的理论,从而赋予唯意志论以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内容,他的思想对现代西方哲学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尼采灵感丰富,完成了许多在当时社会引起轰动和波澜的作品。他的创作一般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

第一个时期:1870-1876年,这时他崇尚哲学家叔本华和音乐家瓦格纳,批判苏格拉底,反对19世纪弥漫欧洲的“学究气”,反对德国精神的贫困化,为缺乏“力”、“生命的充盈”和“天才”而深感惋惜,《悲剧的诞生》(1872)和 《不合时宜的考察》(1873-1876)等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

第二个时期:1876-1882年,这一时期的尼采与其说是狂热主义者,倒不如说是怀疑论者、心理学家和启蒙意义上的分析学家。他在哲学上逐渐否定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在人性和音乐方面则与瓦格纳分了手,他主张音乐应从宗教转化为具有真正意义的哲学学科。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人性的,太人性的》(1878-1880),《朝霞》(1881)和《快乐的科学》(1882)

第三个时期:1883-1889年,这是尼采的关键时期。他抛弃了以往哲学家的影响,开始独创自己的哲学体系,他试图克服对真理的热情。他用“权力意志”“同一物的永恒轮回”等大论题取代了先前启蒙主义式的怀疑论,继查拉图斯特拉的“伟大肯定”之后,开始了“重估一切价值”的壮举。用现代德国哲学家的话来说,就是开始了尼采的“伟大的形而上学”。这一时期的作品有:《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一部(1883),《善与恶的彼岸》(1886),《反基督》(1888)

最早可见的中国学者对尼采哲学理论的翻译和论述可见王国维著 《叔本华与尼采》,原载1904年《教育世界》第84、85号。一个多世纪以来,由于不同的历史环境因素,社会背景条件,对尼采的哲学思想,有不少是“宁赞扬之,倾心而崇拜之”[2].25的,也有如李石岑在1920年《民铎》第二卷第一号的《尼采思想之批判》中,“知或不知尼采思想之究竟而詈之,骂之,非议之的”[2].62,当然更多的是对尼采哲学作冷静的学术研究的,而对于尼采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der Wille zur Macht”这一概念的理解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本文中,笔者尝试把中国学者在一个多世纪以来对尼采的“der Wille zur Macht”较有时代性和独特性的见解汇总,并做以比较。

在字典上的解释:“der Wille”①决心,意志;意志力 ②意图,意愿,愿望。“zur”①(表示方向、去向、回答问题wohin?)到……去,向,往②(表示地点或位置,回答问题wo?)在③(表示时间)在……时,在…一段时间内④(表示目的、用途)为了⑤(表示动作、变化的结果)变为,成为。 “Macht”①权,权力;权限,职权;国家权力,政权 ②力,力量;势力,威力[3]

对于尼采“der Wille zur Macht”的进一步理解,在20世纪20年代,著名的尼采研究学者李石岑(其于1931年出版的《超人哲学浅说》为中国学者自己所著的尼采研究的第一本成书著作,其本人被公认为对尼采的认识是更具哲学家功力的)在1920年的《民铎》第二卷第一号中是这样阐述的:尼采一直接经验之世界,为流动之“力”,为不为时间与空间之解释所污之“浑然体”,既非单一,亦非全体,乃以一强烈之统一力而作用之者也。尼采始名此力为“欲动”,继名“力感”,“力感之欲求”,“权力意识”,继又名“权力之爱”,“向权力之努力”,最后乃于《查拉图斯特拉》确定“权力意志”之名词。尼采所标志权力,非物理学上之力,乃对于力之作用,深感不满,而欲以内的意志完成之也;因名此内的意志为“权力意志”。权力意志者,生生不已、自强不息之活动也;以人类之心喻之,即欲表示权力之不断之欲求也。

尼采“意志”一语,用以表现“自内涌出之力”,其所以摈“精神一语而不用者,以其伴有理性与灵魂之色彩。又“权力”一语,含有战斗与征服之性质,故权力意志者,为活力,为有生命之力,为自治之力,同时复为生长、征服、创造之力也。凡一切现象运动法则,不过权力意志之征候而已。

在1923年5月8日的《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中,朱枕梅提出:尼采以为权力意志者,乃是我人内部涌出一种精神,含有战斗的性质,亦即一种生长,成熟,创造的活力。这种活力,时时创新,刻刻进化,差不多始终站在进展不已的创新路上。如遇逆他的仇敌时,他必努力征服。较之人类的智能,更为复杂,更为完全。换言之,亦可成为一种神秘的智力。宇宙间一切纷然杂出的诸种活动者,莫不由此最复杂而最浑然的权力意志而产生。所以权力意志,也即生生不已,自强不息的活力,犹之心之欲求,常表示不厌不倦的状态。不过尼采不用意志,而兼用权力意志,就是一面表示自己内部涌的力,一面又含有自治与征服的元素。

尼采的人生观,是肯定现实的生活,是以积极的战斗的征服的态度引导自己的人生。所以尼采倡导的生活,是积极向上的生活,是酣醉欢愉的生活。因为酣醉欢愉现象之下包含的是强烈的生命的冲动,这生命的冲动恰好是人类进化的根源。世间的万事万物对自身进展都有满足和不满足的方面,只有不满足而要求满足,不满意而要求满意,生命才会得到进化。虽然伴随这种冲动的进化的过程也会充斥着痛苦,然而这才是生命前进的脚步,否则就称不上尼采所谓的“悲剧的生活”。人类的价值就在这种一步步的要求下充满奋斗,这种奋斗的生活如尼采所谓的权力意志,是自身内部涌处的一种精神,含有战斗征服的性质,即一种生长成熟创造的活力,而这种活力,时刻创新并不断进化,好比太阳炎炎的光热,宇宙间一切所有的源源不断的创造,都依靠这力为主宰,所以此力实际上是由人内部深处流出,决不是机械论或者是物理学上所谓的力来支配我们肉体的团结,而是人类的真正自我。一切机械的运用,与精神的活动,都与自我而形成一个凝厚的结晶点,即以自我为世界的本质,同时再为个人的本质。真正的个人,决不会为凝固的思想所拘束,却会自我发展,含有时间性的创新。

在20世纪40年代,当尼采的 “der Wille zur Macht”已经被世界法西斯主义(包括中国存在的一小撮法西斯主义)歪曲利用之后,中国的部分学者是如何理解和评价尼采这一概念的。

曹和仁在1942年的《文化杂志》第二卷第五期中说到:权力意志哲学底流毒如今蔓延到几乎不可收拾!作为权力意志哲学之大师的尼采主义已被法西斯理论家所接受,并且给予了部分的修正而成为今日法西斯主义底骨干。权力意志论则是尼采哲学底主题,一切其他的反动的学说皆由此演绎而出。尼采认为作为宇宙万物本质的是意志,但不是生存意志,而是权力意志。因为有生存才有意志,既有了意志,何必再要求生存,于是他说,意志必然是在追求权利。而且求权力的意志是一种“向上的发展”,这里他采用了达尔文进化论底观点,将“演化”与“进化”看作了两个同义的名词。尼采从这一危险的观点出发,进行她全部哲学系统的建立工作。他认为任何生物都是权力意志,即使是奴隶,也有求做主人底意志。根据这一前提,他说:“弱者必须服从强者——于是依此说服弱者,说他还可以做更弱者底主人。这是一种弱者极不愿意遗忘掉的安慰。”很显然地,这简直是一种欺骗;资产阶级统治权就是希望建筑在这种欺骗之上的。

这样的论点与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是分不开的,20世纪30年代希特勒上台执政,其膨胀的法西斯理论,血腥的民族屠杀和对新兴的无产阶级的疯狂镇压都迫切需要一个能够顺应并为其理论和政府服务的理论体系,于是德国法西斯主义首先瞄准了尼采的“der Wille zur Macht”并在此基础上谨慎地掩盖尼采哲学与法西斯观点相悖之处,引发出许多顺应其政党统治的歪曲理论。另外尼采人生的最后十年都处于精神不正常的状态,这一时期他的很多理论并没有形成一个自我的体系,而只是提到了一部分的概念,他的妹妹福斯特·尼采却歪曲理解并臆造了许多尼采的思想概念,出版了1906年的《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为德国法西斯主义全面采纳尼采铺平了道路。在20世纪40年代法西斯主义猖獗宣传其歪曲理论时期,导致了世界上,包括在中国如曹和仁这样的学者们对尼采的哲学体系完全唾弃,抵制,鞭笞的态度。这实质上是从精神上,也就是理论方面对世界法西斯主义的讨伐和斗争。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并不是这时所有的中国学者都持曹和仁这样的观点,因为仅从学术的角度来看,在这一篇论文中可以看出“der Wille zur Macht”这一概念已经被曲解,妖魔化,政治化了。

陈鼓应在其1966年出版的《悲剧哲学家尼采》中是这样阐述的:Der Wille zur Macht(英译The Will to Power)为尼采哲学的推动力,这种意志储藏于内时,是为潜能(或潜力);表现于外时,是为动能(或动力)。在尼采哲学中,“The Will to Power”是一个重要的概念。然而许多人只注意Power一字,更不幸的是把Power限于权势的概念之中。事实上,尼采的Power是指 Creative Power(创造力),而不是指Worldly Power(世俗的权势)。由此可知:Will to Power旧译权力意志,极易产生误导,或译力量意志,也不甚妥,因为它还有潜能意志的意思。在这里,姑且译成冲创意志,因为这种意志不时表现着向外迸发和向上冲创的趋势。如果Power是指Worldly Power,那么尼采是带着蔑视的态度。早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就说:“权势是邪恶的”。[4]

在这本书提出的“der Wille zur Macht”的阐述里,对于尼采“der Wille zur Macht”概念理解的政治色彩被抛开,而完全从尼采哲学理论体系中寻找答案,对于“Macht”是从存在于人的内部和外部的创造力的方面来解释的,更加强调的是人类自我内部产生的推动力对于意志和生命的冲创作用。这样的阐述更加偏向于人的本质,偏向于人类潜能意志的重视和体现,偏向于人的创造力的积聚和发挥,而非过去的一些理论中所指的世俗的权势或强大的力量。在这一点上,陈鼓应的观点与20世纪20年代的大多数学者的理解无重大分歧,然而陈鼓应的阐述偏重于英语的译文“Will to Power”,并非直接取意于德语的 “der Wille zur Macht”。由于在两种语言中,“Power”和“Macht”的词义存有一定差异,所以在翻译和阐发的过程中,必然也存在一定的殊同,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

总的来说,尼采“der Wille zur Macht”的英文译文“will to power”中的“will”取“意志”之义,而德语原文中的“Macht”之义,由于历史、政治背景的改变,中国学者对之的翻译、理解、阐述和评价也有所变化,加之学者个人对这一概念所偏重的方面不同,也会造成各种各样的差异,然而正是这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诸种观点,才让尼采和尼采的哲学理论在不断被分析和探究的过程中更加具有生命力和研究价值。

[1]弗里德里希·尼采.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M].张念东,凌素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成芳.我看尼采——中国学者论尼采(1949年前)[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潘再平,等.新德汉词典[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4]陈鼓应.悲剧哲学家尼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尼采意志学者
虚无与轮回:《悲痛往事》的尼采之维
“格言中的体系”——尼采的“反哲学”及其写作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时代新人与意志砥砺
《西厢记》中的理性意志与自由意志
学者介绍
一个作为音乐家的尼采——尼采音乐思想探析
自由意志的神经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