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虹
(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天津 300450)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当今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流形式和发展方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近几年,订单培养作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一种主要形式被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广泛采用。国内外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这些研究仍局限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问题、理念问题、政策问题和利弊分析等方面。对于高职物流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提高物流人才质量、更好的满足企业需求、真正实现毕业就业的零对接,从而实现学生、学校、企业的三方共赢,大多数研究者尚处于盲目和徘徊状态。
为此,本文以天津滨海职业学院院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订单班为研究个案,通过对其“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效果评价,把握实现三方共赢的要素及其逻辑关系,提出改进措施与建议,从而完善订单班培养方案,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服务、为学生就业服务、为企业提供合格的物流人才服务,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天津滨海职业学院1999年成为全国首批高职试点校,当年开办的国际商务专业下设国际物流管理和国际贸易方向,2001年,国际商务专业通过国家教育部专家组的鉴定,成为国家级改革试点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单独设置并面向全国招生。我院物流管理专业自开设以来,服务于滨海新区,将企业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面向企业一线需要。自2009年开始,物流管理专业与苏宁电器、顶益食品、港强物流等企业进行合作,设立订单班,开展订单培养,通过校企共同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式,采用“2+1”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校前两年主要以参与学校教育学习为主,学生进入二年级下半学期后期,由订单班企业人员到学院进行企业宣讲,由学生自主选择企业报名,经企业面试后决定是否录用。经企业考核面试录用的学生首先与学院、企业签订《订单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协议》,待学生升入三年级后,就可以在企业进行学习和实习,周期为一年。签协议的学生可以免修和免考三年级学院所开设的专业课程而改修企业开设的课程,该课程由学院和企业共同确定教学内容与实习实训内容,共同设计考核方案与监控方法。同时,学院将订单班的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分别派校内指导教师与企业沟通,随时监控学生的学习动态,第一时间反馈给学校。
此外,学院规定在三年级下学期进行毕业实训,而订单班学生的毕业实训安排在企业进行,由校内指导教师与企业共同进行指导、打分并进行答辩。最后,对于表现好的学生,企业在学生毕业时与其签订正式录用合同。
几年来,通过订单班的开设,学院将订单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与学院的教学过程相融合,将订单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将订单企业的专家作为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与企业开展订单培养,提高了订单班学生的专业素养,为合作企业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
为了使订单班的学生能更好的为企业服务,成为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深化与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的机制,我们选取物流专业开设的订单班为研究个案,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行动研究法等方法,面向学院教师、企业管理人员及学生和学生家长,对在现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企业的服务情况进行调研,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对当前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评价,分析该培养方案的积极方面与方案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物流管理系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采用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模式,合作企业参与到学院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当中,将企业生产一线的操作技能和先进的管理方法引入校园,有效推动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使学生学习、实习、就业有效对接,提升了高职学生专业技能与专业素质,从而保证了学生就业率,解决了当前企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大批量技能型与管理型相复合的高素质人才问题,成为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另外,通过设立“订单班”可以拓展实习实训基地,节约学院办学成本,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保证了学院教学与学生实习的有效对接。
但目前的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
1.订单班学生存在流动性,有的学生刚刚进入订单班时积极性较高,但进了订单班后,感觉工作岗位不适合自己或者有其他就业需求,学生就会提出更换订单企业或中途回到学校继续学习的要求,这样使学校不便于继续管理与考核学生,加大学校订单班管理难度。
2.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订单班合作企业有时也会存在不确定性,如企业人事变动,管理者变更,这些不确定因素都会影响订单班的开展,有的甚至改变、取消原有订单班,这给学校订单班开展带来不利影响。
3.有的企业许多岗位具有“季节性”,所以企业很多时候在销售旺季时需要大量工作人员从事销售岗位,这时企业就会调用订单班的学生进行实习和工作。企业这种短期调用订单班学生的行为打乱了原有的教学和实习计划,而且这种现象让学生和学生家长有不满情绪,认为企业把订单班学生雇用成为廉价的劳动力,对学校管理也会连带存在不满。
对于企业而言,订单式人才培养可以将员工的入职教育与技能培训提前延伸到学校,这样企业一方面可以尽早选择到最优秀、综合素质最强的人才,避免企业陷入等到毕业生毕业离校后再进行招聘时,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难求的困境;另一方面企业与学院建立校企合作的订单班,企业参与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与课程设置,可以保证企业将企业文化提早融入订单班的教学中,提前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与管理方法,这样保障了企业的人才需求,使企业建立稳固的人才输送基地,大大降低了企业人力资源成本。
但这种模式也存在弊端:企业花费大量精力与学院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往往学生带有不稳定因素,刚刚培养出来技能过硬的学生,会因种种原因提出退出订单班,这样浪费了企业时间与精力。如果这样的学生出现过多,就会挫伤企业培养的积极性。
另外,企业往往经营的目的就是创造效益,学生学习、实习、实训往往耗费企业不少精力,对于问题学生还要特别关注,经常与学院沟通,往往耗费时间和精力,若再达不到预期效果,同样会挫伤企业积极性。
对于订单班的学生来讲,最大的收益就是获得了就业机会,降低了择业风险。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讲,一般毕业后大多是进入社会就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提早给学生创造就业机会,打消了学生失业顾虑,使其安心进行理论与技能的学习。而且进入企业后,在企业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很快能上手,短时期内提升学生技能水平,服务企业和社会,实现自身价值。另外,高职院校选取订单班合作企业一般都是区域内的规模型企业,这些企业人才需求量较大,学生通过参加订单培养,不仅可以解决就业问题,而且在企业可以学到前沿的岗位技能和先进的管理模式,对于其今后自身的职业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但这种订单班模式也会存在不利的因素:
1.往往校企合作企业制订的培养目标都是首先符合企业需要,且从企业自身需求出发,具有企业特色。这样从长远来看,学生在学期间更多的接受订单班企业的管理模式与操作流程,学习的技能就会带有一定局限性,如果学生以后离开这家企业,不利于今后职业的迁移,使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
2.在我们的调查中还发现有的学生在订单班进行学习时,因为不适应企业而想中途离开,或更换企业,或回到学校学习,学生也会顾及到之前与企业和学校签订的订单班协议而继续不情愿的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学习起来没有了方向。
经过对现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企业的服务情况和步入社会后的就业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得出的评价结果,为完善我院物流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为制定下一轮人才培养方案提供有效参考,最终实现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共赢,特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继续深化订单班培养方案,建立校、企共建,学生参与的物流专业订单班指导委员会,对校企双方制定的订单班培养方案进行评价,将物流企业需求、企业文化、行业标准、员工角色、企业任务、企业考核等嵌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专业标准与行业标准结合,课程标准与岗位技能要求统一,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校企职业技能标准对接,学生职业素养与企业员工素养一致。在教学内容上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在教学形式上采用项目管理、任务驱动、情境体验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教、学、练、做一体,赛、评、考、用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和职业发展能力以及职业技能的迁移能力。
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已与苏宁电器、顶益食品等公司合作建立了物流中心实训基地,制定了一系列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包括实训基地评价与运行管理制度、学生安全教育制度、学生实习补贴管理制度、实训基地教师联系与实践制度、企业实训教师管理制度、实训成果考评鉴定制度。
多年来在实训基地开展的实训项目包括物流中心的运营管理、仓储配送业务流程实训、客户服务业务实训、立体化仓库及其信息化操作管理等。为了深化与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资源,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与产品研发,获取实践经验,为企业技术进步服务,实现校企双赢。同时鼓励“双师型”教师下企业,与企业教师共同参与订单式人才培养,有效地推动了校企合作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因为一方面订单班学生可以时常见到学校教师,有一些与企业沟通的问题可以通过教师进行协调,有了安全感;另一方面“双师型”教师下企业可以系统的获取实践经验与行业动态,有利于自身成长,今后能更好地服务学院。
通过调研发现在现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会出现学生流动性强和企业不确定因素较多的问题,这主要由于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定位不准确,以及企业经营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所造成,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学校与企业订单培养的持续性,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不利。
因此高职物流专业订单式培养不应仅仅立足于为某一企业培养人才,而应面向整个行业,将企业订单培养转变为行业订单培养。将每企业需求作为小订单,而把行业需求作为大订单,使人才培养更具广泛性,从而实现行业订单式人才培养。学院也要合理准确预见行业发展趋势,为学生在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打好基础,适当增加行业需要的通用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即使某个订单企业因为经营风险发生“断单”现象,学院也能将订单班学生转移到同行业的其他企业中,避免了学院教育资源的浪费,学生也能在脱离原企业后尽快规划自己职业生涯。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和过程,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学校、企业、学生这三个主要参与方的目标是否能够达成一致,是培养方案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因此,我们要继续探索并完善这一培养模式,使学生达到理想就业,为社会培养更多熟悉物流活动的操作与运作、具备物流企业管理能力并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与管理型相复合的人才。
[1]王爽.区域经济发展中物流服务人才柔性培养模式分析—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J].商业时代,2012,(21).
[2]谈慧.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实践[J].价值工程,2012,(17).
[3]胡昌荣.“校企合作”与“订单培养”研究综述[J].决策管理,2009,(15).
[4]石海信、李尚平、陆安山.地方本科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证研究[J].高教论坛,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