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书翠
(山东大学(威海)马列部,山东 威海 264209)
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重大意义已经成为中国人民的共识。问题在于,理想自身包含意愿、情感、信仰等非理性的因素,因而,理想总是与浪漫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建构中,非理性因素同样无法回避。但是,由于中国已有的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浪漫主义曾经一枝独秀,并导致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受挫,它也因此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建构中的一个旁观者。本文试图说明,完全离开浪漫主义的视野,理想就会干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建构,必须借助浪漫主义的滋养。
一
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物和文化存在物,个体是需要理想的。没有理想,人就没有希望和前途,就会灰心丧气。同时,理想也是凝聚社会共同体的精神枢纽。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有了共同理想,就会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才能实现社会发展的共同目标。美国政治学者托克维尔曾说:“一个社会要是没有共同的信仰,就不会欣欣向荣;甚至可以说,一个没有共同信仰的社会,就根本无法存在。”[1]没有理想的人是不可能有大作为的人,没有理想的民族是不可能赢得未来的民族。
毋庸讳言,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中国社会在转型过程中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理想的失色即是其一,以致于有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30年来,美国对华最伟大的战略成就,就是把中国推上了所谓只干“实”事的发展道路,彻底丢掉了理想主义的“虚”气,然而就是因为没有了这口“虚”气,中国人由活生生的人变成了死沉沉的肉[2]。这种说法当然不乏偏激的成分,但是,理想失落的问题却是不容小觑。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全党全国人民发出的庄严号召: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3]。中国共产党新任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也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4]。现阶段,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诚然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对意识形态进行自觉反思的结果,同时,也是凝聚力量的一面旗帜。
二
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意义重大,这显然已成为共识。然后需要探讨的即是建构的原则、方法、理论渊源、以及具体操作等一系列的问题。理论界、学术界、思想界自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讨论。笔者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同理想”两个词作为检索项,在中国知网期刊论文中进行检索(截止到2012年11月),全文含这两个词组的结果是26045项,主题含这两个词组的结果是910项,关键词含这两个词组的结果是906项。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是,在这两个词组之外再加上“浪漫”或者“浪漫主义”一词,以上三种检索结果皆为0条。而如果就“理想”和“浪漫”两个词组进行全文检索,有814项结果;就“理想”和“浪漫主义”两个词组进行全文检索,有293项结果。由此,可以看出,作为一个和理想有关的内容,浪漫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研究中,尚属缺位状态。
关于“浪漫主义”,有学者指出,这是一个越来越混乱的概念,回答“浪漫主义是什么”并不比回答“美是什么”轻松多少[5]。本文的目的亦不是梳理这一概念,仅仅是在偏于注重情感、想象、灵感,而与注重理智、感知、经验的形式主义相对的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浪漫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建构中的缺位当然有不止一种因素需要探讨,但是,无法回避的一个因素则是,在中国已有的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浪漫主义曾经一枝独秀,并导致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受挫。而这个浪漫主义的积极倡导者和典型代表即是毛泽东。
毛泽东作为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卓越的政治领袖,其个性品格和思想事业,高山景行,震古烁今,对中国现代历史的发展进程,对几代中国人的意识和生活,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一提到毛泽东与浪漫主义,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毛泽东的诗词。有学者指出,毛泽东诗词的浪漫主义特征主要体现在诗人主体与自然、与社会现实、与时间和历史这四者的关系上。在与自然的关系中,表现的是一种征服自然、改造世界的勇气;在其革命生涯中,表现的是一种收拾金瓯、勇主沉浮的正气;在对历史的认识上,表现的则是一种纵横捭阖、雄视古今的大气;在与时间的赛跑中,表现出一种只争朝夕、跨越时空的豪气[6]。问题恐怕不仅仅止于此。他在延安时期曾说:“至于艺术上的浪漫主义,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有些人每每望文生义,鄙视浪漫主义,以为浪漫主义就是风花雪月、哥哥妹妹的东西。殊不知,积极浪漫主义的主要精神是不满现状,用一种革命的热情憧憬未来,这种思潮在历史上曾发生过进步作用。一种艺术作品如果只是单纯地记述现状,而没有对将来理想的追求,就不能鼓舞人们前进。”[7]可见,毛泽东所理解、所倡扬的浪漫主义是立足于改造现实、改造社会的。由于他的人生价值观总基调既强调理想价值,又强调重道德价值和社会价值,他的浪漫主义以不断批判、改造现实,不懈追求社会、人生的理想高致为主旨,奉献给社会和人类以非凡的创造热情和顽强的斗争意志。他说:“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样的人间奇迹也可造出来。”[8]正因如此,有学者评价毛泽东,“几乎是带着一种宗教式的虔诚和热情,用整个生命追求和拥抱理想。在毛泽东的心底,对理想的希翼和向往,犹如乐曲中的主旋律,任何时候都是支配一切的,而决不会为其它音符所压制、所掩盖”[9]。
三
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曲折和对曲折的反思,浪漫主义曾经带给人们的巨大鼓舞也一并被清理。人们往往认为,“建设时期的毛泽东便在政治上的理想主义和艺术上的浪漫主义两方面完成了直接结合,终于模糊了理想与现实的界限而蹈入政治迷途”[9]。浪漫主义也逐渐退出了与社会主义建设有关的话语正当性场域。我们也因此不得不面对一个吊诡的现象:新中国成立的前几十年里,我们在贫困和物质匮乏的条件下热情洋溢地追求共产主义,而当中国摆脱经济匮乏迅速转变到相对富裕的境域时,未来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景象却几乎被遗忘了。这里要分析的,不仅仅是我们在现实中遇到的这种尴尬,更重要的在于,从学理上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建构离不开浪漫主义。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它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大道。而马克思主义与浪漫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实,像“自由王国”、“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样一些关于共产主义的设想和论述中,哪一个不是充满了过人的想象和饱满的激情?哪一个能够与浪漫主义无涉?按照某些学者的见解,青年马克思在其成长过程中经历过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的阶段”,他们认为,马克思的精神成长过程有着浪漫主义精神的深刻烙印。刘森林教授近年来对马克思与德国浪漫派的关系做了研究。学界的研究表明,马克思思想的渊源之一是浪漫主义。对待浪漫主义,马克思不是一刀切地完全否定。对德国浪漫主义先哲,马克思持敬畏的保留态度。马克思最亲近的浪漫主义是德国早期浪漫派,马克思不仅在文学风格上模仿浪漫派超文本的反讽形式,而且在哲学方法上继承了浪漫派反讽的辩证法传统[10]。
其二,浪漫主义并非一定导致虚无主义,浪漫主义者也并非一定缺乏现实主义的理性视野。
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新中国的建立,毛泽东的浪漫主义气质,“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渴望,使得那个火红年代洋溢着浪漫主义气息,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也因而遭遇挫折。20世纪的中国社会主义实践曾陷入过误区,其理论根源在于由价值的独断化所导致的乌托邦悲剧。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崇高的价值理想,如果被认为可以离开理性尺度的支持,从而超越历史发展的现实环节而得到立即实现,就不可避免地走向乌托邦。社会主义制度在东方社会的建立,乃是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产物。这一历史选择主要是基于价值尺度做出的。从客观层面说,社会主义理论的时间在先性及东方社会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特殊历史情境,导致了价值目标人文理想的绝对化。其实质在于固守绝对价值目标,却忽视了通往这一理想境界的现实道路,把理念规定当作经验上的可能性来追求。总结这一失败的经验教训,能够得到的启示在于给价值尺度以合理的位置,而非将其置于社会主义实践之外。
毛泽东的确是一个浪漫主义气质突出的革命家、政治家,但是,他也完全并非一个罔顾现实的人。毛泽东特别强调到基层进行调查研究的重要性,他本人也树立了调查研究的典范。在毛泽东看来,调查研究可以有两种方法:走马观花和下马观花。他提倡下马观花,即深人基层、长期蹲点,做从历史到现状的系统调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发现问题,才能找到解决的办法。他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名言。毛泽东本人十分注重密切联系群众。即使在革命战争年代,他也经常利用战争间隙深入群众,了解老百姓的生活疾苦和需要。他主张决策者必须走出户外,主动深入到民众中去,他要求领导干部经常下基层,并在下基层时实行“三同”,即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以拉近与群众的距离。除了在日常工作中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外,50-70年代还形成制度,定期将领导机构的干部下放到农村当社员,下放到车间当工人,下放到连队当兵,直接参加体力劳动,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他说:“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吗?要群众拿出他们的全力放到战线上去吗?那末,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12]
有资料表明,北京大学教授们向当下大学生一致推荐的第一种书,就是《毛泽东选集》,他们认为,如果你要了解什么是中国,特别是现代中国,你就必须去读毛泽东的书[13]。《论持久战》、《论十大关系》这样的光辉著作,无不闪烁着理性的光辉。毛泽东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者,不仅不缺乏发现现实问题的能力,而且颇具洞察力和决断力。他曾经告诫中国共产党的干部:“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14]毛泽东关心天下大事,怀着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从家乡走向省城,从湖南走向全国,直至领导人民实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性变革。在这个过程中,仅仅凭着浪漫主义的色彩是无法画出这样的历史画卷的。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40年代,他大力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在全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些显然都不是浪漫主义一个方面能够解读的。
其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一种理想,必然也要与个体发生关系,必然具有理想的一般规定性。理想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它表达的是人的一种信念和愿望,与价值是内在统一的,理想对于人存在的意义正源自这种关联性。离开了价值方面,理想也就难以化为一种力量。在这个意义上,浪漫主义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建构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人乃是一种不仅要探索外在世界的本质,而且要追寻人生真谛的存在物。这体现为外在的适应、满足、一致与内在的超越、和谐、完善之间的关系。这就使得客观存在的限定性、规律性和精神追求的超越性、自由性之间的矛盾成为人生的主题。反观人的生活及其历史,无论就整体主体、还是就个体主体而言,浪漫性与现实性总是交织在一起。因此,对于人的存在,古今中外思想家的论述中有一个一致的方面,即都发现了人类的存在及其生活包含着这两个相反相成的层面。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它们所对应的正是人类的两种精神状态、两重基本特性。马丁·路德在《论基督教徒的自由》中非常明确地指出:“人有一个双重的本性,一个心灵的本性和一个肉体的本性。”[15]正是因为人之存在的二重化,人一方面无法成为不食人间烟火的存在物,他必须有效地、持续地同外部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从根本上说,这乃是人在肉体层面上的自我肯定方式。与此同时,人还拥有一个精神世界、心灵世界或意义世界。正像康德所说的:“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时常愈反复加以思维,它们就给人心灌注了时时翻新、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16]也正因如此,尽管浪漫主义精神不断受到批判,但作为扎根于人之内心的一种情性,它是不会消失的。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有点激情、有点抱负、有所担当的,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号召我们“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毛泽东说:“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17]在这个意义上,个体的激情、担当和抱负就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联系起来,个体的理想就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联系起来。
行文至此,似乎到了应该回答浪漫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建构中究竟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一问题的时候了。笔者初步认为,可以将浪漫主义理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润肤油,对其起到必要的滋养作用,使其维持美感。当然,“滋养”的用途本身必须保证不能僭越,正如皮肤的保养,需要一些必要的润肤油,否则,就会干燥,但是,润肤油本身不能成为皮肤,不能取代皮肤。至于其中的界限应该如何厘定,则需要更加深入的哲学、文化学、社会学的研究。
[1]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2]浪漫的北国风光的微博-新浪微博[C]http://weibo.com/2669471683/ytmpavRiQ.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Z].http://news.xinhuanet.com/18cpcnc/2012 -11/17/c_113711665.htm
[4]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Z].http://cpc.people.com.cn/n/2012/1119/c64094 -19615998 -3.html
[5]李庆.20世纪中国浪漫主义的历史嬗变[J].天津社会科学,1999,(3).
[6]艾湘涛.试论毛泽东诗词的浪漫主义特征[J].湖湘论坛,2009,(4).
[7]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崔福林.毛泽东——在理想和现实之间[J].保定师专学报,2000,(1).
[10]罗纲.马克思与浪漫主义初探[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11).
[11]罗纲.马克思与浪漫主义初探[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11).
[1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韩毓海.电视剧《毛岸英》编剧心得[J].高校理论战线,2011,(3).
[1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5]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C].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16]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
[1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