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晓
(泰山学院 就业指导中心,山东 泰安 271021)
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持续增大,凸显的问题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相关部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高度关注。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建立完善高校就业服务体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强调“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就业意向是指人们在职业定向与选择过程中,对自己现状的认识和对未来职业的期待。本文就新时期大学生的就业意向进行调查研究,力求真实了解和掌握大学生就业的愿望和想法,为国家制定就业政策、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和用人单位选聘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也为社会、学校、家庭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提供建议。
本次调查针对一所普通地方本科院校2012届毕业生采用发放无记名调查问卷的形式,共发放问卷3214 份,回收有效问卷3191 份。问卷内容主要涉及职业前景的考虑、打算,在择业方面的自身准备,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及就业信息来源、大学生自主创业等几个方面。
你认为何时开始求职最为合适?37.4%的同学认为在大学四年级上学期;25.9%同学认为在毕业前半年;19.1%的同学认为在确立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后;17.6%的同学认为应在大学三年级。
同学们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或设计情况:大学期间有59.1%的同学做过职业测评并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40.9%的同学没有考虑或没有做过。
你对当前就业形势的看法?认为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的同学占39.3%;自信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占30.7%;已经签约或有就业意向的同学占11.5%;对找到合适工作信心不足,就业形势堪忧占11.5.%。
你在确定理想中的职业受哪方面影响较大?择业地区优势占36.8%;自我目标指引占33.9%;社会舆论导向占17.4%;学校教育引导占11.9%。
毕业打算:有50%的同学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29%的同学参加国家公务员、选调生考试。
调查显示在职业前景的打算方面学生考虑总体都在大四期间考虑这一问题,相对来说比较晚。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或设计情况,不少学生没有做过职业测评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利用科学测评手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仍然不强,学校基本的大学生职业测评硬、软件条件还不具备。由于现在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相对比较优越,学生比较看重就业区域,大多自信能够找到合适的工作。79%的同学打算参加研究生考试或公务员、选调生考试,暂缓就业。
政府针对大学生就业颁布的一些关于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等相关政策,了解很全面的占11.9%;基本了解的占22%;了解一些的占34%;不了解的占32.1%。
在求职过程中最困扰的问题是:缺乏工作经验的占50.1%;求职方法技巧欠缺(包括面试技巧)占40.5%;缺乏社会关系占39%;个人能力不足占35.3%;用人单位选拔不公正占34.2%;没有掌握足够的就业信息占31.2%;其他占8.1%。
你认为目前就业困难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工作经验占45.8%;专业的社会适应性不高占34.3%;就业信息相对缺乏占33.8%;知识能力储备不够占31.7%;没有社会背景占28.1%;学习成绩不理想占23.6%;缺少足够的就业指导占25.3%;自我推荐能力弱占21.2%;外语和计算机不过级占14.5%;自我定位不够准确占6.3%;性别原因占1.7%。
你认为求职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口头表达能力占51.7%;社会关系占44.1%;心理素质占42.3%;机遇占42.1%;专业成绩占38.8%;在校综合表现占26.9%。
大学学习最需要改善的是:32.6%的同学认为要积极参加学校活动,锻炼人际交往能力,更好地帮助求职择业;28.1%的同学要求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和考核,以实现现代社会的工作;29.6%的同学会更努力学习专业知识。
调查显示,66.1 的大学生对政府针对大学生就业颁布的一些关于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等相关政策了解一些和不了解。学生对求职过程中最困惑的问题大多归于自身方面原因和专业的社会适应性不高、知识储备不够及没有社会背景。不少学生就业信息缺乏,求职择业训练少、渴望得到足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相关证书的培训和考核。由于受社会影响,不少学生过于看重社会关系的作用。
在找工作中有35.4%的同学最看重待遇、福利;29.4%的同学最看重发展前途;20.3%的同学最看重兴趣爱好;14.9%的同学最看重工作环境。
在你认为比较理想的工作单位中有29.4%同学选择事业单位;23.1%的同学选择国有企业;21.2%的同学选择学校科研单位;19.9%的同学选择国家机关;选择中小企业、私营企业的占7.6%;选择自主创业的占6.9%;选择基层就业的占3.6%;应征入伍占2.3%。
择业的首选地区,山东省内占35.4%;环渤海经济圈占17.2%;长江三角洲地区占15.6%;家庭所在地区的占14.4%;珠江三角洲地区占14.2%;西部地区占3.2%。
有44.6%的同学愿意从事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的工作;有36.7%的同学认为先从本岗位干起,再考虑转行;18.7%的同学不愿意从事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的工作。
关于薪金问题,38.4%的同学预期第一份工作的薪金在1500 元-2000 元;2000 元以上的占37.7%;1000 元-1500 元的占18.9%;800-1000元的占5%。
调查显示,在找工作中有35.4%的同学最看重待遇、福利;29.4%的同学最看重发展前途;有72.4 %的同学选择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只有7.6%学生选择中小企业、私营企业的;6.9%学生选择自主创业;3.6%选择基层就业;2.3%选择应征入伍。在就业地域方面,35.4%学生选择在本省工作;有44.6%的同学愿意从事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的工作,76.1%的学生第一份工作的薪金选择在1500 元以上。
通过网络、报纸了解相关招聘信息和就业信息的占37.9%;通过学校电子屏发布、短信平台宣传的占33.8%;通过老师的通知占14.7%;听同学或其他人的讲述的占13.6%。
对去基层就业的看法:如果去基层就业,你最看重的是什么?基层锻炼自身能力占35.9%;国家出台大量优惠政策占29.7%;基层发展空间大占20.8%,基层岗位需求量大占13.6%。
现在国家提倡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如“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村官”、“应征入伍”等),有41.7%同学愿意到基层就业,认为可以实现自我价值;25.8%的同学认为如果实在没有办法可以考虑去;32.5%不愿到基层工作,认为条件太艰苦。
基层就业最吸引你的优惠政策是:工资、职称评定等方面可以享受优惠政策占37.4%;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定向招录的占32.4%;“三支一扶”、“西部志愿者”服务期满考研加10 分占19.3%;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占10.9%。
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最希望学校提供的指导服务是:求职、面试技巧培训占55%;就业政策、形势分析占45.3%;职业礼仪与形象指导占41.9%;提供丰富就业信息占38.6%;职场中为人处世的原则占34.1%;就业心理咨询占27.2%;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占26.9%。
调查显示,学校就业信息的获取大部分来自学校就业信息发布平台和网络媒体。有41.7%同学愿意到基层就业;35.9%学生认为到基层能锻炼自身能力;学生比较现实,有29.7%学生看重国家出台大量优惠政策;37.4%学生看重工资、职称评定等方面可以享受优惠政策;32.4%学生看重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定向招录。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迫切需要学校提供就业政策、形势分析、面试技巧培训和就业信息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就业指导。
关于大学生自主创业:有49%的同学认为只要开创一份事业都可以叫创业;有26.6%的同学认为开办一个企业(公司)是创业;13.7%的同学认为开发一项前沿的科技项目是创业;36.6%的同学认同创业是实现理想的一个途径;34%的同学认为创业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26.5%的同学认为创业要有理性;59.3%的同学对创业很有兴趣或比较有兴趣;27.5%的同学认为一般;13.2%的同学对创业不太感兴趣或没兴趣。有62.8%的同学考虑过创业的打算;12.6%的同学认为自己正在进行创业;3.4%的同学认为已经成功创业。有45.9%的同学认为创业的资金是制约大学生创业的因素;25%的同学认为人际关系少是制约大学生创业的因素;有21.7%的同学对国家创业政策法规不了解;14.9%的同学对创业心理准备不充分。
调查显示,现代大学生喜欢挑战,有创业激情,有62.8%的同学考虑过创业的打算,大多数同学认为创业的资金是制约大学生创业的因素,不少学生对大学生创业政策法规不了解。
一、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高附加值产业,为高学历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多创造就业岗位。传统行业的现代化和新产业的诞生必将带来一些技能的淘汰和变革,也就产生了技能缺口,客观上要求从业人员掌握更多新技术,具有对新兴科技和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为具有高等专业知识背景、思想活跃、学习能力强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二、积极发展创业服务体系,鼓励高校毕业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创业对于工作机会具有倍增效应。作为社会中文化教育水平最高、视野开阔、精力充沛的高小毕业生群体,在创业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强化创业教育,加强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建立创业孵化基地,设立多种形式的风险投资基金,扩大政府和社会资金对高校毕业生创业行为的资金、政策支持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援助和跟踪服务。
三、调整人才培养目标,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我国已从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步入大众化阶段,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也需要作相应的调整。随着知识传播和技术扩散,工作场所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会逐渐增加,更多的岗位将增加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人才培养的定位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技能型人才。要避免千校一面的同质化倾向,立足校情,突出培养特色,尤其不同层次的高校毕业生应该有各自的就业岗位范围,高校要结合劳动力市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只有目标明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才有针对性,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和途径才能更为清晰,才能更好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结合。
四、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更好更快地实现从学校向社会的转变。终身学习时代,一个重要的特点是要在实践中快速实现知识更新、技术扩散,因此要强化实践教学,加大实习实训力度,帮助毕业生更好更快地实现从学校向社会的转变。在同等条件下,用人单位更加偏好有实习、实践经历的毕业生。高校要统筹安排毕业生参加实习实训,积极与政府、行业、企业共建一批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基地。
五、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高校要通过课程建设让毕业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推进素质教育,提升能力。要把就业指导融入专业课程学习之中。完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创业教育课程,培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意识,让学生把成长成才与职业发展结合起来。通过第二课堂、课外活动、实习、社会实践等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了解各行各业工作岗位的需求,把成长成才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建立毕业生就业基地。要让就业指导以不同重点和形式贯穿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各级政府和学校要为处于求职过程中的毕业生提供全面的信息和综合服务平台,一方面增加用人单位招聘的透明度,一方面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搜素的信息源。主动为学生提供职业倾向、求职技巧、简历修改等方面的辅导,对就业困难学生从心理上、经济上、信息上进行重点帮扶。对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跟踪和评估。及时了解毕业生生源、专业、就业单位类型、就业地区、行业、就业信息来源、供需比、就业观念、就业满意度等,为分析总结就业服务工作提供科学依据。高校就业指导人员要熟练掌握各项就业优惠政策,并积极与各项目相关的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协调,一方面为毕业生提供政策咨询,另一方面也为毕业生提供权益保障援助,更好地引导高素质劳动力向基层流动、向社会发展需要的行业和部门流动。
六、加强思想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应该看到,现阶段,毕业生“自主择业”不等于“自由择业”,就业必须在国家就业政策规定的范围内有序进行。因此,在推进就业制度改革的同时,要继续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道德观,构建合理的价值取向,倡导艰苦创业的精神,把个人愿望与国家需要、与就业现实结合起来,引导他们自觉服从社会需要,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多渠道就业,到各种所有制单位就业,鼓励他们自主创业,到能够发挥自己能力和特长的岗位去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