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梦琪
(西南大学 文学院,重庆 400715)
上巳节是中国的一个古老节日,它最初源于周朝的祓禊祭日,逐步转变,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有着特殊地位和浓郁人文气息的游宴节日。在古代,上巳曾与春节、中秋节齐名,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上巳节在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因为在上旬,因此称为“上巳”,在魏晋以后,上巳节固定为农历三月初三,又称“三月三”。它大约起源于春秋,兴起于魏晋,繁荣于唐朝,至宋代以后逐渐衰落。在《全唐诗》中出现了较多关于上巳节的诗歌,通过叙事和描写,真实地展现了当时的节俗风情,可以从唐诗中重温旧日的节俗风光。据笔者统计,《全唐诗》中一共有63首描写上巳节的诗歌。无论是朝廷还是民间,都举行隆重的活动来庆祝这一节日,很具文化特色。
在《全唐诗》中可以看出,在上巳节这一天,无论是朝廷还是民间,都要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朝廷延续了上巳节的祓禊习俗,但上巳节的娱乐性质更加浓重,朝廷将上巳宴赏制度化;而在民间,涌现了许多大量的新习俗,踏青、泛舟、竞渡的出现,形成了上巳节的全面繁荣时期。
唐代在这一天,朝廷要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庆祝,沿袭了祓禊习俗,来祛除邪恶。在中唐以后,朝廷将宴赏制度化,这一天也定为了法定假日。
1.祓禊习俗的沿袭
上巳节的祓禊习俗早在周朝就已经出现,在唐朝皇帝会召集著名的诗人文士在曲江饮酒赋诗,刘宪的《上巳日祓禊渭滨应制》表达当时的场景:
桃花欲落柳条长,沙头水上足风光。
此时御跸来游处,愿奉年年祓禊觞。[1]783诗人描写皇帝和百姓同乐,共同祓禊除邪,这一上巳流觞的盛况。沈佺期的《上巳日祓禊渭滨应制》也说道“皇情尚忆垂竿佐,天祚先呈捧剑人”[1]1054表现了参与盛事的荣幸。在当时有多位诗人描写了曲江流觞的盛况,例如李乂的《奉和三日祓禊渭滨》,崔国辅的《奉和圣制上巳祓禊应制》,张说的《奉和三日祓禊渭滨应制》等,都很具体地描写了盛况。这些诗歌基本没有描写传统的祓禊习俗,而是在歌功颂德中展示了上巳节的盛况。
2.上巳宴赏的制度化
上巳宴赏在魏晋时期就已经很兴盛了,但没有通过国家法令的方式使其制度化,宴饮活动只取决于皇帝的兴致。直到中唐以后,在统治者的重视之下,上巳宴赏这一习俗才真正的成为了一种制度。这项制度是在唐德宗时期形成的,当时除了举国进行宴饮之外,国家还给予百官节日费用方面的赏赐。贞元四年(788)九月颁布了《三节赐宴赏钱诏》,在此诏书中,三月三日被定为三令节之一,“其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三节日,宜任文武百僚,择胜地追赏。”诏书中还明确了三节中朝廷各级官员的节日俸禄:“每节宰相常参官共赐钱五百贯文,翰林学士一百贯文,左右神威、神策等十军各赐五百贯,金吾英武威远及诸卫将军共赐二百贯,客省奏事共赐一百贯,委度支每节前五日支付,永为常制。”[2]从这些法令文件可以看出唐代对上巳宴赏活动的重视。
3.法定假日
早在汉代上巳节就成为了全民性的节日,大家一起参与到上巳节的活动中。唐代把上巳节设定为节假日,放假一天。日本学者丸山裕美子的文章《唐宋节假制度的变迁——兼论“令”和“格敕”》[3]中以表格形式呈现了唐宋时期节假制度的变迁,从里面可以知道,从开元七年令到元和令,上巳节放假一天。从唐代诗人笔下上巳节放假也是常见的,如张登的《上巳泛舟得迟字》:“令节推元巳,天涯喜有期。初筵临泛地,旧俗祓禳时。”[1]3525皇甫冉的《三月三日义兴李明府后亭泛舟》:“壶觞须就陶彭泽,时俗犹传晋永和。更使轻桡徐转去,微风落日水增波。”[1]2795还有白居易的《三月三日登庾楼寄庾三十二》,卢纶的《上巳日陪齐相公花楼宴》等等,从这些诗歌可以看出,上巳这一天官员们都放假休息,或泛舟,或登楼观风景,或赴朋友宴,呈现出一片祥和的景象。
上巳节这一天,除了朝廷有庆祝活动,在平民百姓中也要举行各种活动庆祝节日,君民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的节日气氛中。民间庆祝活动主要是踏青赏春、竞渡和泛舟。
1.踏青赏春
踏青,又称春游,唐人十分喜爱赏春郊游,长安上巳,最热闹的地方又莫过于曲江。曲江位于长安东南部,本天然池沼,以池水曲折,故名。后经人工疏凿,遂成为长安城的游赏胜地。《全唐诗》中有很多以此为题材的作品。在上巳日这一天大家都出来游玩,踏青赏春,许棠的《曲江三月三日》:
满国赏芳辰,飞蹄复走轮。
好花皆折尽,明日恐无春。
鸟避连云幄,鱼惊远浪尘。
如何当此节,独自作愁人。[1]6971
这首诗反映了上巳日当天唐人纵情娱游的情景,曲江之滨的繁华。此外,吴融的《上巳日》中的“寻花傍水看春晖”[1]7903和《上巳日花下闲看》中的“十里香尘扑马飞,碧莲峰下踏青时。”[1]7888都反映出了唐朝三月三踏青活动的兴盛。
2.竞渡
上巳节人们除了赏春踏青,还出现了更热闹的节俗——竞渡。唐代每到上巳节,曲江池中就会备有供宰相、三使、北省官、翰林学士专门享用的彩船,同时京兆府会大陈筵席、恩赐太常及教坊声乐,倾城禊饮、游玩踏青,煞为壮观。宰相等高层官员于三月三日泛舟游于河上,而未能登船的普通官员或市民则通过竞渡游戏参与到以船为载体的三月三活动中。唐薛逢的《观竞渡》形象地描绘了唐代三月三日竞渡的热闹情形:
三月三日天清明,杨花绕江啼晓莺。
使君未出郡斋内,江上已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引,马前已被红旗阵。
两岸罗衣破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擢影干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雷声冲急波相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江上人呼霹雳声,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
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
只将标示输赢赏,两岸十舟五来往。
须臾戏罢各东西,竟脱文身请书上。
吾今细观竞渡儿,何殊当路权相持。
不思得所各休去,会到摧舟折楫时。[1]6322
这首诗中,描写了江上雷鸣般的鼓声、热血沸腾的竞渡场面,这些不仅增加了节日的气氛也极大的刺激了人们参与节日的热情。唐人的竞渡活动给上巳节增添了许多活力。
3.泛舟
在唐诗中,除了对踏青和竞渡有描述之外,唐人在上巳节还要进行另一个活动那就是泛舟。诗人们在一些诗歌中叙述上巳泛舟的情形,如刘长卿的《上巳日越中与鲍侍郎泛舟耶溪》:
兰桡缦转傍汀沙,应接云峰到若耶。
旧浦满来移渡口,垂杨深处有人家。
永和春色千年在,曲水乡心万里赊。
君见渔船时借问,前洲几路入烟花。[1]1567
诗人和友人去泛舟,在船上欣赏美丽的春光,融入到大自然中,没有任何世俗的烦恼与羁绊,呈现出一片自然之美。此外,还有张登的《上巳泛舟得迟字》,皇甫冉的《三月三日义兴李明府后亭泛舟》,卢纶的《奉陪浑侍中上巳日泛渭河》等等,都表现了在节日中泛舟的惬意之情。从这些诗歌中可以了解到唐人上巳节泛舟这一节日习俗。
从《全唐诗》中多首对上巳节盛况的描述,现代人可以从繁华的景象背后感受到当时唐人的心态,主要体现在竞奢斗富和亲近自然两方面。
上巳节经过帝王的鼓励和倡导,激发了人们竞奢斗富的心态。康骈的《剧谈录》记上巳日曲江之滨的繁华景象云:
上已即赐宴臣僚,京兆府大陈筵席,长安、万年两县,以雄胜相较,锦绣珍玩无所不施。百官会于山亭,恩赐太常及教坊声乐,池中备彩舟数只,惟宰相、三使、北省官与翰林学士登焉。每岁倾动皇州,以为盛观。[4]
皇帝曲江赐宴的盛大场面,极大地强化了人们的夸富意识,达官贵人竞相模仿,奢靡之风便日渐明显。杜甫的《丽人行》[1]336就描写了杨家兄妹上巳宴乐的情形,他们的衣饰装扮是“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勹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极稳称身。”穿着绣花的绫罗衣裳,上面有金丝线绣成的孔雀和银丝线刺成的麒麟,头上是翡翠片做的花叶,缀满珠宝的裙腰稳当合身。他们的吃的是“紫驼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盘行素鳞”,但这些名贵菜肴摆在面前却是“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让那些厨师们空忙一场。“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在宴席上奏着能感动鬼神的笙箫鼓乐,宾客随从满座皆是在要害部门掌权的达官贵人。这首诗反映了杨氏国戚的骄纵荒淫,诗人笔墨纵横,语含悲愤,既描写了华丽的奢华场面,也批判了他们骄奢淫逸的生活。此外,陈子昂的《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奕奕车骑,粲粲都人。连帷竞野,袨服缛津。青郊树密,翠渚萍新。今我不乐,含意□申”[1]917描写了初唐时的洛阳繁华热闹的场景;孟浩然的《上巳洛中寄王九迥》“卜洛成周地,浮杯上巳筵。斗鸡寒食下,走马射堂前。垂柳金堤合,平沙翠幕连。不知王逸少,何处会群贤”[1]1634也反映这一内容。从以上这些诗歌可以看到上巳节大家竞奢斗富的心态,在侧面呈现出博大的盛唐气象。
在唐朝民间活动中,人们竞渡、踏青、泛舟,受政治安定、经济和文化的繁荣的影响,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享受生活,享受节日的欢乐气氛。因此在上巳节的节俗中可以看出唐人亲近自然的心态,在唐诗中就有很多描写大自然美丽风光的诗句。卢纶《上巳日陪齐相公花楼宴》中的“持杯凝远睇,触物结幽情。树色参差绿,湖光潋滟明”[1]3187,刘商的《上巳日两县寮友会集时主邮不遂驰赴辄题以寄方寸》“踏青看竹共佳期,春水晴山祓禊词。独坐邮亭心欲醉,樱桃落尽暮愁时”[1]3462,白居易的《上巳日恩赐曲江宴会即事》“花低羞艳妓,莺散让清歌”[1]4848,刘言史的《上巳日陪襄阳李尚书宴光风亭》“碧池萍嫩柳垂波,绮席丝镛舞翠娥”[1]5329,司马扎的《上巳日曲江有感》“晴沙下鸥鹭,幽沚生兰荃”[1]6903,这些诗人都在诗中描写了春天优美的自然风光,无不表现出唐人亲近自然的心态。
唐代在中国历史上是文治武功的隆盛时代,唐代的上巳节既继承了传统文化的历史内涵,也融入了崭新的时代精神,蔚为大观。
上巳节宴赏制度化是在唐德宗时期形成的,全国上下一同庆祝。这是由于在唐德宗贞元年间,随着战争的结束,社会日趋稳定,许多传统节日盛况重现,呈现出一派祥和的中兴气象。贞元之时,朝廷政治方面,则以藩镇能维持均势,德宗方以文治粉饰其苟安之局。民间社会方面,久经乱离,略得一喘息之机,故亦趋于嬉娱游乐。因此上下相应,成为一种崇尚文词、矜诩风流之风气。[5]战乱之后重得太平,刺激了人们的纵情享乐思想,这为上巳节宴赏制度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也展示了唐人的热情和旺盛的生命力。
上巳节节俗文化内容的丰富也体现了唐人的创造力,增添了踏青、竞渡、泛舟等新的节俗内容,大家在这一天尽情地享受美好的春光,欣赏美丽的春色,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热情,享受人生中的欢乐时光。这些都反映了唐代继往开来的创新精神。
唐代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人民生活安居乐业,因而上巳节的原始习俗逐渐衰落,代之的则是娱乐性和世俗性的节俗内容。唐诗中描写祓禊习俗的很多,但是多为应制之作,封建帝王的亲自参与,使能亲自参与盛会的百官受宠若惊,因此纷纷作诗纪念,这种礼俗便有了取悦帝王的政治色彩,在诗酒风流中充满了人生的世俗性。以前庄严的祓禊习俗替换为世俗娱乐的气息,到处都洋溢着唐人热情奔放的欢声笑语。崔颢的《上巳》诗这样描写道“巳日帝城春,倾都祓禊晨。停车须傍水,奏乐要惊尘。弱柳障行骑,浮桥拥看人。犹言日尚早,更向九龙津。”[1]1327张祜的《上巳乐》也写道“猩猩血彩系头标,天上齐声举画桡。却是内人争意切,六宫罗袖一时招。”[1]5838这些都是唐代上巳节的真实写照,清晨大家便出动欣赏景色,街上的行人和马车挤满了,人头涌动,还说时间早,要去其他地方游玩。从其中可以看到上巳节在唐代的繁华、热恼和世俗性。
综上所述,上巳节在唐代是一个热闹的节日,呈现出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上巳节在唐代也逐渐失去了它的原始意味,娱乐性与创新性更加突出,表现出唐人旺盛的生命力和热爱生活的态度。对于上巳节,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应该继承其精华,努力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1]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董浩.全唐文:卷五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3:562.
[3]丸山裕美子.唐宋节假制度的变迁——兼论“令”和“格敕”[C]∥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2001:366-372.
[4]丁如明.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5]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M].北京:三联书店,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