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钧
通过对一堂地理教改公开课的回顾、分析,解读学校正在进行的课堂模式改革的要求:以生为本,精讲精练,注重思维,发展潜能。同时强调在课改实践中可以探索模式又不惟模式,关注双基又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使课堂更自主、更快乐、更灵动、更高效。
不久前,一位青年教师在学校的课改展示活动中,以“水资源”为主题开设了一堂公开课。围绕这堂课,教研组开展了“回头看”研课活动,大家充分肯定这堂课脉络清晰,构思精巧,内涵丰富,既注重学生思维的深度开发,又关注学生社会责任心等多维素养的提升;既注重学生地理基础知识的夯实,又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整堂课贯穿了学校课改的基本理念:以生为本,精讲精练,注重思维,发展潜能。
为了调和素质教育和升学任务、教书和育人、个性特长和全面发展、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等关系,为了打造“自主、灵动、高效”的课堂,学校开始了“四段一案一回头”课堂模式改革的探索:“四段”——将45分钟教学时间分成回看导入、教授新课、学生活动、课堂小结四个阶段;“一案”——学案;“一回头”——对学过知识的回顾。
在“回看导入”部分,本课引导学生回顾了上节课所学,从自然资源概念、分类的复习,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水资源。在“教授新课”部分,用“水≠水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丰富”等醒目的不等式,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印象;用在生活中抓取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己身边浪费水资源的现象;用民间顺口溜,让学生感受我国水污染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在“学生活动”部分,设计了3个探究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我国水资源的现状、苏州水资源的污染情况、自己能为保护水资源做些什么,通过互动使学生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在“课堂小结”部分,用思维导图凸显本节课的重点和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整节课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使学生的地理素养、地理思想得到提高。在课堂小结的尾声,还创造性地安排了“下节课预告”环节,时间虽短,却将前后知识贯穿起来;一句“欲知如何应对,请听下回分解”,给学生留下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回头看这节教改研讨课,4个板块脉络清晰,目标明确,彼此呼应,可以说达到了学校课改的要求。
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是:以生为本,精讲精练,注重思维,发展潜能。经过一个阶段的探索,教师的教育理念、行为方式都发生了转变,由备“教师的教案”转向备“学生的学案”,由“教”的课堂转向“学”的课堂,由机械的训练转向思维、能力的培养,由被动学转向主动学。因而备课组在设计学案时,更多地考虑学生如何学、如何练。
这堂课中安排了3次“边讲边总结”环节和一次“课堂小结”环节,使学生及时巩固了“水资源是有限的”“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等重要知识点。在学校课改实践中,地理教师坚持不布置课外书面作业,不占用学生课外的休息时间,通过课堂上的精讲精练,做到当堂反馈,及时巩固,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减轻了学生课外的课业负担。
坚持回头看是学校倡导有效教学的重要增长点,通过不断回头看,提高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水平;通过不断回头看,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断深化和内化,不断由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为了引导学生及时巩固课堂所学,建构知识框架,地理组结合学科自身特点,尝试采用“红绿灯知识树”的形式,引领学生自己系统归纳、复习前一阶段的知识要点。要求学生绘制的知识树脉络清晰、简明扼要,并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用红、黄、绿3种颜色圈出其中的疑难点、重要点、易错点。
回头看不仅仅体现在课堂导入部分,新课教授、课堂小结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回头看。在这节课中,安排3次“温故知新”的环节:通过回头看“自然资源的概念”,导出“什么是水资源”;通过回头看“我国干湿地区、河流流量分布图”,导出“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通过回头看“我国降水的季节特点”,导出“我国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当然,在课的结尾同样少不了回头看环节,让学生以“红绿灯知识树”的形式将“水资源”的重点内容进行整理。不断地回头看,帮助学生打通了前后知识间的联系,既便于前面知识的巩固,又利于后面知识的理解。
苏联著名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把图像带进教室,就是哑巴也会说话了。”足见地理图像在地理教学中的独特作用。翻开现行地理教材,图幅数量众多,图像内容丰富,图片形式多样,图文并茂、以图代文,直观性很强。这要求地理教师必须通过看图、读图、填图、画图和用图的基本训练,凸显特征,有效解决教学难点,激发学习地理兴趣。
这堂课充分重视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通过视频抓取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利用动画反映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演化过程以及水污染带来的危害;前后采用23幅插图、2个表格、4段文字材料,形象、直观地展现各种水体存在的形式,比较世界7个主要国家水资源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揭示我国触目惊心的水污染、水浪费现象,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有效提高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011年12月,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地理新课程标准,它指出: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的特征。同时,它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基本理念。如何将这些新课标特征和理念有效地渗透于地理教学的课堂实践中,许多基层学校都在进行热情的探索,涌现了许多各有特色的课改模式。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苏州市平江中学的教师以“四段一案一回头”的课改模式为支点,在撬动高效教学课堂方面开始了有益的探索。这一校本模式倡导“以生为本,精讲精练,注重思维,发展潜能”,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做到身动、心动、神动,让每一个学生肯学、想学、会学。在校本模式的研究中,倾注全体一线教师的热情和智慧,在实现“轻负担、低消耗、高质量”方面取得显著效果。
但随着有效教学校本模式的推进,清醒地看到,没有一种课改模式可以解决所有的课改难题,它需要因地因校而异,它需要在与时俱进中不断更新发展、丰富完善;面对同样的教材内容,同样的课堂模式要求,但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时,需要研究如何因人而异、有机整合,只有将教师的高效教学与学生的高效学习有机统一,才能构成高效课堂。校本模式的研究集合了众多教师的共同智慧,可以使青年教师少走弯路,迅速成长,但青年教师在课改校本模式的实践中要注意不惟模式,要根据学科特点、教材特点、学生特点以及自身教学风格等,灵活打造更自主、高效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