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以下简称《纲要》)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新的大发展阶段。其第十七条提出的“增强职教吸引力”这一发展任务,在一定意义上,成为新形势下落实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内涵。职教吸引力显然是可以归纳为文化范畴的,而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早在1998年的 《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中就指出“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来定义”,由此,新时期职业教育的文化建设关乎职业院校科学发展的水平。如何科学地把握此论断中的“文化建设”内涵并指导实践,笔者以为,前提是对当下高职校园文化的主要特点进行解读。
高职校园文化倡导主流文化、强势文化,它赞扬什么、批评什么、反对什么,将直接引导学生主动接受一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使他们向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必须具有鲜明的指向性,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以“生态”的观点、视角综合考察、研究、改革学校事业发展,通过生态价值观的牵引、生态理念的灌输、生态方法的运用,建成高职校园文化生态系统,进而通过生态系统的自我净化、自我监督、自我管理,实现并维持系统的良性循环,以实现学生、老师、学校三位一体、和谐发展的目标。
职业目标清晰、就业导向明确是高职院校区别于其他高校的最大特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也因此特别强调遵循市场规律、针对岗位需求、围绕职业素质,以职业理想、职业规划、职业价值、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和职业技能等为核心内容。同时,“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高端技能型人才”[1]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校园文化建设的落脚点必须强调“技能”二字,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适应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提高毕业生就业的满意度,就是要围绕“职业”、“技能”,融入企业所属行业的专业文化和企业文化,这也是高职院校依托行业办学理念的题中之义。
对高职校园文化特点的解读,决定了科学推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社会先进性要求高职校园文化要以价值体系建设作为灵魂,生态调节功能的实现决定了高职校园文化要以现代制度建设为支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企业文化特色决定了高职校园文化必须以一定的技术路径为载体。
高职校园文化价值体系是学校全体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价值评价标准,以及所崇尚的最高的精神元素,是学校精神层面最根本的观点与最概括的表述,也是支撑学校整体文化建设内在的、持续的精神力量。
1.凝练德育理念,树立高职校园文化核心价值。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学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干部“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构建高职校园文化价值体系,首先要以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为内容开展学校“大德育”,树立校园文化核心价值:坚持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科学规律、行业企业需求,在党的十八大呼吁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德育方面,提炼出形成师生认可的育人理念,以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文化形式,开展高职校园核心价值文化建设。
2.融合企业文化,树立高职校园文化基本使命。基本使命就是宗旨、目标,既是组织自身对其承担社会责任的认知,也是组织存在的理由或价值。融合企业文化,提高职业素养,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树立高职校园文化的基本使命:吸纳企业的核心价值观,通过引入“工作环境和谐”、“激励创新管理”、“客户至上理念”、“团队协作精神”等企业文化,通过构建真实工作环境、执行岗位操作规程等,切实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对社会高端技能人才需求的适应能力,切实提升教师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的“双师”素质。
3.提高文化自觉,树立高职校园文化共同愿景。共同愿景指向组织的未来,是成员对其组织所怀有的美好愿望,它能将个体凝聚起来全身心地融入组织,并为之奋斗。共同愿景的构筑过程是学校、教师、学生三方主体文化自觉的过程,三者主张各自利益,表达不同声音,描绘各自发展愿景。树立高职校园文化共同愿景,就是要求管理者必须创造自由、宽松的氛围,保障不同价值观在角力的过程中公平对话,努力寻求三者的利益诉求交集,最终提炼、创造出学校共同愿景。这一文化自觉过程的实现和提高,必将激发全体师生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提高组织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自然解决工作和学习积极性的问题。事实上,高等职业院校的共同愿景具有普遍性,即:为行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校谋得社会(经济)效益、教师谋得价值(精神、物质)实现、学生谋得职业发展。需要强调的是,共同愿景的树立恰恰是核心价值落实、基本使命实现的自然逻辑结果。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中之重,不仅是保障高职校园文化能够科学发展、健康和谐的重要举措,也是“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2]的重要表现。
1.现代高职院校制度建设必须认清“软法”属性,实现和提高制度正当性和有效性。所谓软法,是指与传统意义上国家机关所制定的法律 (硬法)相对的,从其主要识别性要素[3]来看,高校规章制度的制定主体为高校自身而非立法机关,约束力源于个人自愿或外部激励而非国家强制力,引发的争议解决依靠协商或仲裁而非法院,因此,高校规章制度的基本属性应当归为“软法”。软法蕴藏的自由、自治、理性和法治的价值理念,有利于培育高校的自治品格,有利于敦促国家进一步完善高校治理结构的法律(硬法)。最关键的是软法的民主协商性、开放性有利于实现和提高制度的正当性,因此,必须保障师生在直接参与的基础上进行沟通并达成共识,以增强高校规章制度在制定过程中的民主性,促进高校师生对管理权力一方的监督制约;软法效力的非国家强制性有利于实现和提高制度的有效性,软法效力的主要源于个人内在约束力,因此,必须保障师生不同意见的表达路径(申诉权),促进管理者养成人本和谐的管理理念,减少在制度实施过程中对刚性制度的纯粹执行和依赖,避免师生与行政管理者的二元对立,实现师生对各项规则的自愿服从。
2.现代高职院校制度建设必须形成以学校章程为根本、各项基本管理制度为主体的制度体系。章程是高等学校得以设立以及明确其治理结构的“根本法”,是高校管理与运行的基本规则,也是现代高等学校体现自主办学、去行政化的标志。《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高等学校章程建设”,并且,“到2015年,高等学校完成‘一校一章程’的目标”。由此,必须开展高职院校章程的基本原理研究,制定符合上位法、体现高职特色的章程,以理顺内部治理结构,明确办学体制、议事规则,明确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等。此外,还需要以章程为“根本法”,围绕专业建设制定专业设置和课程管理制度,围绕教学质量制定教学组织(部门)权责分工制度、教学方案方法制度、综合操作管理制度等,围绕师资队伍建设创新人事和绩效管理制度,围绕德育制定学生管理制度,围绕行政后勤制定服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等。
3.现代高职院校制度建设必须强调制度运行,遵循法治理念。落实“依法治校”,就是将民主、人权、程序、权力制约等法治理念在学校落地生根。首先,制度制定要强调民主,扩大师生参与度,专业教学制度还需要吸收行业、企业民意;强调人权,树立师生权利本位思想,制度的出台以促进学生、老师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制度实施要强调程序意识。学校教育教学各项管理纷繁复杂,要实现有条不紊、和谐稳定的教育教学秩序就需要树立制度权威,通过借鉴和采用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体系改革学校教育质量管理模式等手段,通过公开透明、严格缜密的程序规范,为师生提供程序权利,保障利益诉求。最后,制度落实要强调监督制约。建立、完善并实施教育督导,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各项管理制度和安全卫生制度的建设、执行情况等依法开展经常性监督与指导,对校内各项制度的立、改、废提出督导意见;建立和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对学校人、财、物管理和使用制度落实方面的监督作用,推进校务公开制度的实施。
一定的技术路径与相应的价值文化和制度文化紧密相连,只有恰当表现和准确反映相应的价值文化和制度文化,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技术路径才有存在的意义。同时,高职校园文化核心价值、基本使命和共同愿景的实现和检验,制度运行效果的优与劣,更依赖一定的技术路径予以有效的表达。
1.建设环境好、设施全的现代化职业院校环境。美国斯坦福大学首任校长乔丹曾说过:校园的“长廊连同它们的华贵的圆柱,也将对学生的培养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每一块砌墙的石头必定会给学生以美和真的熏陶。”[4]校园物质文化作为校园内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文化形态,它既包括校园的地理位置、地形风貌等自然环境,也包括校园的各种建筑、教学科研设备、文化设施和生活设施,还包括校园里大小园林、草地、花坛、道路等硬件设施的合理布局。因此,可以通过区分不同院(系)特点,对教学楼公共走廊进行统一美化布置,介绍专业名家、校友典型、经典建筑、知名企业;将校园道路赋以文化别名,统一精心设计制作指路标牌;建设集实物陈列、图片展示、影像宣传于一体的校史陈列馆;丰富和拓展学生活动场所,开展“宿舍文化节”、“教室文化节”活动,引导学生合理装饰布置宿舍与教室,营造温馨、健康的生活、学习文化环境……通过建成四季有景、环境整洁、设施齐全、设备先进的现代化职业院校环境,为师生员工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使师生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让他们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
2.塑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校园人文精神。通过对学校办学历史的回顾和办学经验的不断总结,提炼形成育人理念,凝练师生认可的校风、教风、学风和校训,谱写校歌,设计制作学校标志和徽章。通过新生入学教育、新教师上岗培训等,将“育人理念”、“三风一训”、“校标校歌”的识记作为基本内容加以考核测试,并要求广大师生在工作、学习中努力践行,不断强化师生校训、校歌、校徽、校标意识,增强学校认同感、归属感与自豪感;通过编印毕业生成才典型事迹选,建设“名校友文化”;开展学校师德评选、名师选拔,建设“名师文化”;开展各级各类优秀学生评选表彰,建设“名生文化”,逐渐形成学校富有行业与职业教育特色的精神文化与人文环境氛围。
3.积极推行企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提高学生职业素养。(1)渲染企业文化价值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宣传阵地,宣传行业知名企业、紧密合作办学企业的精神、价值观、企业用人标准等,比如在教学场所利用黑板报、墙贴布置企业文化内涵,让学生耳濡目染。(2)争取企业冠名学校活动。拓展校企合作渠道,借助校企订单培养的班级、企业设立的奖学金、企业赞助的文体技能竞赛、企业投资共建的实训实验室,让企业冠名,扩大企业的影响力,让学生了解企业、树立职业理想。(3)建设高仿真的企业生产环境。在实训场所,按建筑企业生产环境设置警示标语、指示标志;按生产要求放置实训机器设备;教师、学生进入实训场所参加教学活动必须统一着实训服装,戴安全帽;教师在实训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企业情境,引导学生执行企业生产流程、模拟企业生产环节,开展仿真项目化教学等等。让学生熟悉企业生产环境,培养良好的职业岗位安全生产意识和岗位角色意识,融入企业化管理规范。结合课程改革和校本教材开发,有机地融进企业文化,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行业规范、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等方面教育。比如:建设行业城市交通运输专业,将教材与公交集团公司的企业文化手册、目标岗位工作制度(包括车队线路运营驾驶员、客运调度员等相关工作的操作规范、安全规范等)共同作为教学素材。
4.打造校园品牌活动,服务师生综合素质提升,立德树人。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在学生和教师身上的具体体现,和谐的校园文化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表现出来,不同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学校的影响不同。[5]现代高职院校应当围绕职校特色,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行为文化活动,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1)思想教育文化活动。开展各种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活动、“感动风采人物”与“十佳毕业生成才典型”评选活动等,提高教师与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政治理论水平,坚定广大师生的理想信念。
(2)专业、学术文化活动。通过开展探讨教育教学改革、学生德育管理工作的“教学论坛”、“德育论坛”活动;聘请校外企业专家、行业精英为学生举办的学术讲座、专业报告会;开展专业教师在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的专业引领与专业辅导活动;开展学生寒暑假专业社会调研活动等,进一步丰富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巩固学生课堂教学所学的专业知识,同时增强学生的专业意识,促进学生专业认知水平的提高。
(3)职业技能文化活动。举办校内师生职业技能大赛活动月,鼓励参加市、省、国家各级职业院校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等,一方面可促使学校师生人人重视职业技能,从而在学校形成勤奋学习、刻苦训练、敢于争先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又可培养学生严谨的求学态度和教师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对形成学校优良的教风和学风产生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
(4)艺术文化活动。组织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文化艺术节”活动等,将文化素质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中,学生既是观众又是演员,在娱乐和比赛中,无形间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使学生从中得到教育与陶冶,提高其文化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
(5)学生社团文化活动。围绕专业成立学生专业协会,围绕学生特长成立小记者协会、舞蹈协会等文体社团,培养学生爱好兴趣,陶冶学生思想情操,引导学生投身社会实践。这些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给学生以施展各种才华的舞台,为学生之间创造广泛接触与合作的机会,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校园生活,也有效地增长了学生知识和才干,陶冶性情,提升品德,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集体主义精神。
[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 (教职成 [2011]12号)[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342/201110/xxgk_125717.html.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8.
[3]姜明安.软法的兴起与软法之治[J].中国法学,2006(02):25-36.
[4]周少南.斯坦福大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24.
[5]王知春.校园文化建设应厘清的认识误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05):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