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关注和理解现实世界的途径更加多元化,其中尤以图形化的语言形式作为信息传播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将图形设计作为专业基础课程,正是基于这种特殊的信息传播需求,从艺术创作层面出发培养学生的图形创意思维能力并应用于实践,它对于知识解读、思想交流与沟通、观念变革等方面有着直观、便捷的引导作用。
图形的本意是通过视觉化的形态语言进行信息的传递和思想、观念及意图的表达。“图形设计的本身是符号的表达方式”,[1]而符号与文字之间又有着直接的姻缘关系,“图形设计是根据对字意、字形的丰富联想,从‘一字多意’入手,在视觉化图形中表现具体,抽象的形和意。这充分说明了汉字不仅是一种独立的识别符号,它的字义及其延伸都可以视觉化。”[2]因此,对于图形设计内涵的把握应该建立在图形与图形之间、图形与文字之间的转换关系上来考虑,寻找两者之间的有机联系是图形设计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点环节。
突出实践教学的高职教育已经给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艺术设计专业无疑是最能切合这一理念的特色专业,加之图形设计课程中要培养学生对客观物质对象或已有的图形材料的认知能力。相对来讲,让学生在第一时间直观的接触和分析对象特征之后所形成对图形理论或概念要比先介入理论或概念陈述的理解程度更深刻。因此,笔者经过实践教学与体会,认为改进课程设计中理论知识先行、概念陈述过多的授课方法,对高职学生重点培养读图能力远比基本图形概念知识的灌输更能得到明显的教学效果。纯粹的理论知识补充和概念讲解只需做到通俗易懂、点到为止,而对于重点环节的内容要做到:简明扼要,逐字分析,旁征博引,突破学生理解障碍避免理论知识讲解的枯燥而使学生的接受兴趣减弱。把挖掘客观物象的深层涵义、强化图形设计作品分析能力的锻炼,作为理论知识的嫁接,并反复进行实践推理演绎,而后得出图形设计课程应该具备的思维模式和创作方法,它对于图形创意实践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难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图形设计课程所应具备的基本观察能力和设计表现能力明显欠缺,主要表现在:
(一)受成长及生活环境影响易出现:观察范围过窄、观察角度单一,目的性不明确。
(二)缺乏耐心,观察事物特征过于表面化,不够深入且不善总结。
(三)对事物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欠缺。
(四)日常积累匮乏,对已有的图形设计作品缺乏解读分析能力。
(五)图形创意意识薄弱,创意思路模糊不清。
图形创意的本质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图形创意思路来源于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和理解,然后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创意表现。因此,有必要从以下几方面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
(一)引导学生改变传统视角观察与理解事物,培养图形设计特有的观察方法。对事物进行仔细观察与分析被认为是了解万事万物的基本方法,而以图形的样式表现观察者的思想是最终的目的。图形设计课程也不例外,但是在具体的观察方法上要突现该课程的特色,因此有必要从以下几点进行训练:(1)观察范围应扩展至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观察角度和思维方式力求新颖、多样化。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反映出各种有用信息,发现并观察分析它的特征,“把常人认知的目光转移到艺术的观察角度和思维方式中来,将客观事物原有的形态改变或开发为更有价值的形态,培养把自然物象变为绘画形态,把客观物理关系变为画面语言关系的能力。”[3]可以为图形设计提供直接或者间接的设计素材,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挖掘,从艺术的角度进行创意设计,再将信息传达给受众是最有利于被人认知接受的最佳方式;(2)通过观察对象,分析总结其表象和内在特征,探索客观物象转换为图形的可能性。通过观察获取自然界中客观物象的表象特征,进而审视、分析并理解其本质的内在涵义是解决图形创意思维转换的关键环节。在图形创意及表现过程中,对挖掘客观物象转换为图形语言这一过程的体验,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观念发生重大转变。它对所观察到的客观物象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探索其深层次内涵提供了可能性,进而对如何将自然空间中实物的转化结构及特征,变为画面中的图形语言进行艺术表现提供了可能性;(3)通过常态化观察事物搜集素材与设计主题任务驱动观察搜集素材相结合的方式,积累设计素材。在图形创意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敏锐观察力和对象信息捕捉能力十分重要。图形创意素材的搜集往往是采用两种形式或途径来解决:一种是常态化观察物象,这种方式作为素材积累或者常规资料收集一般没有明确的创作方向和研究目的。一种是有明确的任务驱动下的观察和选择表现对象,它往往有既定的目标对象作为载体和媒介,获取的是细节信息并紧密结合主题进行创意和编排处理。
(二)从个人情感和大众审美情趣出发,培养学生的图形创意意识。“任何物体与生命体都是根据结构和功能的需要进行合理的组合的。它们都有各自的逻辑性和合理性。”[4]图形设计(创意)正是利用这一能沟通自然情感交流的结合点,来寻求人类自身的现实生活和人类理想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融合关系,给人类自身情感信息的传递提供了有效的视觉展现平台,最终的目的是展现图形语言本身的魅力和内在规律,是对造型规律的探索,表达人的个性情感与大众审美情趣为出发点的艺术表现形式。
客观对象在转化为特定的图形表现形式后所传达出来的各种信息,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了图形创意者的心理状态,情绪及情感,而这种情感的表现同时也会让欣赏者受到感染,产生心理共鸣。以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环境及工具为主要表现对象所创作的图形是较为普遍的设计题材。在培养学生如何将个人情感、大众感受与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对象结合方面要注重主题创意和心理体验;在表现形式方面注重对造型结构及特征的塑造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以保持对象基本特征为前提,对客观物象进行简化,提纯,概括处理,探索其合理的组合方式和结构关系,在人们的情感意识所能接受的限度内进行适度的艺术夸张表现,以达到图形信息的有效传达。
(三)培养正确处理图形与文字之间的转换关系的能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除了人们最为熟悉的文字语言交流形式外,图形语言的交流形式也是相当广泛的。两种语言形式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托,文字语言的交流是意象化、抽象化的;图形语言的交流是视觉化、形象化的。有效地将两种语言形式相结合能帮助我们充分认识、理解客观事物的本质,因此在图形创意过程中培养、训练学生充分把握和挖掘两种语言的互释和转换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文字语言属于抽象语言,对其语义的理解和把握需要人们通过一定的思维和逻辑推理过程才能完成。它通常被人们视作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工具,人们也普遍习惯于用文字语言进行交流沟通,记言记事,表情达意。但是文字语言并非是思维的唯一工具,“思维需要形状,”而形状又通常以图形样式表现出来,他可以弥补文字语言的未尽之意。从文字的最初起源—象形文字可以看出文字与图形的渊源关系,即他们所指向的内容有实际意义上的相似性,因此作为承载和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它们之间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图形创意过程中教会学生在解读文字基本含义基础上探索如何将文字信息元素转换为图形信息元素尤为重要,它既是在解决两者之间表现形式的转换问题,同时又是深入探索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的转换问题。如今的信息科技时代,人们对外界信息的获取更多的还是来自于视觉感受,究其原因主要是图形语言本身的直观性与愉悦性较易让人接受,在未来这种视觉化的信息传递手段应该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另一方面,图形作为直观性的视觉形象,其外在形象和结构特征所传递出去的信息比理性的文字语言更为丰富和复杂,但同时也更容易产生歧义而造成理解上的偏差与误解,而相对文字语言来讲,它所表达的意义是稳定的,有它特定的意义指向,因此文字语言在解读客观事物的概念和属性方面的优点要大于图形语言,所以在图形创意过程中将图形语言转换为文字语言进行解读有助于全面的、理性的传达出创意者的创作思想。
由于两者各自具备相应的信息传播优势和相互转换的必要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既要强化学生对文字语言的解读能力,又要强化学生对图形语言的解读能力,最重要的是要进一步强化两种语言的转换意识,培养学生在图形与文字两种语言环境中的分析思考能力和表现能力。
(四)综合利用图形创意思维方法参与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与表现能力。通过学生实践理解教学内容,从最基本的点、线、面元素展开,联系现实生活,观察并寻找能反映客观对象外表及内部结构和特征的代表元素,通过简单的图形记录形式,培养学生对图形的开发和挖掘深层涵义的表现意识。这一环节的教学若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受或接触图形所能传达出来的信息及内涵、意义,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对图形的关注兴趣和参与开发的意识和冲动,会为正确的图形创意思维方式的确定和把握奠定良好的基础。经过实际训练,学生自身的潜意识创新思维开发会进展得比较顺利,就会对客观事物认识进一步的理性化奠定基础,虽然在某些表现环节上难免会存在片面性、主观性,但却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在后续实践教学内容补充之后,学生的思维会逐渐成熟和理性,如此积累下去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才会进一步得到提升。
图形设计课程培养的是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课程实践过程中要求学生选择合适的物体或已有图形样式作为表现内容展开联想,找准突破点,开发新意,结合恰当的表现形式,尽可能全面、完整地挖掘图形的各方面有用信息,从图形本义及其功能上寻找引申涵义,确定为表现重点,力求达到与主题相吻合是最终的图形创意方向和目标,借以开发图形的深层涵义,做到图形创意思路清晰,内涵深刻,表现形式新颖独特。
注释:
[1][2]林家阳.图形创意[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9.
[3]胡明哲.形态繁衍—图形创造的能力训练[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4]尹定邦.图形与意义[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