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效益的思考

2013-08-15 00:49陈卓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年31期
关键词:教材信息技术评价

◆陈卓

作者:陈卓,盐城市第一中学(224001)。

素质教育更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从而实现自身能力的提升。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要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就给教师提出了要求:如何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从而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既完成基本知识的讲授,又完成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提高课堂效益?改进的方式很多,比如钻研教学模式,探索教学方法;对信息技术教材进行二次加工,让教材体现教师的思想与创新意识,使教材效益最大化;改变传统单纯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

在高中阶段,信息技术是一门工具学科,它有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明显特性,比如强调技术的应用性、知识体系迅速的更替性、学生的动手实践比较多。这些特点注定了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模式和方法肯定会明显有别于其他一些自然科学学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根据这些学科特点,探索总结出适合特定校情与学情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笔者结合在最近几年教学中的一些实践以及借鉴其他优秀同行的教学经验,来和大家共同探讨下如何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效益。

1 依据知识体系,对教材进行再加工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必须优化教学设计,对教材进行二次处理。这就需要教师充分研究教材,针对学生的具体学情,来对教材做进一步的细化与加工,在教学设计中将这一阶段的课程进行总体设计规划。这样既能将教材内容有机融合,弥补课本的一些先天不足,又能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学习到文字处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及计算机网络基础及应用时,笔者布置了一个主题任务:用Word设计完成电子报刊《美丽校园》。在布置这个主题的同时,给出学生作品要求。

1)在理解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不得有科学性的错误。让学生把一些知识点画在书上,要求必须出现在作品中。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学生关注教材,学会从书中获取知识。

2)条理清楚、简明,版面整洁,并做到图文并茂。笔者会给学生一个报刊的范例,但与学生完成的主题无关。这样做的目的:学生既了解了电子报刊该怎样设计,又不会被一定的模式限制。

这样的总体设计,已经很好地把三个章节的知识连成一体了,接下来就可以分步去实施了。比如:可以先用两节课时间,让学生利用网络搜集相关资料并做整理,从而学会网上浏览及对信息的保存;再用三节课时间,让学生对电子报刊进行修饰,从而掌握Word的相关知识和操作技巧;最后,在作品展示的过程中,强化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中的一些知识点,让原本枯燥的内容变得精彩。同时,让两三个小组介绍作品修饰中用到的课本以外的知识(这些让他们的作品更漂亮),这是对他们的鼓励,也是对其他学生的一种激励。

2 让主题学习代替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教学方式,其强调将课堂目标分解细化成一个个的具体学习任务。尤其是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大家感觉任务驱动教学很好用,教师教得容易,学生学得轻松。因为可以将复杂的、抽象的教学内容融入具体、实实在在的任务活动中,学生有明确的目标,不会犯方向性错误。但是,在看似好学好用的过程中,却是以束缚学生的思维和手脚为代价的,其典型现象之一就是学生记住了任务步骤与过程,却不能掌握任务完成过程中需要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方法,学生“为任务而任务”,学科知识的体系迷失在了任务驱动中。

以任务来串联的课堂是有其局限性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妨以主题教学来代替任务驱动模式,可以把课本中的知识进行重新处理,以主题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相比任务驱动,主题教学显得更生动、活泼,也更能体现出教师对课程认识的深度、知识的广度。可以给学生以大纲性的学习纲要,而不是一些具体的明确的操作步骤,让学生在总结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自己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些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方法、步骤,对学生来讲印象深刻、影响深远。

3 采用发现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高中的课堂气氛相对小学、初中来讲要沉闷得多。教师要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每个学生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给学生营造一个去探索发现的环境。要积极引导学生去学会发现问题,让学生意识到发现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找到需要解决的问题后,应该让学生自己去主动探索问题,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尝试解决问题。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学生三分钟热度现象:刚开始,对问题很感兴趣,可是在探索过程中一旦连续遇到几个小困难,有的学生就会从心底出现对问题的畏难情绪。这个时候应该意识到这是认知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教师要进行适当点拨,让学生在山穷水复疑无路的困惑中,突然领悟到水岸花明又一村的成功的喜悦感。例如,学生在学习到图像处理章节的时候,在使用Photoshop对图像中的某一颜色区域进行选择时,用选区工具怎么也不能做到使自己满意。在进行若干尝试后,发现用魔棒工具对色彩进行选择能起到很独特的效果,从而更进一步激发探知欲望与创新意识。

4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在高中信息技术的实际教学中,小组协作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模式。需要注意的是,小组如何划分也是应该充分考虑的问题。一般情况下,教师会按学号或者按地理位置就近原则来就地划分小组,这些做法都有点儿草率,会直接导致所谓的强强联手或者弱弱联手,许多能力相对不突出的学生被分在了同一小组。这些都违背了小组协作的本意。教师应该在课前充分备学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科学合理分组,既让每个小组有领头羊,又让每个小组能带动一批学生的自主发展。通过小组成员的协作学习,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小组是一个集体,其成立的目的就是让大家在这个集体中共同进步。比如在网页制作这一章节的学习中,小组中的每个成员有严谨的分工:有负责文字素材的,有负责图片素材的,有负责音视频等多媒体的,有负责网页整体结构搭建的,有负责脚本语言的。在小组内,大家既要分工,也要协作,碰到一些困难的问题,大家还要共同探讨,充分发挥小组的优势,来彼此形成共识,让大家学会分工与合作,利用小组协作来促进自身的自主发展。

5 要兼顾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

信息技术是一门强调以实践为基础的工具课程,在实践活动中要建立一套合理的评价机制。好的评价机制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传统的评价机制比较注重结果评价,而不太关注获得结果的这个学习过程。比如常用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就偏重于学生任务的最终完成情况,而忽略了学生在此过程中的情感的培养、价值观的形成、知识的迁移创新等能力。所以,在结果评价的基础上,教师更应该关注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为评价依据,更加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更加关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更关注非智力方面能力的养成。这些能力的养成往往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需要教师有这方面的强烈的意识和责任感,而不是仅仅用某个目标是否达成来片面地评价学生。

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效益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提高课堂效益应该是始终追求的一个方向和目标。在当前情况下,应该积极探索适合当前特定阶段的教法和学法,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来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自主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养成。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决定了教无定法,只要教师积极去探索与研究,就肯定会找到最合适的提升课堂效益的方法。

[1]周成平.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朱敬成.信息技术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教材信息技术评价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教材精读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教材精读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