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平红
所谓“茶座式”教学,即学生分小组的形式,以六至八人一组,围绕课桌相向而坐,这样如同茶座的座位形式称之为“茶座式”。其优点在于,使学生能够更便捷更畅快的交流。这种交流不仅是语言上的,更多来自眼神的交会,心灵与思想的碰撞,契合了“建构式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需要,学生能够更顺利地完成“自主学习”、“探究与交流”环节。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个 “导”字上,即导学、导问、导思、导法、导行,做一个学生学习的出色策划者、组织者,做一个导演。学生必须进行大量语言实践,这是老师的讲授哪怕是精讲所代替不了的,老师要为学生的这种实践多创造契机、提高效率。同时,与学生建立坦诚、平等的兄长、朋友式的关系,创设无话不谈,激烈争辩的课堂氛围,形成敢于说“不”、敢于提出尖锐的问题的思维习惯等等。这样,不但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样地赢得了同学们的信任、尊敬和亲近,也迎合了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挥了学生的潜在主体作用。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原有学习状态,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
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实施和反馈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这两个过程的不同特征,我们应分别遵循“好生吃得好—中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和“差生做得了—中生做得好—好生做得巧”的分层次教学原则。应坚决摒弃“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情景,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
阅读的过程,是唤醒已有生活经验、已有知识、已有认识的过程,是思辨、审美的过程,是语文积累、语感增强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思想水平提高的过程。阅读固然要读懂文本内容,固然要学一定的知识,但更重要的是依据自己的经验来体验文本内容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形成自己的见解,从文本中汲取语言的精华,以丰富自己的语言,丰富自己的思想,提高表达水平。
从写作的内容来说,不再是记忆的罗列和简单反复,而是以新引旧,既知新温故,又温故知新,重在写作习惯的培养,写作方式的指导,思想方法的学习和掌握,让学生在新的语言环境中作动态的体验、探究,写出的体会大多不是唯一的,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发散性思维,逐步达到个性化鉴赏的目的。训练力求将听说读写能力整合起来,读中有写,读中有说,读写交融,提高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
如教学《阿里山纪行》时,我请全班同学当旅游团成员,一人当小导游。随着课件上的画面一一向大家介绍。此时,当导游的同学,把书上描写的语言转化为导游词。同学们可以以游客身份向导游发问,由导游解答或由扮作“当地村民”的老师解答。这样的表演,为学生创造了内化课文语言的“平台”,还充分体现了学生对交际言语的学习和运用。
我们要敢于且必须给学生创造一种敢说、敢想、敢做的开放氛围,学生只有在多读、多写、多说的锻炼中,也只有允许学生在思错、写错、说错的宽松的训练过程中,才能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 “体验性”,强调“经历”和“感悟”。从教学的角度讲,就是要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一个激发生命力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经过实践与研究,我发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达成,应贯穿并渗透于整个学习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中心应放在语文学习的“体悟”上,它是和风细雨,潜移默化的。所以教师应关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教育与审美体验,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得到熏陶和感染,在鉴赏体悟中培育学生审美情趣和健全的人格。
当然,要让学生获得体验和感悟,仅仅有教师细致的分析和精辟的见解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激活学生内心深处的“参与性”,我力争给学生创造最佳的情境,让学生亲自去感悟。比如在教学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时,我就让学生先自行读词画出一幅“别离图”,然后再投影《古诗词鉴赏辞典》中“执手相看”图,让同学们将自己所作之图与之比较,进一步领会词意,最后再用多媒体展示“别离”的具体情景,从而达到让学生内心有所启发,灵魂有所震撼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