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劳动力就业水平与结构情况的分析

2013-08-15 00:49三峡大学科技学院蔡世刚
中国商论 2013年30期
关键词:宜昌市劳动力

三峡大学科技学院 蔡世刚

改革开放以来,宜昌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长江中上游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其区域影响力和辐射力日趋增强。“十一五”期间,宜昌全市就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全社会从业人员达到217.7万,其中城镇从业人员较“十五”期末增加4.8万,达到93.9万,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3.3万人,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43.5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2011年宜昌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当前,宜昌市被国家商务部确定为第二批承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在此背景之下,通过对宜昌市就业水平与结构情况的分析,希望能对“十二五”期间宜昌市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供参考。

1 宜昌市就业水平与结构的现状

1.1 宜昌市就业水平的现状

1.1.1 多渠道开发就业,城乡就业较为充分

“十一五”期间,宜昌市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全社会从业人员达到217.7万,其中,城镇从业人员较“十五”期末增加4.8万,达到93.9万(宜昌市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

1.1.2 不断完善就业政策体系,就业政策落实较好

政府采取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将扩大就业和控制失业纳入政府宏观调控体系,完善并大力落实税费减免、小额贷款、社保补贴、就业援助、主辅分离、就业服务、职业培训、失业调控、财政投入、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政策,深入开展就业困难群体帮扶活动,就业扶持政策的促进效应得到较好发挥。

1.1.3 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就业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主导、其他部门和民办就业服务机构共同发展的就业服务组织体系逐步健全,政府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劳动者自主择业机制全面确立。

1.1.4 职业技能培训稳步推进,就业质量不断提高

大力创新职业培训模式,整合培训教育资源,实施“技能振兴”工程,完善激励选拔政策,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有序有力开展。

1.2 宜昌市就业结构的现状

1.2.1 就业结构更趋合理

本文研究发现宜昌市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变动趋势相符合的,即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应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逐渐上升,从业人员占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底的43:23:34转变为2009年的37:25:38。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上个世纪70年代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占全部劳动力人口就已达34.7%相比,宜昌市仍然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应该继续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1.2.2 劳动合同制度全面推行,覆盖率大幅提高

截至2010年底,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8%,较“十一五”期末增长11个百分点。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当期有效企业集体合同2985份,集体合同覆盖职工29.99万人。

1.2.3 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更加完善,维权维稳工作扎实开展

全市各级普遍建立劳动关系三方协商制度,坚持开展劳动关系和谐园区、企业、街道评比表彰活动,规范劳动关系的手段更加有效。劳动保障监察工作规范有效开展,建立了工资支付保障金制度、建筑行业农民工工资按月支付制度、欠薪应急资金制度等一系列农民工维权制度。

1.2.4 工资收入分配制度逐步完善,职工工资收入持续提高

“十一五”期间,全市稳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和离退休人员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了机关事业单位津补贴。

2 宜昌市就业水平与结构所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2.1 宜昌市就业水平和结构所存在的问题

2.1.1 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一是就业总量矛盾依然突出。据测算,“十二五”期间,全市每年约有10万人需要就业,预计年均可提供岗位约8万余个。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各大企业用工需求主要集中在二、三产业、五大行业、三类企业。三是部分群体就业问题突出。三峡工程坝区就业岗位严重不足,新成长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失地农民已逐渐成为当前重点关注人群。四是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创业指导服务机构建设滞后,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

2.1.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突出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客观结果。由于宜昌市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水平不高且不具备专业的劳动技能,另外,宜昌市产业化水平不高,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弱。

2.1.3 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不足

部分企业仍然存在招工难现象,尤其是一线操作工和普通服务员短缺。求职人员年龄、求职意愿与企业需求无法有效契合,员工签约率、到岗率不甚理想。

2.1.4 社会保险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难度日益增大,社保扩面空间逐年缩减,特别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收支矛盾,灵活就业人员断保及缴费“15年现象”突出,给扩面征缴工作带来影响。

2.1.5 维权维稳工作任务十分艰巨

一是劳动人事争议案件日益多样性和复杂性,双方当事人之间呈现较强的对立性和不可调和性,案件处理难度加大。二是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新老矛盾叠加,维稳压力增大。三是信访案件呈上升趋势,应对突发性集体上访事件任务繁重。

2.2 成因分析

(1)人口因素。人口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劳动力资源再生产的基础,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人口是决定劳动力供给量的决定性因素。

(2)人口政策对人口结构的影响。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是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合法权益的侵犯,它妨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不利于经济和人的发展。

(3)传统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大部分学校仍然沿袭传统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的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无法参加实际工作。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学生学习的知识面不够广,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

(4)劳动力市场发育尚不健全。当前宜昌市由于未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导致劳动力供求信息的搜寻、处置成本及供求双方相互选择的机会成本过高。

3 提升宜昌市劳动力就业水平,优化就业结构的对策建议

3.1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劳动力资源结构

劳动力资源素质的高低对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从长期看,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之策。

3.2 坚持民生为本,全面实行“就业优先”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战略

由于劳动力资源相对过剩,对就业形成强大的压力,解决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在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选择合适的经济增长方式,选择合适的增长点和技术及资本有机构成,全面实行“就业优先”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战略。

3.3 积极推行灵活就业和非正规就业,缓解日益增长的就业压力

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在全社会加强就业观念教育。

3.4 大力发展民营中小企业,有效吸纳富余劳动力

对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中小企业,出于扩大就业、增强经济活力、反对大企业垄断等多方面的考虑,应通过有力的财政和金融手段强化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政策,加大提供扶持中小企业的专项信贷资金、技术与信息咨询服务的力度。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不仅可以解决就业的表层问题,而且是发展社会专业化、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化转变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

3.5 利用产业结构调整契机,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业

宜昌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应进一步充分利用,要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切实保护生态环境的条件下,更加积极地发展旅游业,扩大就业。此外,应进一步挖掘好社区服务岗位。

3.6 各区县应立足自身优势,协调发展形成合力

宜昌是世界最大的水电能源基地,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各区县应立足自身优势,协调发展形成合力。

[1]黄文博,杨乐毅.宜昌市劳动就业状况的分析报告[J].湘潮,2011(09).

[2]欧阳庆芳,黄文博.改善宜昌市劳动就业状况的对策分析[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9).

猜你喜欢
宜昌市劳动力
宜昌市举办中小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培训班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梨果业劳动力现状与生产新模式探讨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我国青少年五人制足球推广研究——以宜昌市为例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
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
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