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叶凤
(浙江省杭州胜蓝实验学校)
新课标提出,当前的课程改革要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部各部分之间割裂的状况。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语文课程的资源是丰富的,需要积极地加以开发和利用,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使学生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从而在课内外的学习与运用中拓展语文课程的内涵。因此,开展阅读拓展教学,是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学习和运用语文的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之一。
首先,阅读拓展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广泛。教学内容将不仅仅局限在某一本教材,某一篇课文,而是在此基础上,语文课程资源得到完全地开发和利用。学生在众多的资源中学习语文,学习内容更加的广泛,阅读量得到增加,有利于完成各学年段的阅读目标。同时,对于学生长远发展来看,阅读拓展教学既能增长学生的见识,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等多方面能力,是达到阅读有效教学的手段之一。
其次,开展阅读拓展教学,使教学方式更加多样。拓展文本的选择比较具有灵活性,在其教学的环节里,资源也是相当丰富的,所涉及的问题将更为开放。学生也将有更多的空间可以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表达,自主评价,自主创作。课堂变得多姿多彩,富有情趣。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综合运用听、说、读、写、思等语文学科的学习方式,提高语文素养。
再次,开展阅读拓展教学,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将得到提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拓展环节里,学生在掌握语文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还陶冶了道德情操,培养了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强了审美情趣,丰富了文化底蕴。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都将得到提升。
课改实验教材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下了十分广阔的空间,也为教学拓展留下了十分广阔的空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空间,当然在拓展课堂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文本所要拓展的内容要冷静思考,不可盲目,要处理好拓展的角度和落点的问题,掌握好拓展的基本方法,才能使拓展成为促进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笔者就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拓展的内容,结合本人的教学经历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构建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及课文的相关知识,为学生学习课本储备能量,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往往采用课前拓展策略。其主要是做好预览文本,搜集信息、初步感知课文的工作,它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理解”。课前搜集信息,让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更接近事件、人物,由此走进课堂,学生就轻松了。
(1)拓展时代背景,拉近文本距离,营造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的欲望和探究的欲望。由于教材中有些课文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相差甚远,因而制约着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那么,如何调动孩子们阅读的兴趣和乐趣呢?这时,教师就可以布置学生在预习时查阅相关的背景资料,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完全有能力独立查阅资料。比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金色的鱼钩》等这类文章,以现在学生的生活经历,完全无法理解中朝人民那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也无法深刻理解红军过草地时的艰难,共产党员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因此,教师在教学前不仅自己要查询相关的背景资料,以便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材料,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为学生学习课文、体会文章蕴义、理解课文语言服务,而且还可以要求孩子们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抗美援朝的时代背景和红军过草地时的艰辛。
又如,上《草船借箭》,很多孩子没有看过《三国演义》,对里面人物性格丝毫不了解,所以课前老师在了解背景的同时,布置学生任选下面其中的两三项进行搜集、整理,并写出简单的书面记录。其内容为:
①了解“三国”是指哪三国?其中各国的主要人物是谁?
②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三国”的地理位置,画一幅“三国”地理位置简图。
③搜集有趣的“三国”故事、民间传说等。
④搜集与“三国”人物或事件有关的成语、谚语、歇后语等。
⑤有兴趣的还可以去看看《三国演义》。
通过对文章背景的了解,学生们的心中就有数了,那么上课时自然就有话可说,发言就会异常积极。
(2)拓展作者简介,为新授课铺垫
教材中的不少课文都是名家名篇,然而学生对作家知之甚少。了解作家的身世,了解作家写作的背景,可以激发学生阅读、探究文章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文学情操。我们可以从课文作者出发选择拓展阅读材料。
比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冬阳·童年·骆驼队》,作者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9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坂,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在北京度过的25年时间,被林海音称作“金色年代”,影响了她的文学创作,她的作品中具有浓厚的老北京味。如果学生不了解作者的背景也就无法深刻体会林海音对逝去童年的深深怀念。也可以让他们去读读原著《城南旧事》。这样学生们学习兴趣就更浓了,也为学生们更能够理解为什么她是如此怀念童年,为什么会如此伤感做好了铺垫。
新课标要求语文学习必须尽可能与生活沟通,课堂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社会生活语言的时间应当互相联系,互相促进。这一理念是母语学习的习得规律和语文形成的特点决定的。
(1)拓展重组教材,深入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在情感与态度第四点中提到“要培养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要培养学生这样的情感与态度,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应该转变观念,由教材的“执行者”变成教材的“决策者和创造者”。教师应敢于质疑教材、重组教材,还教材内容于科学性。如人教版第七册《搭石》整篇文章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有关那搭石的点点滴滴,在作者饱含深情的笔下成了柔美的画面,在字里行间悠悠地荡来。尤其是这段“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这是一行人走搭石的协调有序的描摹,是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却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乡亲们团结友爱,心有灵犀一点通。脚步轻快,清波荡漾,阳光云彩,如诗如画。那么如何将这种节奏,这种韵味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到呢?我在教学时就将这段诗化处理:
师:是的,多和谐的画面呀!这搭石本来并不好走,然而,大家一个紧接一个,走得都那么平稳,又那么轻快,再看看脚下溪水潺潺,人影晃动,轻快的音乐加上和谐的画面,有声有色。就像一首小诗(出示课件):
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朗读。多次反复的朗读中,同学们深深体会到,这道风景的诗意美,美就美在它的和谐、默契。
(2)拓展同题材的文章,开阔视野
2004年11月,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阎学老师在浙江省幼儿师范学院上的朱自清的《匆匆》。其中有一个教学片断是这样的: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又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又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时间永远不会回来”这句话的意思,她把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的片段“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你的昨天过去,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不能再回到昨天。爸爸以前也和你一样小,现在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了;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时间,就永远不会回来来。”出示在屏幕上,请学生思考感悟,并让学生拿自己来说,去年的你和今年的你有什么变化?学生们在说自己的变化的时候,深深体会到时间的流逝是一去不返的。
将同题材,同类型的文章引入课堂,打开了孩子们的阅读视野,通过相关文本的输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提升自己的感悟,这正是我们所有语文老师所追求的深刻的人文关怀。
(3)拓展背景,走进生活
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切体会到当时八国联军的卑劣行径,我就找了一段火烧圆明园的录像,在他们读完文字时,放给他们看,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恨并产生共鸣。看完录像后,说说自己此时的心情。这时的孩子们不仅从文本中体会到八国联军的卑劣行径,而且从视觉上得到震撼。再回头去读文本,此时,孩子们更深入地感受到八国联军的可耻、可恶。有几个孩子甚至读得咬牙切齿,紧握拳头。
“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又一个开端。教师应该在和学生共同学习教材的基础上,跳出教材,再将触角伸向课外,开阔阅读视野,激发学生自己学习、探究新领域的激情。
(1)给学生的课外阅读指明方向
如在教学《少年闰土》时,笔者引导学生:作者和闰土依依惜别后,一直没再见面。长大成人后的闰土又是怎样的呢?然后出示拓展阅读语段:“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学生默读语段后,更产生了疑惑:闰土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变化?教师马上引导学生:《少年闰土》和刚刚读的这段话,都节选自我国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的《故乡》。同学们去读读《故乡》这篇文章,读读鲁迅先生的其他选文,你会逐渐明白闰土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变化,了解我们所陌生的旧中国。
(2)自主作业,延续兴趣
如笔者在教学《最后一头战象》结尾时,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请学生们课外收集“沈石溪动物情感系列故事”丛书,选取感兴趣的进行阅读。如《第七条猎狗》《斑羚飞渡》《再被狐狸骗一次》《牧羊豹》《残狼灰满》。
又如,在教学《游子吟》后,让学生想象一位慈母,在子女外出前,借着油灯的微光为子女缝制衣裳的情景,再写下来;将《学弈》《两小儿辩日》等古文译成短小精悍的现代故事;为“鸟的天堂”写一篇导游词;收集有关资料,结合《第一场雪》课文内容,试写一篇说明雪的作用的短文……
(3)编主题手抄报,培养综合实践能力
编手抄报,不仅能把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巧妙地储存,还能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处理阅读信息的能力,又促使学生进一步的多阅读、多积累。
如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分组,收集不同类型的诗词,如山水诗、边塞诗、送别诗、田园诗、思乡诗,等等,编好手抄报进行展示;或者收集诗歌小常识,作者的生平等,编成手抄报;也可以将自己创作的诗歌编成小报展示。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而且锻炼了他们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增强了他们团队合作的精神。
笔者所在班级成立了手抄报社团,孩子们兴趣很浓,他们编出来的手抄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还多次在市、区的手抄报比赛中获奖。
语文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多广阔,语文教育的天地也应有多广阔。因此,语文教学要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把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结合起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拓展时,应冷静思考,分清良莠,择优慎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处理好拓展的角度和落脚点等问题,让拓展在语文教学中更有效。
在具体的阅读教学实践中,笔者在不断反思,拓展的目的是什么,因为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所以根据每课的特点如何选择拓展的内容?如何把握拓展的尺度?如何选择拓展的形式?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论证。
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得好:“智慧训练的目的在于造就智慧的主动探索者,更重要的是创新,而非仅仅存储知识。”
阅读拓展教学作为新课标理念下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在课改的今天已经盛行。为了培养出会思考,会学习的人,我们要在问题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行。我们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理念,敢于创新。只要我们能多点思考,少点盲从;多点认真,少点随意,多点探索,少点刻意,让拓展真正成为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那么,语文阅读课堂一定会更加充满活力,我们的孩子也一定会拥有更加灿烂的明天!
[1]巢宗祺.关于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理念.中国语文网.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北京: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1998,4.
[3]巢宗祺,雷实,陆志平.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王松泉.语文课程新理念导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7.
[5]余文森,郑金洲.新课程语文教与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5.
[6][美]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2.
[7]莫雷.阅读与学习心理的认知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
[8]裴海安.名师同步教学设计[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7.
[9]刘淼,韩晓蕾.美国的语文教育[J].中学语文教与学,2003,(7):58.
[10]金感芳.小学语文精彩教学片段赏析[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