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西真
媒体报道说,前些日子结束的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突破150万人,再创历史新高。按理说,我不应该对这种个人基于理性考量而做出的选择行为说三道四。但是,这些“理性”行为背后却隐含着深层次的原因,使我不吐不快。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争先恐后地想当公务员,而不是到创造财富的实体经济部门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想来这与现阶段我国在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的向非创造财富部门倾斜有很大关系。三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使所有中国人都受益的同时,创造财富的实体经济部门(主要是工业和农业部门)及其生产性劳动者未能分配到与其贡献相匹配的财富,的确是个事实。有人把这种现象通俗地概括为:生产财富者收入低,倒卖财富者收入高,倒卖资金者收入更高,倒卖权力者收入最高。虽然这个概括是相对的、总体性的,可也具有普遍性。目前,劳动贬值现象在中国比比皆是。比如在收入回报上,种粮食者不如卖粮食者、种菜者不如卖菜者、发电者不如输电者和卖电者(电网公司)、生产药品的企业不如使用药品的医院等等。这种价格的不合理差距,导致生产产品的企业利润低,许多行业维持微利状态,甚至亏损,相应地,供职在这些部门的劳动者其收入就偏低。
再以金融业为例,整个金融行业(包括银行、基金、保险、信托等),无论是行业利润率还是职员的个人收入都明显偏高。不仅比生产性行业高,也比许多其他非生产性行业高得多。与之相对应的,创造财富的生产性劳动者的收入状况则完全不同。据统计,2011年,我国工资最高的行业是金融业,职工年均工资为81109元;工资最低的行业是农、林、牧、渔业,职工年均工资为19469元,两者的比例差距达4.17:1。另外,国内外劳动者收入之间的差距也能显现出中国劳动者收入偏低的窘态。经济学家朗咸平有一个统计,每小时人均工资全世界排名第一的是德国,约30美元;第二名是美国,约22美元;泰国是2美元;而中国只有0.8美元,位列全世界最后一名。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人均工作时间一年竟高达2200个小时(全球第一),而美国只有1610小时,日本是1758小时,荷兰只有1389小时〔郎咸平,“中国人为什么收入低”,《新快报》2010年 2月4日〕。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创造财富的劳动者收入低,不是因为他们的劳动质量低,没有技术含量。相比较而言,对于一些非生产性行业的高收入者(公务员)来说,即使有的人学历高,但由于他所从事的劳动本身技术含量有限,其实际劳动质量并不高。
收入分配是反映社会公平程度的晴雨表,也是引导一个社会中劳动要素有序流动的指挥棒。如果收入分配制度合理,劳动要素会流动到合适的地方,从而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反之,劳动要素就会逆经济长远发展趋势流动,从而被错配,阻碍经济发展,进而引发社会动荡(最近出现的一些事件原因很多,不同群体或阶层的人们之间收入差距过大当是重要原因之一)。比如,当前,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数是老、弱及文化程度低的农民,文化水平高的青壮年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因为靠种粮食维持温饱都难);工业生产者多数是文化程度较低(初、高中毕业)的青壮年农民,高素质的人都去了党政机关以及银行、电力、电信、石油等垄断行业工作。如果任由这种现象长期普遍存在,必将造成实体经济部门人员素质低,进而导致产品质量下降,最终使整个国民经济缺乏坚实的实体经济基础。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现正处于中等收入阶段,体制、观念、价值体系正处于转轨的关键时期,控制社会矛盾激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控制收入差距扩大。而控制收入差距扩大的最重要方面则是让实际创造财富的劳动者分得应有的财富,这一点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相吻合的。中国共产党是由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就是尊重劳动,以马克思为代表的劳动价值论坚持认为劳动是创造财富(商品经济社会里表现为价值)的源泉。因此,根据中国目前的现实状况,我们必须回归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分配环节上,务必要让创造财富的劳动者获得应有的回报,让他们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劳动过上有尊严的体面的生活。惟有这样,才能引导社会尊重财富的创造者,才能引导社会致力于财富创造而不是财富分配,国民经济也才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到那个时候,作为培养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的职业教育,才能有吸引力。人们不是出于无奈,而是自觉自愿地到职业学校里来,学一门手艺,掌握一些技能,因为这也能实现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