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宁
(徐州市十三中学)
谈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
◆周 宁
(徐州市十三中学)
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学内容成功实施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信息传递的重要工具,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广大的中小学生,由于生理年龄的特点,爱听老师清晰明快的语言,从中获得快乐;爱听老师亲切温和的话语,从中得到温馨,留下回味;更乐意见到老师优美、和谐、有动感的肢体语言,从中得到启发。在日常的教学中,笔者从课堂语言的简洁性、生动性及优美的肢体语言对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进行了阐述。
音乐教师 语言艺术 简洁 准确 生动 形象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是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学内容成功实施的重要手段之一。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也就是说课堂语言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信息传递的重要工具,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它是知识、心理和情感互相交织,互相促进的一种综合交流。语言的本身魅力是无穷的,形式也是多样话的,它是音乐艺术的造型基础与创造核心。而广大的中小学生,由于生理年龄的特点,爱听老师清晰明快的语言,从中获得快乐;爱听老师亲切温和的话语,丛中得到温馨,留下回味;更乐意见到老师优美、和谐、有动感的肢体语言,从中得到启发。所以语言的这种优越性是任何教学媒体不能取代的,而音乐教师语言的美则更突出了音乐学科的美。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一直追求着能用美妙、贴切的课堂语言,带领学生步入音乐的神圣殿堂,并从中积累了一些点滴体会。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把握课堂教学语言组织的简练、准确,不仅能直接反映其个人的教学能力,也会影响学生对教师的信任程度和自身的学习效果。所以,我们广大的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语言简明扼要、准确贴切,从而把学生引入自己所创设的意境当中。例如,在学习《欢乐颂》这一首歌曲时,教师应先用简练的语言对作品进行准确的介绍:《欢乐颂》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大师贝多芬创作的第九交响乐大合唱乐章,乐曲雄伟壮阔、热情激越,表达了作曲家“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崇高理想和渴望理想生活的精神追求。也可以直接借用歌词来阐述作品的精神主旨:欢乐女神、圣洁美丽、灿烂光芒照大地,我们怀着同样的热情,来到你的圣殿里……同样在学习歌曲《茉莉花》时,教师可以这样来描述:茉莉花,它虽然没有玫瑰花的美,没有牡丹花的高贵,没有杜鹃的艳姿,但它含苞欲放,清香宜人。该曲是一首流传较广的汉族民歌,是一首深受全国人们喜爱的民间小调,她清丽、柔婉,曲调优美流畅,体现江南人文风情的温柔细腻的特色,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极强的生命力。学生从老师的介绍或诵读中,就能比较容易地了解作品的一些相关内容和内在的蕴意,感受到作品的激情!使师生对音乐作品的内涵有了一致的情境,学生也可以在正确的思想引导下拥有充分的想象空间,在学习、演唱这首歌曲时,就会自然地把握歌曲的表现意图。
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是生动、形象和富有感染力的。因为音乐本身作为一种艺术,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而要学生进入所设的情境之中,需要教师的语言也要相应的生动形象。把音乐作品所蕴涵的艺术形象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真正融入到音乐作品中,接受音乐旋律的感染,提高他们对作品的鉴赏能力。例如,在欣赏作品《长江之歌》时,教师可以在乐曲进行前奏时进行一段朗诵“美妙的诗,感人的歌,像是从高原雪山倾泻而下的河。时间、空间挡不住它奔向大海的冲动,岁月留给我们的只是对它永恒的热恋”。此举会紧紧扣住听者(学生)的心弦,把他们的思绪带到蓝天、白云、雪山、江河。这种能够释解作品的课堂语言的穿插,不仅始终把握教学内容,而且会更大程度的让学生带着一种美妙的心情,欣赏完这首动听的乐曲。同样,在欣赏民乐作品《春江花月夜》时,教师也可先有感情地朗诵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并言简意赅地介绍作品描写的内容:夕阳西下、月上东山时分,春江的月夜幽静而安详,水面碧波荡漾,落日的余辉洒在江面上,恬静、醉人,从远处的一叶轻舟上隐约传来在船上演奏箫鼓的声音,飘渺、悠长,使人沉湎于这诗情画意之中……在这种由教师语言组织的优美意境下,学生理解作品也就简单的多了。
教师是人类的“工程师”,但更是一名优秀的“演员”。一堂课的成功和失败,与我们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课堂中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会给学生以很多的启示和遐想,这一切都是教师肢体语言的作用。如果能恰当、适度的运用,一定会使我们的音乐课堂更加的精彩!例如:在欣赏作品《黄河大合唱》时,乐曲有明快、抒情的一面,也有激烈、壮大的一面。教师此时如果运用多余的言语解说很可能会使学生注意力分散,但如果使用自己丰富的面部表情,再偶尔配以适度的手势语言(配合旋律进行指挥动作),则会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也会成为学生在欣赏中出现问题得以解决的重要手段。同样在讲解中国民族音乐作品时,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民乐作品的音乐旋律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色彩。如琵琶独奏曲《大浪淘沙》:旋律第一段深沉苍劲、柔中带刚;时起时伏的音浪,抒发了压在作者心底的无限感慨之情。而第三段铿锵有力的旋律和坚定地节奏,表现出坚强不屈的气质。在欣赏这部作品时,教师任何的表情和动作都会给学生带来提示和启发,而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一些掌握舞蹈技巧的老师,在教授学生学习带有舞韵风格的音乐作品时,适时地展示一些舞蹈动作不仅会给学生带来美的遐想,也会使他们更容易地理解作品的特点。所以音乐教师若能在课堂上通过恰当的肢体语言来诠释音乐作品,相信课堂的气氛与效果会更加的精彩!
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不仅要有良好扎实的音乐知识与技能水平,还应更多具备课堂教学中运用语言艺术的能力。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灵活而恰当的运用语言艺术,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实践、培养创新精神,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它可以使音乐课堂教学产生无穷的魅力,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成为一种享受、一种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