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清华
(河北省滦平县第二中学)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语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语文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更具体地说: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要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同时还要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学生是否有进步或是否有发展是衡量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标准。在语文课堂上,能否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强化学生学习中的体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鼓励学生的交流合作是衡量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要想把握课堂就必须寻求“活”的教学方法。
首先,是导的要活。导的好,学生就会很快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开启学生的思维。导课的方法灵活多样,但要因课而导。例如,情景交融的散文《安塞腰鼓》、《听潮》等,可图音并茂地展现出黄土高原或大海那雄浑壮阔的景观,让学生在图画中、在音乐中走入课堂。叙事类散文可以情入境,例如,执教《背影》时可运用这样的导语: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曾写过亲情的名诗佳作,如唐代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颂扬母爱的诗篇脍炙人口,历久传颂。
其次,是教法要活。一个优秀的教师总是能根据各种情况的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教法,并巧妙地利用各种因素,使教学灵活多样。
第一,精心设计问题,提纲挈领,把握文章内容。在教《皇帝新装》时,可设计这样的填空题:“这是一个_____的皇帝。”学生要填好这个空,就要对全文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就要认真研读故事情节,探索挖掘文章的主题。
第二,设计竞赛式课堂,例如,执教《人类的语言》,为使学生了解人类语言的特点,我设计了三组与语言有关的竞赛题,学生为在竞赛中夺冠,肯定会深挖教材,在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欲望。
第三,运用迁移导学法,可变学会为会学。教朱自清散文《春》时,以研读“春草图”为例,从描写的顺序,描写的角度,语言的运用,作者的情感等方面进行解读分析,然后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学“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这种教学方法同样适用于说明文和议论文的教学。
第四,创设情境。
(1)结合文章旨意,创设冲突情境
认知冲突的产生,能够迅速激活学生思维,进行积极思考。在教学中把对立的观点意见提出来争论,让学生在冲突中产生积极的思维,并提供表达感受的机会,进而受到人格的熏陶。在《最后一课》的教学结尾时,我对学生们说道:“有人认为小弗郎士的可贵在于命运大转折的时刻,终于明白了学习是与侵略者作斗争的武器。而有的人却认为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等到做了亡国奴这一天,才明白这些道理有什么用啊!”学生听了都深有感触,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对“爱国”这一概念有了新的认识。
(2)利用现代媒体,创设情境
现代媒体广泛运用于教学,为情感情境的创设提供了一个便利的平台。在情绪高涨的时候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自然是水到渠成。在阅读教学中成功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让学生处于非常亢奋的学习状态,自觉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从中受到熏陶和启发。
(3)表情朗读,创设语言活动情境
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而朗读是最基本的阅读方式。实践证明,教师生动富有感情的朗读可以从听觉上感染学生的思想情感。学生听中悟情,听中入情,听中动情,听中生情,达到水乳交融,和谐共振的效果。如教《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文时,当我以悲痛、低沉、哀惋、缓慢的语调读完全文,自己已是声音哽咽,热泪盈眶,学生也不禁情动于衷,泪眼模糊。此时,作者情,教师情,学生情完全共鸣了,大堰河那勤劳乐观、善良无私的形象已深深铭刻在学生的心中,获得了“润物细无声”的艺术效果。
(4)运用文本,创设活动情境
《木兰诗》是一首流传甚广的北方乐府民歌。学生对内容大都比较熟悉,且大多数看过由此改编过来的一些影视作品。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将它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与木兰跨越时空,展开心灵的对话,产生情感的共鸣。再以“木兰美在哪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人物进行探讨交流,学生由此深刻感受到木兰不但是一个孝顺女,还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巾帼英雄。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只有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让学生动起来,才能使学生获得知识。
第一,积累。学习语文,要想学得好需要有积累,不仅仅是对知识,更是对生活的认知和体验。
在学习一篇新课文之前有很多知识需要学生在课前去查找资料,如我执教朱自清的《背影》时,让学生搜集积累有关亲情的名词佳句、名人名言等,这样学生在积累中就学到了很多的知识。而在学习这篇文章时通过讲解加上学生自己原有的生活积累,很容易理解课文中所表现的情感,从而达到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累要从注重观察生活开始,这也就体现在写日记和平时的片段描写,以及对学生设置的课前小环节等方面,每天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发现生活中的感动,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积极的面对生活。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在这种活动中,完成语文的情感教育,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二,运用。学知识,更多是为了运用。学生在课下积累的知识,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运用。如让学生们进行唐诗宋词大比拼,名词名句接龙,看谁掌握的诗词丰富,在平时的作文训练或写日记中能够准确恰当地运用诗词;利用课前三分钟进行演讲,同学们课下就会搜肠刮肚,想尽一切办法去涉猎更为广泛的知识空间,整理出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内容与同学们共同分享,既增强了学生的语感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又培养了学生概括、归纳和总结的能力,进而一举多得。
第三,合作。让学生有自己支配学习的时间,如独立思考、自由联想、自由表达,与同学们交流合作。在讨论、交流、展示成果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取新知的愿望,他们会运用各种手段来达到让学生“动”起来的目的。
第四,反思。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让学生反思自己在一节课里进行了什么样的活动,是用什么方式活动的,活动的过程中自己是否具备良好的条件等,这是教学内化的需要,也是学生了解、认识自己获得学习经验、思想、方法的需要。长期坚持下去,就会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总之,教师要让学生在真实而未知的情境中动手去探求真知,亲自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使之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让学生入情入景,达到“双有效”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