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芹
(江苏省灌云县小伊中心小学)
数学问题是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中的。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而且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教学,使学生真正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在生活中已经会用,但在课堂上囿于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原因,他们不易沟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情景,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使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的现实。例如,在教学《加减法的一些速算法》时可创设一个合适的“生活原型”——生活实际中收付钱款时常常发生的“付整找零”的活动,并且在课堂上展开这个活动(数学小品):“小熊原有124元人民币,这个月获奖金199元,现在他一共有多少元?”“大象原来有674元,因积极推销玩具,发到奖金997元,现在共有多少钱?”让小学生来表演发奖金,先给小熊2张100元钞(200元),小熊找还1元,给大象10张100元钞(1000元),大象找还3元;其次设计开放性的模拟购物题:小狗有465元,买一双运动鞋要付198元,他给“营业员”2张100元钞(200元),“营业员”找给他2元,或者买一套西服397元,他给“营业员”4张100元钞(400元),“营业员”找给他3元。这里事理明明白白,是小学生熟悉的常识,也是学生学习加减法速算法的“生活原型”,通过教师引导“事理”就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算理”,抽象的东西就以它蕴藏于其间的生活原有状态呈现,在学生交流生活经验之中提炼和组织而凝成一定的法则,这种知识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学生能轻松、自由地理解与掌握,并自觉转化为一种生活的技能,学以致用。
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例如,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后,让学生争当小小工程师,带他们到学校跳远的沙坑旁,让他们边议论,边动手量量、记记、算算,分工合作,使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这个沙坑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建这个沙坑需要挖去多少立方米的土?这个沙坑里沙的体积是多少?一立方米的黄沙约有多重?如果用载重2吨的小卡车来运这些黄沙,需要几次?在这样一个以参与者身份进行活动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兴趣,又培养了实际计算、测量的能力。对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生的积极性都十分的重要。再如,学完行程问题的应用题后,可布置课外作业:根据你了解到的数据算算从学校到家大约有多少千米?学完《分数应用题》,请你到生活中找一找,分数究竟用在什么地方?这样只要你留心观察了,做生活的有心人,做数学的小主人,数学就会在你身边,在你眼中。天长日久,数学也一定会给你更多的智慧、更多的乐趣。
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积极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充当某种角色,如木工、工程师、统计员、调度员、采购员等要他们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学着安排生活。如学习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后,可让学生当小小木工,去修理一张左右摇摆的椅子;学习了“24时计时法”后让学生用24时计时法安排星期日一日主要的活动,要求内容丰富而有意义,时间安排合理;学习了“圆的面积”后,让学生当采购员:一张圆桌,直径1米,要给它铺上台布,商场有3种台布可供选择,A.120厘米×120厘米;B.314平方厘米;C.120厘米×80厘米。你认为哪种比较合适?使学生联系日常生活明确:台布不能比圆桌小,但是又不能太大,仅仅是面积比较还不行,还要考虑到长、宽适中,美观适用。因此,B面积不够,显然太小;C面积虽然很合适,但是宽度只有80厘米,而圆桌的直径是1米,宽度不够,A长度都是120厘米,比圆桌稍微大一点,留点边沿更美观,所以比较合适。这样使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结合实际应用来解决问题,给学生的创新潜能提供了发展空间,培养了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现代社会里做任何工作或者解决任何问题,为了提高效率,都要讲究策略。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借助数学知识,运用策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学习了“整数乘除法”后,出示这道题:“有124吨水泥,要用车从仓库运到商场,出租车场有两种车可供出租:大卡车每次可运10吨,运费200元,小卡车每次可运4吨,运费90元。请你算一算,哪一种出租车方案总运费最少?”这是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同学们为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说,全租小卡车需要31辆,需要90×31=2790(元);有的说,全租大卡车需要13辆,需要200×13=2600(元);还有的说,租10辆大卡车,6辆小卡车需要200×10+90×6=2540(元);还有的说,他们以上租车方案都没有我的租车方案总运费少,我租12辆大卡车,1辆小卡车,需要200×12+90=2490(元)。因为大卡车每吨运费为200÷10=20(元),小卡车每吨运费为90÷4=22.5(元),因此多租大卡车这种租车方案最合算。此时,真正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使他们切切实实感受到了“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而不是一种纯粹的数据计算。
总之,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授予思考方法,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实用性和价值性,体验到自己所学习的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生活课程”,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质量,提高教育的质量,提高生活的质量,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