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业华 卢建平
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是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中的新项目,是通过政府购买岗位,组织35岁以下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到企业参加为期6个月的实践。其实践的方式为“师带徒”,并以生产现场考察观摩、技能训练、专题讲解、交流研讨、技能培训、上岗操作、参与技术开发等形式进行。该项目是在教育部、财政部确定名额的基础上,由各省负责统筹规划和组织实施。截至2013年9月,江西省教育厅已经顺利组织实施完成了两期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期间调动相关企业的积极性,先后建设了9个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基地。一批中职教师经过企业实践锻炼,提高了产业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打下了基础。但与此同时,中职教师企业实践工作还存在诸如计划完成率低、实践效果不明显、实践基地建设基础不牢固等突出问题。为此,课题组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出发点,以企、校、政一体化思维为切入点,重点对建立和完善中职学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机制进行分析研究。
机制问题是系统科学及复杂性理论的重要研究对象,“机制是事物内在具有的原理、规律,它自发地对事物起作用”。事物的机制具有内在性、系统性、自发性、非线性、长效性等基本的特征。[1]机制的功用在于以一定的运作方式把事物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使它们协调运行而发挥作用。在理想状态下,有了良好的机制,一个事物就能在外部条件发生不确定变化时,自动迅速地做出反应,调整原定的策略和措施,实现优化目标。反之,一个预期很好的事物进行不下去,表面看是主张相抵触、措施不配套、利益难平衡等等,而深层里面一定是机制存在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是一个探索性的新项目,是一项具有复杂性的社会活动,它突破了传统的企业、学校、政府之间的刚性边界,要求各方面按照相互默契的规则,形成各尽其责而又彼此协调的组织结构。按照自组织理论,这种有序的组织结构不可能通过外在人为机械强制的指令来形成,而是要重视机制建设,靠事物内在机制起作用。因此,教育部关于项目设计和实施的思路当中特别强调“系统设计、多措并举、创新机制、加大投入”的意义,意在要求通过构建一系列机制,使得企、校、政各方参与者在自由选择和充分表达自身主张的基础上实现项目的预期目标。
机制是多层次的系统,依功能大致分类,有激励机制、制约机制和保障机制。激励机制是调动管理活动主体积极性的一种机制;制约机制是一种保证管理活动有序化、规范化的一种机制;保障机制是为管理活动提供物质和精神条件的机制。通过调研发现,中职教师企业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无论是从中职学校及实践教师方面,还是从企业和行政管理方面的表现来分析,都是根源于机制的问题。
1.中职学校教师总量不足,青年教师企业实践计划完成率低。江西省2011年度中职学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计划数为115人,实际完成数为75人,计划完成率为65%;2012年度中职学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计划数为110人,实际完成数为58人,计划完成率为53%,计划完成率比上一年度有下降。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学校派不出教师,究其深层次原因则是教师补充机制不完善,中职学校生师比长期高企,数据表明,2011年底江西省中职学校“教职工生员比为28:1,专任教师生师比为41.5:1”。[2]教师工作普遍是高负荷运转,特别是专业教师要下企业实践,其教学任务更难找到合适的人来替代,结果是选择放弃参加企业实践的机会,甚至原来已申报参加企业实践的教师也会因为种种原因不能按时报到。而且,遇上中职招生、学校接受评估检查等突击性工作,以及其他各种原因出现教学岗位空缺的情况,学校动辄临时召回在企业实践的教师,连他们的实践时间也保证不了。
2.参加企业实践的教师当中有些人专业基础差,在企业实践学不进,待不住。某IT公司分析2012年度来企业实践教师的专业构成,发现他们都不是教计算机专业的教师,还有一位只是学生科的行政干部。这样一些教师进到企业,由于缺乏专业基础,对专业技术程度高一些的实践内容很难深入持续地学下去,短暂的新鲜感过后,就再没有了兴趣。这种问题的源头在于不少中职学校缺乏支持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的工作机制,在缺乏制度性计划安排的情况下,中职学校对教师企业实践工作只能是临时性、被动性的完成任务,一般不愿安排业务骨干参加,而是派出一些无课可上的非专业教师,或者教学能力偏低的人。由于学校对青年教师企业实践既没有限定性的要求,也没有激励性的措施,教师在背负工作、家庭负担的情况下,对6个月的企业实践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和坚持,普遍反映时间太长了。
3.有些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没有适时转变角色,不适应企业管理制度。中职教师企业实践采取“师带徒”的方式,教师在企业里的角色是“学徒”。但是有些教师在企业实践期间缺乏转变身份的意识,岗位实训中不够积极主动,师傅一边忙,自己一边喝茶聊天;有的教师对企业员工管理制度不能完全适应,提出推迟上班、提早下班的不合理要求。这样一些问题常常是企业管不住,学校不知情。对派出参加企业实践的教师,不少学校缺乏相关制度来实施有效的管理。或者是学校对教师企业实践虽然做了若干规定,但是没有专人或部门对教师在企业实践的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和服务,实际上是有要求、无检查,有布置、不落实。如此,教师半年在校外,全凭自觉,疏于管控在所难免。
1.企业对教师实践的目标及学习内容不明晰,教师在企业感觉很茫然。由于企业作为生产经营性机构,在缺少职业教育课程专家参与的情况下,难以形成科学的中职教师实践课程开发机制。因此,企业实践方案当中规定的实践内容不够具体明晰,很少规定分阶段训练目标及其考核要求,实践活动流程安排随意性大;企业师傅的指导没有既定的方案,教师不问,师傅也不会讲,这也使习惯了拿教案上课的教师觉得颇不习惯。
2.企业对教师实践过程管控规范化、有序化不足,日常管理存在盲点。由于人员紧张、经验欠缺和制度创新不足,企业对教师实践工作的管理机制不健全,过程管控规范化、有序化不足,企业实践基地的组织管理中存在一些盲点。比如教师企业实践缺勤问题突出,平时考核不及时,有关记录不全面,企业与教师派出单位缺少联系,企业实践基地与参加实践的教师个人与企业实践工作主管部门之间的信息反馈制度不健全。
3.在企业实践期间,教师面临上岗操作机会不足、实训消耗的原材料不足、师傅指导时间不足等“三不足”。从全面要求的角度来看,企业对教师实践的条件缺乏有效保障机制。首先,教师在岗位实训期间实际上手的机会不多。生产任务紧张的时候,不能因为教师实践而影响工期;生产任务完成之后,师傅无事可做,教师只能干坐。其次,可供教师上岗实训使用的耗材不足,难以满足教师实际操作的需要。比如在某军工企业,因为加工材料比较特殊,配给没有富余,容不得新手的操作。第三,企业技术骨干在生产业务一线工作任务繁重,对教师企业实践实际带教的时间和精力十分有限。
4.企业承担教师实践任务缺乏内生动力,企业实践基地建设基础不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注重经济责任时常常忽视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而现行法律制度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缺乏规制性的要求;教师实践不如学生顶岗实习,不能直接为企业经营产生利润;政府购买教师实践岗位的经费十分有限,企业还要为这笔经费开支6%-17%不等的税费。因此,企业参与中职教师企业实践项目的动力机制缺失,承担教师实践任务主要是基于企业负责人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之间的私人交情和信誉,企业实践基地建设的基础很不牢固。有的企业实践基地在公司领导和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更换之后,就不再愿意承担2013年教师企业实践任务。
教育部《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管理办法》明确了中职教师企业实践工作由“省级教育、财政部门负责统筹规划和组织实施”,并要求 “做好跟踪监督等工作”。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科研机构对中职教师企业实践相关问题的研究才刚开始、中职教师企业实践的管理制度还有待完善、深入企业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服务还需要努力;另一方面,在政府统筹职业教育力度不强、行业参与不足的大环境里,教育行政部门在中职教师企业实践的问题上缺乏对企业的约束力,对企业实践基地监督和指导不容易到位。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中职教师企业实践目前还停留在粗放型技术操作的水平上。这种技术操作的粗放型现象如果得不到改变,中职教师企业实践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作为社会领域的机制设计和建设,中职学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机制主要是“软件制度性”机制,重点是在研究局部与整体、自身与社会、权力与责任、目标与过程、原因与结果、当前与长远等等一系列相互制约、循环发展关系的基础上,制订规则和制度。
中职学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是由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学校、行政三位一体加强“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形式;在江西省“完善以企业实践为重点的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制度”教师队伍建设改革项目中,具有突出的地位。促进中职教师企业实践工作持续健康地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统筹的作用,加强中职教师企业实践的顶层规划协调。
1.强化对企业实践基地的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管理办法》作为宏观管理的文件,需要地方推出相关配套措施予以进一步的落实。首先,省职教行政管理部门要尽快出台关于中职教师企业实践管理办法的实施细则或工作指导意见,对企业实践工作的组织实施,特别是对建立科学的中职教师实践课程开发机制,规范实践方案当中有关训练目标、内容、流程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第二,要通过组织项目管理培训班、经验交流会、现场观摩以及调研座谈等形式,对中职教师企业实践工作给予技术指导,进一步强调企业实践基地的责任意识。第三,要在目前做好教师企业实践报到注册、结业考核管理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整个实践过程的管控,通过建立网络平台和实行巡访制度等形式,及时获取中职教师企业实践工作的信息反馈。
2.建立中职教师企业实践经费分担机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管理办法》指出:“项目所需经费以中央财政投入为主,主要用于支付培训、住宿、交通费等其他相关费用,不足部分由地方财政、中等职业学校和教师个人负担”。因此,要建立中职教师企业实践经费分担机制,加大省级财政对中职教师企业实践项目经费支持;同时,协调税务部门,对企业实践基地的教师实践经费收入予以税费减免的优惠。
3.努力构建中职教师企业实践的制度保障体系。要推动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法律制度,促使企业、事业组织切实履行《职业教育法》规定的“接纳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学生和教师实习”的义务,形成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制驱动,校企互动”的长效机制。通过健全省级职业教育联系会议制度,为中职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建设做出制度性的安排,比如在企业实践基地资质进行评审认定的基础上建立优胜劣汰的机制,进一步调动企业参与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积极性,选择本地区代表行业先进水平、在本行业有较强的影响力、具有覆盖较广专业面的岗位群和产业链的企业作为实践基地,以保障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的可持续发展。
1.中职学校要把教师企业实践工作放到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地位。青年教师下企业锻炼是促进中职教师专业发展,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的重要措施;是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研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的重要内容。在当前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背景下,中职学校要通过教师企业实践的途径,打造一批懂得企业经营和管理,掌握相关生产领域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双师型”教师,增强学校事业发展的基础能力,全面适应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的需求。
2.中职学校要制定并严格执行教师企业实践的总体规划。中职学校要以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为抓手,落实教育部《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全面规划本校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的工作,采取脱产轮训的办法,让全部青年教师有一段较长的时间专心地融入企业;要在区分教师不同专业结构和不同专业水平的前提下,针对教师的不同特点,做出分职业、分梯度、分阶段的企业实践安排,切实有效地促进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优先考虑选派专业骨干教师特别是经过国家级或省级培训的教师到企业实践,以便他们能迅速地上岗操作,尽量参与企业技术革新与产品开发,为企业员工专业知识培训服务。
3.采取切实的措施,加强对教师企业实践的管理。首先是建立激励机制,比如在资格认定、职称评审、岗位聘任、绩效考核等方面体现出对参加企业实践教师的优惠政策,特别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减免参加企业实践教师的招生任务,而且还不能因此影响他们应当享受的福利和津贴,以此激发教师转变观念,把“要我下企业”转变为“我要下企业”。其次是强化约束机制,对参加企业实践的教师实行派出学校和企业实践基地的双重管理,学校有关部门要密切与企业相关领导和员工以及教师本人联系,及时掌握教师在企业实践的真实工作、学习以及生活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与问题。
1.企业实践基地要通过整合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优化教师企业实践方案的设计。“学习内容和形式”是教师企业实践最核心和最关键的问题,《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管理办法》将其置于首要的地位。因此,企业实践基地要在实践方案开发过程中准确认识并落实这些要求,通过企业技术人员与职业院校课程专家的合作,协同创新,在考虑企业工种与教师专业相适应性的基础上,科学规定教师企业实践的具体内容和流程,明确教师企业实践应知应会的考核标准,在增强教师企业实践目标意识的基础上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企业管理部门要在完善相关制度的基础上对教师实践实行精细化日常管理。精细化管理要求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每一个相关管理人员都要尽职到位。企业实践基地要结合自身及实践项目的特点,制订专门的《中职教师企业实践管理办法》,对教师出勤的表现、工作的态度、实践的成效以及企业指导师傅的职责等进行全方位的规范化管理;对反映教师企业实践全过程的教师企业实践任务书、考勤记录、考核鉴定表,教师本人企业实践工作日记、企业实践总结以及教师在实践锻炼期间生产实习的作品,企业实践基地的管理部门都要做好归档整理;建立和实施定时召开企业实践总结例会的制度,加强与教师派出单位的联系,完善中职教师企业实践满意度调研与反馈的机制。
3.企业内部要建立指导师傅的认定、管理及培训制度,提高教师企业实践的带教质量。企业的指导师傅是影响教师企业实践的关键因素,他们的一切言行举止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企业要审慎选配优秀技术人员担任实践教师的指导师傅,并予以必要的教育培训,使他们树立对职教事业高度负责的观念;要通过组织交流带教经验和心得体会,提高指导师傅技能示范讲解和细节指导的能力,以及与实践人员之间的沟通技巧。指导师傅要出于关心、爱护、帮助的目的,主动询问中职教师企业实践的感受,激发他们实践锻炼的兴趣,使中职教师在企业实践当中学到更多的生产知识和技能。
4.构建职教师资培训共同体,创新中职教师企业实践新机制。企业实践基地要密切与职业院校的合作关系,无论是职业院校主导校企合作的实践基地,或者企业主导校企合作的实践基地,还是单一企业主体的实践基地,都要充分利用企业与职业院校两种不同的教师实践环境和教师培训资源,通过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等形式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签订针对中职学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的相关协议,在人力、物力等方面实行资源共享。针对中职教师总量不足,教学任务繁重,参加脱产培训困难较多的情况,中职教师企业实践可以用“政、企、校一体化”的思维方式,推动建立包括职教管理机构、企业实践基地、职业技术学校、职教师范院校等多方构成的职教师资培训共同体,参照《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整合资源,创新政府购买岗位、职教师范生顶岗支教、置换中职教师参加企业实践的工作新机制。
5.企业要在体现良好社会责任意识的基础上,建立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机制。“企业社会责任是指在持续发展与和谐共存的前提下,企业对于自身以及社会构成体之间的应尽责任”。“社会责任理论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3]企业承担教师实践的任务,首先是响应了教育机构以及社会舆论对其承担社会责任的要求,从而得到外部社会环境的认可和支持,提高了企业的美誉度,因此积累了无形资源,增强了竞争的实力。其次是职业教育机构作为企业的社会性利益相关者,中职教师下企业实践的主导性价值在于为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支持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服务,因此企业要克服单纯从自身直接经济利益出发所产生的对教师企业实践认识的狭隘化、片面化,通过教师企业实践基地这一平台建立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机制。
中职教师专业化是贯穿其全部职业生涯的历程,它要求中职教师通过持续终身的学习,反思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由于中职教师职业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企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所以中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就必须在“掌握与职业相关的专业理论与实际的职业性专业工作的基础上,在学校实践和职业实践之间展开行动”,“通过从实践(企业实践)——理论(教育理论)——实践(教学实践)的过程,使职业教育教师始终保持与企业最新职业情境的紧密接触,始终保持对职业教育理论最新发展的跟踪学习,始终保持对教学实践最新改革的不断反思,以此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化素养,促进自身的专业化进程”。[4]因此,要通过完善职教师资专业化制度,引领中职教师自觉接受企业实践的规范内容、学习形式和其他规约,融入企业实践的职业情境。
1.中职教师要明确企业实践目的,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和产业文化素养。由于中职学校需要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变化经常进行相应的专业调整和教学实习内容及方法的更新,所以,中职教师只有通过企业实践,才有机会及时把握产业发展趋势,获取有关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教学内容,提升自己的专业实践教学能力;“通过企业实践,亲身经历学生将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事的工作,这样老师们会对优秀和落后的工业文化和企业文化有切身的体验,课堂上、实训室里就会无形中按照优秀企业做法引导学生”。[5]
2.中职教师要适应“师带徒”的企业实践方式,强化在真实职业情境中学习的能力。首先,学徒制与学校教育的差别在于其知识与技术都是紧紧镶嵌在真实的职业场景、人物及其行动之中,师傅很难把“‘专业’知识提炼出来,在一个专门的地点和专门的时间讲给‘徒弟’听,学徒在学艺期间的任务就是‘做事’”。[6]因此,中职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观察、揣摩,领悟指导师傅的技艺所在,要积极主动地多看、多听、多想和多问。其次,指导师傅在企业的工作都有问责制度,不可能让一个生手上岗操作,中职教师岗位实训之前要有一段少则几天、长则几周的熟悉过程。因此,中职教师在这段时间里不能觉得无事可做,心生无聊;而应该坚持下去,争取师傅的首肯,并发挥自己具备一定专业学习、工作经验的优势,尽快进入角色。
3.中职教师要自觉接受企业组织的制度规约,完善“双师型”身份建构。中职教师专业化特别是其中“双师”素质的要求,蕴含着对现代企业制度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取向,意味着中职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应该认同企业组织的要求、规定和规约。特别是企业的劳动纪律,它是社会工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劳动者与企业之间的一种社会契约,严格遵守劳动纪律以及其他规章制度是每个企业员工应尽的义务,也反映出员工良好的职业素质。因此,中职教师在企业实践期间务必严格遵守公司规章制度,使自己的行为和表达符合企业员工群体的规范,并力求完善与优化,真正实现从专业知识和技术到习惯、态度和道德准则全方位的“入行”,完善“双师型”身份的建构。
[1]李以渝.机制论:事物机制的系统科学分析[J].系统科学学报,2007(04).
[2]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打开就业之门[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2:31.
[3]匡海波.企业社会责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24,64.
[4]吴全全.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问题研究:基于跨界视域的诠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98,101.
[5]余祖光.先进工业文化进入职业院校校园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22).
[6]赵健.学习共同体的建构[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