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强
(秦皇岛市海港区桥东里小学)
阅读和写作是分不开的。阅读是作文的根,根深才能叶茂。文学作品能打开认识世界的窗口,以它深邃的文化内涵,给人以真、善、美的陶冶和启迪。只有大量阅读,才能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才能为写出独具个性的文章奠定扎实的基础。
我们学的课文大多选自名家名篇,无论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上,还是在修辞手法、遣词造句上,都值得我们学习。正如巴金所说:“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子里面……使我明白所谓文章是怎么回事。”因此,熟读、背诵是积累素材、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整体感知为基础,全面地理解、吸收、领悟文章精粹。教学不要孤立地分析词语和语法、修辞,把阅读搞得支离破碎。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在读中有所感悟,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能根据语境揣摩词句的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多读课外书可以拓展视野、开阔思路;可以丰富语言储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可以丰富人生体验,提升人文素养。作家彭荆风在接受采访时谈到生物界有“食物链”之说,“一个人要增加一斤体重,海洋就得产生半吨生物。1000 斤的浮游植物出生100 斤浮游动物,然后再产出10 斤鱼。这就是一个正常人要增加一斤体重所需的食物。”他说,“写作与阅读的关系也是这样,如果不精读几十篇几百篇佳作名篇,怎能帮助你认识生活,写出一些好作品来呢?”为了提高阅读效果,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针对某一个具体的阅读对象(名著中的短篇或长篇片段或某一作家、某一风格、某一流派)进行示范性或介绍性的阅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获得阅读方法的借鉴和阅读欲望的激发。学生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和独特的人生体验,才能写出个性化的作文。
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文与做人是统一的,“文如其人”即说明了这个道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在写作教学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现在,作文“假、大、空”的现象相当普遍,写文章有基本的套路,就是《松树的风格》《荔枝蜜》等那样几篇文章的套子。写母亲,往往联系祖国;写老师,常常比做蜡烛;写路,必定要写人生道路……老而又老的套路,大而无当的空话,没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体验,没有自己的思想和灵魂,当然,也就没有自己的个性。针对这种现状,应该采取什么对策呢?首先,要引导学生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学会观察,增进人生阅历。引导学生多读书,激活他们的思维,挖掘他们的潜能,放飞他们的心智,让他们用自己的灵魂与世界对话、沟通。其次,要对学生作文做正确的引导。使学生认识到,“自我表达”是张扬自我,“与人交流”是以心换心,都讲究一个“诚”字。说真话,抒真情,是写好作文的基础。还要引导学生在作文的内容上多下功夫。作文的形式固然重要,内容更重要。形式是由内容决定的。此外,出好作文题也可以给学生提供“我手写我口”“我手述我情”的条件,例如,请你对某一类现象、某一类问题仔细观察思考,结合生活实际得出结论或提出解决办法(如教室一角的布置、社会绿化的建议、公益广告的创意等),题目是“我有一个金点子。”这样的命题很受欢迎,作文一篇一样,人人有真话可写。作文真实才能张扬个性。
口头作文时间短,感情真实,在双向或多向交流中可以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强化自我意识。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人个性特征的载体。它的优点是师生有双向交流的选择,说话的字句可多可少,说话的感情情真意实,说话的内容范围更广。只要教师提供学生感兴趣的、能引发异议的话题,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讨论,促使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心目中的世界就扩大了,从书本知识到生活实践,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从历史回顾到展望未来,知识丰富了,视野开阔了,学生在生活中会找到更多的写作题材。同时,自由发挥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学生自信心和勇于尝试的个性特征。
写作是一种全新的、独特的精神创造,独创性特征十分突出,它既不能踩着别人的脚印走,也不能踩着自己的脚印走。写作主体应做到每一次写作,每一篇文章都是“独有”和“全新”的。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放开思想,放开抒情,放开笔墨。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产生写作的需要。
此外,在作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题材,展开想象甚至虚构,以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感受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个性更复杂,更丰富多彩。”在作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将是一门永远的艺术。在今后的教学中,只有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潜力和语言天赋,才能迎来千姿百态的作文教学的春天。
[1]刘洪权.新世纪的中学生该读什么书.中学语文教与学,2002,(2).
[2]毓明笠.在读书中积累,在读书中发展.中学语文教与学,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