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李雨晖
安全工程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正快速发展中。高校中的安全工程专业一般都是依托于学校的隶属行业,以学校相关专业背景为其专业基础,培养相应行业内部的安全人才。袁昌明,谢正文等学者提出以通才式安全工程人才培养的目标【1,2】。同时,为突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忽略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局限,提出以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交通安全工程本身就是来自于实践的学科。在安全科学总体理论框架的指导下,交通安全工程来源于实践、又回到实践,而且所有交通安全工程的手段均为具体的管理措施或工程技术实践方案。
如在研究交叉口冲突点和信号灯设置的关系时,就需要先在交叉口相应位置实际观察冲突点以及信号灯的设置,再比较改变信号灯设置后冲突点的减少。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交通安全专业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交通安全工程是多学科交叉的新兴研究方向,涉及交通工程、道路工程、载运工程、心理学、管理工程等学科。由于交通安全学科的交叉性,实践能力更能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无论是安全技术措施等方面,还是安全管理理论等方面都需要进行创新。这就必然需要从事交通安全的工作者(包括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在交通安全工程专业的教育中不是相互对立、相互矛盾的,而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大家比较关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但对于课堂实践以及社会实践方面的教学关注不足。这种教学方式有其自身的优势,例如教学进度快、授课效率高等。但是,对于交通安全工程学这样的课程来说,实践性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往往会带来以下的教学后果:
1.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局面没有得到改善。往往出现“教得快、学得慢、用得少”这样递减的教学结果。
2.学习的被动性影响学生对学科实践性认识和今后的使用。教学成果最终要转换到学生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因此,学生自己对学科的认识更为重要。尽管教师有意采用了案例讲学,仍难于促进学生系统地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交通安全工程》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目标是:贯彻学校深化教学改革、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精神,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全面适应交通运输专业对本科毕业生业务能力和科技能力的要求,进一步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2)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创造性为核心,应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依据上述目标,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
(1)调整和充实教学内容,结合参加工作实践情况调整和优化教学大纲。初步考虑将交通安全工程教学内容重点集中在交通安全评价、交通安全调查、交通安全控制策略、交通安全分析、交通安全决策等章节,增加相关的典型案例。
(2)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案,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结合交通安全工程的教学大纲,将传统的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相结合。吸引同学参与到教学活动全过程中,例如,由学生自主开展案例分析、上机实验、课堂讨论等课堂实践活动。
(3)锻炼和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尝试对交通安全现象进行分析,对存在问题的主要矛盾进行探讨,对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思考。例如,完成交通事故相关因素分析、交通安全盲点鉴别与改善等专题报告。
(4)科学确定学科成绩评分标准。在《交通安全工程》的年终成绩中,加重平时成绩所在比例:平时成绩占50%(早期设置为30%)。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规定的课堂讨论、课程设计、读书报告,并将自己的报告进行课堂发表交流。
(5)在科研活动中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国家和学校为大学生的课外科研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包括全国性的交通科技大赛和我校的学生科技立项等。通过参加类似活动,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激发学习热情、陶冶专业素养。与其他教学和实验等手段相比,课外科研活动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更加自由广阔的空间。
通过对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首先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较高,每个学期都不乏优秀的报告汇报。其次学生在掌握基本的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实践环节,学生在调查研究、综合分析、科技写作和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系统的训练,在实践能力的提升上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1]袁昌明,谢正文.安全工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6(增刊):35-37.
[2]庄总来,陈小麟,周涵韬.建设创新实验室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04,12(2):99-102.
[3]程五一,樊运晓,罗云.通才式安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4(3):36-39.
[4]裴玉龙.道路交通安全[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