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梅
(商丘师范学院 环境规划学院,河南 商丘476000)
城市化的发展给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于是农村出现了一个庞大而特殊的被称为留守老人的群体。据统计,截至2012年,中国农村的留守老人已超过1亿[1]。随着“打工经济”的日益深入,留守老人,尤其是留守老人的养老已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不容回避的问题。
豫东张村在1980年分队时共有205户居民,1000多人。这205户户主就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对象,因为如今他们大都成了留守老人。205户居民中,其中2户的户主与老伴均已过世;2户的子女考上了大学,在城里有了稳定的工作,他们时不时在子女那儿住上一段时间,子女也时常回家看看老人;还有3户的子女在镇上做生意,也无长期分离之痛;剩下的198户居民的子女基本上都长期在外务工,他们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留守老人。目前,205户中共有老人386人,其中,留守老人372人,约占老人总数的96.6%。经过调查,这372名留守老人,除5名享有低保外,其余的基本上没有养老保障。
目前国家虽然推出了多种新型的养老模式,但在豫东张村仍然以家庭养老为主,子女赡养是老人晚年生活的重要保障。但随着张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出,使传统的养老方式悄然发生了变化,家庭养老的基础受到了动摇,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留守老人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
在家帮儿女们带带孩子,农忙时帮子女打打下手,这种“儿孙绕膝,其乐融融”的生活虽然是张村老人所向往的,但已成为过眼云烟了。青壮年本是种田的主力,但大都外出务工。这就使本应在家安享晚年的老人重新又成了劳动主力,勤劳的张村老人实在不忍心田地荒芜,但他们毕竟年事已高,所以干起农活来非常吃力。据课题组的调查,张村372名留守老人中,有335名老人仍需下地干活,这就是说超过90%的仍干着超负荷的体力劳动。这样,青壮年的外出务工无疑加重了留守老人的劳动强度。外出务工的子女虽然挣了钱,但留守老人的物质生活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仍是只求温饱而不求吃好。80%留守老人的生活一直紧巴巴的,过着拮据的日子。
除了生产的压力外,家务劳动和照料孙辈的责任也落到了老人的肩上。他们不仅照顾孙辈的日常生活,还得兼顾他们的教育及经济帮扶等。其实,隔代教育成了留守老人最大的心理负担,因为留守老人的文化程度相对不高,对孩子教育的尺度难以把握。收入本来有限的留守老人,加上对孙辈的帮扶使清贫的日子更加拮据。这样,留守老人一方面要负责家里面本应是年轻人承担的活计,另一方面又要照顾子女留下的儿女,他们用苍老的身躯支撑起一个个完整又残缺的家庭[2]。
留守老人大都年事已高,各项身体机能均已下降,加上长期的辛苦劳作,极易患病。调查显示,张村372名留守老人中,约有90%的老人有着诸如腰腿麻木、哮喘、糖尿病等疾病。看病是他们生活中的很大一笔开支,除日常生活外,医疗费用则是最主要的支出,排在第一位。为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政府开始在农村地区广泛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根据课题组调查,这项制度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病得起,看不起”的状况。因为现阶段我国财政投入的限制、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基层实施环节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再者,医疗费用涨价也是主要原因之一。调查可知,“合作医疗之前,需5000元钱就能看好的病,合作之后就要8000元或者更多”。虽然实行了合作医疗,但有相当一部分仍需患者承担。大多留守老人经济窘迫,自费的这部分都承担不起。再者,只有患了较大疾病住院才能报销,门诊费用不能报销,几十元甚至一两百元的门诊费对于一些留守老人们来说已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因此“看不起病,吃不起药”是留守老人常有的现象。医疗费用的支出对于原本经济条件就比较糟糕的家庭来说无异于是雪上加霜,这样就造成了很多留守老人因为无钱看病,只能拖着,遭受病痛的折磨。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儿孙绕膝”是每一个中国老人的精神诉求。但随着外出务工子女收入的增加、工作的稳定以及期盼下一代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他们外出时也把孩子带在了身边。把孩子带在身边的务工子女,很少回家,三四年回家一次也是常事。俗话“小儿子大孙子,老太太的命根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儿孙辈在老人心目中的位置,子女的外出务工、孙辈的常年在外给留守老人内心带来了无限的凄凉。笔者在访谈时,也感觉出了他们无限的悲凉。即使孩子留在家里的子女也很少回家,如果他们的父母还能帮助做活的话,一年也仅回家一次;父母不能做活的也仅在农忙季节回来,回家的目的就是抢收抢种,很少与父母进行感情的交流。
走访得知,90%的留守老人仅能通过电话与外出子女保持联系,54.7% 的老人平均每次与子女通电话的时间不超过5分钟,主要的话题也是关于留守在家的孩子。受空间距离、劳务负担以及个人意愿等因素的影响,外出子女给予留守老人的情感慰藉非常有限。老年人精神上失去了依靠和寄托,无法享受过去大家庭的天伦之乐,精神世界比较空虚,心理上显得孤独无助,时常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寥生活。
城镇退休职工有固定的老年娱乐场所和清闲的时间,而农村留守老人在农忙时,忙于农田的收种,农闲时,还得忙于家务和照看孙辈,根本没有娱乐的时间。退一步说,即使有时间娱乐也没有娱乐的设施,所以看看电视、聊聊天就是他们最好的娱乐了。一些老人甚至为了省电连电视都不看,也有些老年人家中电视都是由孙辈控制,所看的电视节目都是老人们不感兴趣的。
据课题组调查,张村的留守老人基本的娱乐方式是:照顾孙辈(其实这根本就不算娱乐),唠嗑,以享天伦之乐;无孙辈可照顾的老人农闲时打打牌、下下棋(这是在张村附近流行的,五横五竖组成田字形一种民间的娱乐方式)、看看电视、聊聊天。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大量青壮年的外出务工使传统的家庭氛围逐渐消失,“儿孙绕膝”不再是常有的现象。留守老人基本上自顾自或由老伴照顾,政府或社会很少给予帮助。子女的外出务工造成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的家庭氛围缺失,生活无人照料。对留守老人来说,如灯泡坏了、电线断了等生活小事都会成为难题。特别是老人身体不好,需要子女陪同去医院时,子女不在,更是加重了老人的孤独感。
随着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留守老人面临着诸如上述一系列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晚年的幸福。根据课题组对张村的调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家庭养老一直是我国农村养老的主要模式,养儿防老是中国人的一贯思维。随着我国工业化,东部与西部、城市与农村差距日益明显,为了改善生活或寻求更多的发展机会,使本应在家照顾年迈父母的年轻人纷纷离开家乡向东部或城市打工挣钱,这必然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发生改变。再者,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计划生育政策,虽然有效地控制了人口,但也使家庭规模趋于小型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
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社区养老、敬老院较多,而且条件还可能比较好。但是在豫东的张村,别说社区养老了,留守老人根本就无人问津。如当被问及“遇到困难时是否可找村委会、乡政府帮忙解决”时,老人的回答则是“人家才没时间管你呢”,“都是自己管自己,政府哪管你的事”。敬老院,也称养老院,在张村附近就有1所,在里面居住的大都是“三无”的“五保”老人,而且条件非常的简陋,但凡有一点办法的老人都不乐意住在那儿。事实上,即使老人想住在那儿也是不可能的事,因为敬老院平时根本不开门,只是在上级有关部门检查时才让附近的老人住进去以敷衍检查。
社会养老保障作为一项基本保障制度,目的是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有可靠的保障。但是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我国用于社会保障的资金,政府绝大部分拨付给了城市的退休职工,而用于农村社会保障的公共支出甚少。绝大多数农村地区,除了“三无”老人实行“五保”制度外,大部分农村老人根本上享受不到政府的社会养老优惠政策[3],即使享受到,也是少得可怜。据调查,目前张村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可以享受政府补贴60元钱。60元,对于物价极度膨胀、医疗费用一涨再涨的今天无疑是杯水车薪。
根据对张村的调查分析以及借鉴学人前辈的研究成果,课题组认为以下几种策略可以有效解决留守老人养老问题。
家庭养老虽已弱化,但其在情感、心理上给予老年人的温暖是其他任何养老方式都无法替代的,所以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以减缓这种养老方式的弱化。如为了保证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主导地位,各级党委政府可以做“凤还巢”的工作,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引导外出务工、求学人员返乡创业。这样不仅有利于新农村建设,而且可以让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留在家乡,从而使留守老人过上真正幸福的晚年生活。
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可能有社区养老,但在经济欠发达的豫东张村家庭养老还是养老的主要模式。每年春节过后,大量的年轻人像候鸟一样纷纷外出。为了弥补年轻人外出造成家庭养老弱化的事实,课题组根据张村的实际情况,探索了新的家庭养老模式——邻里互助养老。“远亲不如近邻”这句俗语彰显了邻里的重要性,从而使邻里互助养老成为可能,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邻里互助养老不仅是可行的而且还可弥补传统养老的缺憾。
温家宝在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加快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努力让城乡老年人都老有所养,幸福安度晚年”[4]。这说明在财政允许的情况下,政府会兼顾城乡养老。为了缓解政府在养老问题上的吃紧状况,可以向社会放权,吸引社会资金开展民间养老。但是目前的民间养老还有很多政策的羁绊,如创建民间养老院,“有的地方规定,民办养老院要想获得政府的床位资助,前提是‘土地必须自有’,可民办养老院很少能满足这个条件”[5]。如果在养老问题上,政府适当放权允许民间资本进入,“这不仅给民间养老机构的发展,带来机遇,也降低了养老事业的成本”[5]。政府对于养老事业的大包大揽,不利于对公办养老院的成本控制和监督。目前的公办养老院都是财政全额拨款的编制,其财政难以负担也在情理之中。“因此,政府除了提供适量有限的基础性、保障性、示范性养老机构和服务项目,将其他养老服务推向市场,实行‘外包’,这是一个双赢之举。”[5]
政府要加大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执法和宣传力度。对于少数虐待、遗弃老年人的子女,有关部门要建立一个包括司法、道德、社会、政府等多部门、多渠道、多形式的保障体系。目前,关于保护老年人权益的立法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婚姻法、刑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对不尽赡养义务的人可以视情况追究其民事和刑事责任,从而为农村老人依法养老打下了法制基础。当前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让全社会了解保护老年人权益的重要性,农村老人更应学法懂法,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样才能切实有效地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的合法权益。2011年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子女“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近日,记者从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了解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工作已基本完成,民政部将于近期上报国务院法制办。日前,民政部副巡视员吴明透露,本次修订有三大亮点:子女‘常回家看看’已写入修正草案。……”[6]2013年7月1日起,“修改后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一批新法律法规开始正式施行,不常看望老人将属违法”[7]。
[1]王瑜,施维.给农村老人一个“幸福晚年”[N].农民日报,2012-03-15(3).
[2]用黑色镜头记录的生活故事:留守老人无言的坚守[EB/OL].[2013-06-26].http://pic.people.com.cn/GB/15613113.html.
[3]赵慧珠.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七大难题[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4):90-94.
[4]温家宝.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让老人老有所养[EB/OL].[2013-06-26].http://health.sohu.com/20120305/n336710428.shtml.
[5]养老向社会放权还需更多实招[N].新京报,2013-08-20(A02).
[6]萧黎.子女“常回家看看”已写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正草案[N].法制晚报,2011-01-05(4).
[7]斯涵涵.“常回家看看”入法的积极意义[N].吉林日报,2013-07-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