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咳嗽60例

2013-08-15 00:44陈淑婉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15期
关键词:中医科治则方药

陈淑婉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佛山528000)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咳嗽60例

陈淑婉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佛山528000)

目的 探讨和研究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之间收治的120例慢性咳嗽患者资料进行研究,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将以上患者分为60例观察组和60例对照组,对照组仅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进行辨证论治,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从疗效来看,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57/6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7%(46/60),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咳嗽的疗效较好,相较于单纯采用西医治疗更具有优势,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和应用。

中西医结合;慢性咳嗽;辨证论治

咳嗽是普遍存在于临床多种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症状,按照目前公认的Irwin分类法可将咳嗽分为三种,发病在3周以内成为急性咳嗽,发病在3~8周内成为亚急性咳嗽,发病超过8周则视为慢性咳嗽。从目前文献统计来看[1],慢性咳嗽就诊者占整个中医科门诊的20%左右,而慢性咳嗽患者由于长期患病会严重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夜间加重的剧烈咳嗽同时也会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给患者的身心都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因此必须重视起此类疾病的治疗,笔者近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式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之间收治的120例慢性咳嗽患者资料进行研究,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将以上患者分为60例观察组和60例对照组。对照组男37例,女23例;年龄18~65岁,平均(37.1 ±11.2)岁。观察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19~63岁,平均(38.0±11.3)岁。两组患者均经影像学检查排除支气管扩张、哮喘及慢性支气管炎的可能,确保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分布上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仅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措施进行治疗,给予患者复方氧那明胶囊、盐酸氨溴片、复方甘草口服液等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采用中药汤剂进行治疗,辨证分型如下。

1.2.1 风寒犯肺 表现为长期咳嗽,晨起时或夜间加重,痰少或无痰,多伴有鼻塞、咽痒、气短等表现,舌淡苔薄白,脉细,治则以清咽利喉、祛风散寒为主。主要方药组成为:黄芪30g,党参20g,杏仁15g,桔梗15g,白术12g,法半夏12g,厚朴12g,苍耳子10g,防风10g,紫菀12g,旋复花10g。

1.2.2 阴虚肺燥 表现为反复咳嗽,具有明显季节性特征,秋冬季加重,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咳出,痰中带血,咽痒口干,舌红苔少,脉细数,治则以养阴润肺,祛风化痰为主。主要方药组成为:麦冬20g,南沙参15g,芦根15g,枇杷叶12g,旋复花12g,桑白皮12g,射干10g,地骨皮10g,甘草6g,对于咽痒甚者可加柴胡、防风。

1.2.3 肝脾不和 表现为夜间呛咳,烧心泛酸,两胁隐痛,舌红苔薄白,脉弦,治则以调肝健脾,和胃降逆为主。主要方药组成为:柴胡20g,黄连12g,吴茱萸12g,赤芍15g,厚朴12g,郁金12g,旋复花10g,代赭石10g。

1.2.4 肝郁化火 表现为干咳无痰,烦躁易怒,两胁隐痛,气促气喘,舌红苔薄白,脉弦数,治则以调肝理气、清肺化痰为主。主要方药组成为:柴胡20g,郁金12g,牡丹皮15g,栀子12g,地骨皮12g,厚朴10g,黄芩15g,贝母12g,连翘9g,陈皮9g。

1.3 统计学处理 将两组患者的相关数据录入SPSS16.0进行处理,数据显示以(χ±S)的形式表示,组间对比结果用t值检验,方差值P<0.05视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判断 根据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进行疗效判定,将疗效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三种。显效:患者症状消失,恢复正常生活及工作;有效:患者咳嗽症状显著减轻,能够正常生活及工作;无效:未能达到以上两种疗效或出现加重,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及工作。以显效率及有效率进行总有效率的统计。

2.2 疗效 从疗效来看,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57/6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7%(46/60),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咳嗽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机制,属于反射动作的一种,主要是由于刺激因子对呼吸道黏膜造成刺激而形成的,机体通过咳嗽的方式将异物排出呼吸道,起到清除刺激因子和抵抗感染的效果,但是长期的咳嗽不但会消化体力、影响睡眠,同时也会引发诸如肺气肿等其他疾病[1]。在治疗咳嗽方面,中医有着丰富的经验,咳嗽最早见于《内经》,《素问》有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这说明在治疗方面应当考虑患者的综合情况,不要单纯针对一个方面进行用药,防止治标而不治本[2-3]。从本文数据来看,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疗法效果要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我们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咳嗽的疗效较好,相较于单纯采用西医治疗更具有优势,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和应用。

[1]王荣林,周向阳.博利康尼、酮替芬序贯疗法之来哦咳嗽变异性哮喘60例[J].社区医学杂志,2009,4(8):31-32.

[2]龚芳彪,王中正.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过敏性咳嗽60例[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0,6(1):55.

[3]王丽华.顽固性干咳的临床治疗体会[J].中华综合医学杂志,2009,6(12):120-121.

10.3969/j.issn.1672-2779.2013.15.040

1672-2779(2013)-15-0055-01

苏 玲

2013-06-30)

猜你喜欢
中医科治则方药
孔伯华治疗眩晕用药与治则的数据研究
中医科临床带教中一对一及一对多教学法教学效果对比
治则在中医临床诊治中的作用
中医药治疗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综合医院中医科奖金二次分配模式的实践与探讨
浅谈中医科护士应具备的素质及其在中医科护理中的作用
高血压中医证候特点及方药探讨
小儿湿疹的中医临床治则探微
中医科主动服务模式构建探讨
中医治疗高血压病治法方药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