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平台的针灸学第二课堂教学探讨※

2013-08-15 00:44:40陈采益郑美凤张学君何芙蓉何玲玲游世晶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5期
关键词:针灸学精品课程第二课堂

陈采益 郑美凤 张学君 林 栋 纪 峰 何芙蓉 何玲玲 游世晶

(福建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福州350108)

基于网络平台的针灸学第二课堂教学探讨※

陈采益 郑美凤 张学君 林 栋 纪 峰 何芙蓉 何玲玲 游世晶

(福建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福州350108)

为提高针灸学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进行第二课堂学习活动,本学科组建立了针灸学精品课程网、“网络针灸”网站和博客网络平台,这些网络平台在时间、空间以及内容上具有开放性、动态性,体现了时代发展的特征和网络教学的优势。通过网络平台开展针灸学第二课堂活动,并与线下辅导相结合,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精神,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第二课堂;针灸学;网络平台

学校教育从狭义上说可分为课堂教育和课余的第二课堂教育。作为学生接受知识的主渠道,课堂教育历来受到普遍重视,因而在时间、教学硬件、师资等方面均能给予极大保障,而课余教育则往往被忽视。课堂教育固然重要,但其局限性已逐步显现:课堂教育解决的主要是学生的认知、专业能力等问题,学生被动接受性强。而第二课堂则可以更具体、更有针对性地培养某些能力与素质,并可以针对人才的个性因材施教,从而有效配合第一课堂,达成培养人才的最佳模式[1]。第二课堂在培养学生树立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的理念中的作用已得到普遍认同。实践表明,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为重点,以育人为主旨,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通过第二课堂的实践,可以增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增进团队协作精神,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2]。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对医学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医学从业人员要有扎实的知识技能,而且强调其综合素质,要有高尚的医德医风,要具备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近年来,本教研室在针灸学教学中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以期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供可靠的方法。

1 在针灸学教学中开展第二课堂的必要性

针灸学是中医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经络、腧穴、针灸方法及临床治疗等部分,在中医课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学习本课程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其理论,还要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内容众多而繁杂,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掌握一直都是研究探索的重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围绕针灸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进行培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同时又要解决学习内容无限性与在校教育时间和学生精力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开展与针灸学课程紧密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是个有效的途径。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特别是借助于当今发达的网络平台,能很好解决第一课堂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极大的拓展学生实践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今后从事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 网络教学对传统教学的影响

网络教学是利用现代计算机及其网络、多媒体技术的一种教学手段,不受时间、空间对学生学习的限制,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程度、目的选择学习的内容,也可以利用电子邮件和网上交流平台与教师、同学共同探讨问题。网络教育中,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其自由选择的结果,网络教育的课程也是开放的、交互的,网络课堂的教学目标更多的是强调学习方法,而不是学习目的。现代网络教学具有丰富的媒体表现形式、时空的可扩延性、知识的共享性、高度的交互性和快速传播性,它所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正由于网络教学有以上一些特点,学生通过网络教学便可以接触到丰富的信息资源。获取信息后,学生需要对信息进行整合并发现其中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新的意义上的建构,通过以上步骤就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建构能力,这是现代网络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的先进性。

3 基于网络平台开展针灸学第二课堂活动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3.1 建设精品课程网络平台 促进第二课堂学习 自2003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后,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就受到高度重视。各高校配置专用的教学网络设备,学校精品课程网站已为精品课程资源的利用搭建了平台。本学科组建设了《针灸学》精品课程(http://210.34.64.58)及针灸相关的《刺法灸法学》、《经络腧穴学》等精品课程,其中《针灸学》、《刺法灸法学》为“省级精品课程”项目,《经络腧穴学》荣获“校级精品课程”项目。2009年在学科组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申报的《经络腧穴学》双语课程获国家教育部双语示范课程。在精品课程网络平台中有教师授课课件、讲稿和部分授课录像等资源供学生课后网上学习,还有作业习题可在线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复习。我们也会根据学生反馈的结果,对精品课程中的不足加以改进,如不断完善精品课程中的PPT课件,并进一步加强针灸学科其他相关课程的多媒体制作,如《针灸治疗学》、《实验针灸学》等的建设。因此,网络精品课程是动态、开放的,可以使课程得到不断的充实、完善,能随时做出调整来满足各方面需求;同时课程自身的动态和开放是时间、空间以及内容上的开放,这种开放、动态性充分体现了时代发展的特征和网络教学的优势。网络精品课程的建设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学习创造了空间,学生可根据个人的不足与兴趣进行自主学习。

3.2 建设“网络针灸”网站 深化第二课堂交流 为了促进第二课堂的学习,加强师生互动,本学科组郑美凤教授领衔的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针灸远程教育课题组,多年来致力于建设“网络针灸”网站(http://www.netacup.net)作为教学平台,供校内外师生进行网络学习交流。其网络与多媒体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法,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以友好交互的方式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3]。该网站内容丰富,包括针灸教学、养生保健、中医美容、急症自救、气功防病、针灸研究、最新国内外动态等内容。特别是该网站可以通过留言板和论坛组织学生来讨论和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论坛设有最高权限管理员来管理论坛的事务,另邀请了几位专业教师共同参与本论坛的教学活动。教师配合教学进度定期在论坛上提出一些相关的论题和病例,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可以是实时的,也可以是非实时的形式。学生随时可以提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任何问题,及对教师教学的看法,教师对学生的问题及时的加以引导或直接回答。“网络针灸”网站极大便利了广大师生,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好评。到目前为止,网站到访十多万人次,获得教学相长的预期效果。

3.3 建设博客网络平台 丰富第二课堂内容 为了丰富第二课堂内容,本学科组还建设了博客网络平台(http://fjtcmzj.blog.163.com)。除设立了一些专业网站的链接,如中医院校网站、传统医学的知名论坛、中国针灸网、中国针刀医学网等针灸网站,博客平台主要开设了一些专题介绍国内影响比较大的名家名法,如天津的石学敏院士的醒脑开窍针法、广州的靳三针疗法、江西的热敏灸法、浮针疗法、眼针疗法及具有福建特色的浅针疗法等。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拓展相关针灸知识,学习国内的名家经验,提升自身的针灸技能与临床应用能力,并设立了“资源共享”和“留言”版块,供学生共享中医针灸电子书籍和学习资料,交流学习心得,也可在评论和留言栏中提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该平台有教师专人负责,学科组所有教师共同参与,可及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予以解答。

博客平台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廉、即时交流的优点。其内容可永久保存于网络,各种即时交流工具如QQ、MSN等仅限于点对点的交流,所发表内容只有一人可以看到,不符合教师面向广泛的受众群体的需要,即使有了“群”功能,由于每次的讨论内容只能保存在当时使用的计算机终端上,也不适用于延续性较强的教学过程。而博客平台弥补了这些免费网络交流工具的不足,它能提供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不同交流形式,即可以对学生单独辅导,也可以进行类似于课堂教学的一对多辅导,更可以进行多对多的讨论,每次的内容更新都可以按照预先设定的主题存储于网络上,可以随时查询调阅,更适合于课外教学环节。在对学生进行第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基于网络博客的组织形式给了每位参与者平等的机会,自由地参与到这一互动过程中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3.4 网络平台与线下辅导相结合 巩固第二课堂学习成果 针灸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实践性强是本学科的最大特点,因此除了课堂教学注重实践教学,提高学生临证动手能力外,课余时间进行第二课堂学习活动时,不能局限于通过网络平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更需要对其实践操作的能力加以提高。针对这一特点,本学科组依托学校模拟医院的针推实训中心,开放针推实训室供学生课余时间进行训练,每天上班时间开放,其它时间根据需要不定时开放,每学期集中开放60学时,学生的所有针灸操作及相关训练均可在实训室进行。同时在每周二、四晚上,实训室向全校学生开放,并由本教研室的教师负责,利用下班的时间指导学生,学生可利用实训室的设备对校内同学进行简单的针灸推拿治疗。这一模式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学生可在较为轻松的课余时间进行训练,并可根据个人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向辅导老师请教,这种个性化的指导能很好的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也能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因此,学生到实训室练习的热情高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可鼓励学生组织社团活动,进行第二课堂的学习,如校耳针协会在老师的指导和协助下,组织同学到周边社区及各大高校开展义诊等活动,获得了校内外的一致好评,使广大同学能够把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做到学有所用。因此,网络平台与线下辅导相结合的第二课堂,对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和临证动手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4 小结

基于网络平台并与线下辅导相结合的针灸学第二课堂,是一个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将会面对丰富的教学资源,这时学生要知道学什么、怎么学有利于自己的发展,除了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外,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理性,要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精神。本学科组在针灸学第二课堂建设中,充分利用现代媒介,注重发展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发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教师指导为辅,鼓励学生自主性、积极性、协作性和创造性的学习,初步构建了一个具有个性化、多元化、共享性和社会性的针灸教学服务平台。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学生在针灸学第一课堂学习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得到了巩固和提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本学科组在今后的教学中,将进一步丰富各个网络平台的信息资源库,不断完善第二课堂活动的课程体系建设,为学生课余的第二课堂学习搭建良好的平台。

[1]王凤霞,刘家.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新途径探索[J].德育与素质教育,2005,(27):73-75.

[2]王萍玉,谢书阳.结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2):211-213.

[3]郑美凤,蔡昭莲,王芗斌,等.针灸远程网络教育模式初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4,2(11):9

10.3969/j.issn.1672-2779.2013.05.044

1672-2779(2013)-05-0066-03

王志华

2013-02-21)

福建中医药大学教学改革项目[XJJGY1129]

猜你喜欢
针灸学精品课程第二课堂
针灸学教材中行针手法来历考证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海峡姐妹(2017年8期)2017-09-08 12:16:45
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认识与思考
高职高专针灸学课程有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针灸学教学方法的探讨
浅析《Photoshop》精品课程开发及网站建设
河南科技(2014年16期)2014-02-27 14:13:44
模型针灸学
中医研究(2013年9期)2013-03-11 20:27:39
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建设问题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