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 丽尚 华
(1.东北师范大学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吉林长春 130117;2.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江苏镇江 212003)
生活化教学是在已知的基础上建构未知的一种教学手段。生活化教学关注在学科教学中面向学生周围的生活环境、生活经验及未来生活的发展趋势,目的是实现书本知识与生活知识的融合。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把信息技术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能使学生依照生活经验实现对知识的有效建构,使学生深刻感悟所学知识的生活意义和价值,产生追求科学的内在动力。然而,审视当前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教师机械地讲解、演示“说明书”式的教材,学生的上机操作成为机械的练习。因此,信息技术教学当务之急就是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从单纯的技能训练转到信息素养的培养,从科学世界回归生活世界和发展生活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课的特点是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突出信息意识、对信息的处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最终目标。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急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今后步入信息社会、实现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注学习内容和生活的联系是信息技术课堂生活化的关键所在。教学是师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生活以及影响学生发展的所有因素,要有组织、有计划地给予学生积极向上的日常生活,要关注学生的可能生活,延伸、超越现实生活,建构有意义的、幸福的未来生活。
教学要以信息活动为主线展开,形成信息识别与获取、信息存储与管理、信息加工与表达、信息发布与交流这样一个相对稳定的信息活动序列,通过一系列的信息活动,让信息技术与生活紧密联系,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学习和生活。
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细致安排与学生实际经验联系丰富的教学内容,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信息活动,感受信息文化,体验信息技术的发展,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交流和评价的基本方法,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并能运用信息技术创造性地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形成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价值观。
关注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学生看作有生命价值和人格尊严的人,充分尊重学生人格,明确学生需要,激发学生潜能,关爱学生心声,让课堂教学融入生活,优化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会生活的乐趣、生命的价值。
1.获取学生经验
学生经验包括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就是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创设出学生所熟悉的情境,进而引出教学内容。例如:讲解“分类汇总”时,就可以从学生看到超市或商场统计各类物品的生活经验说起,生动贴切;利用生活中接触的山寨产品和正品的差别引出域名的相关知识。
2.精心设计话题
教师要有对生活信息的敏锐洞察力,从大众化信息中提炼出能落实教学要求的、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科学规范,精心设计成教学话题。在设计话题时要注意:一方面要对已有话题进行综合,形成一个更全面、更宽阔的知识网络体系,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另一方面要对已有话题进行改造,或是变换一些条件来引起话题方向的变化,引出新的话题,或是在原有话题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因素,使话题变得更宽阔、更复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3.以生活化方式处理教材
教师要善于对教材进行创新处理,使学习材料变得灵活、生动、有趣,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一是教师应从现实生活出发,突破教材偏向技术训练的特点,按照某一主题或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来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例如:从“古玩今玩专题网站”这一实际问题入手,将“数字化图像的简单合成”、“网页的开发制作”、“发布、交流信息”等知识、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增加了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信息活动的生活性、实用性。
二是要利用生活案例,由于这些案例发生在学生身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联,如果在教学中适时应用,会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引起学习兴趣。
1.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亲身体验信息技术扮演的角色
体验是学生获取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信息技术既是学生体验的工具也是学生体验的内容,只有让学生获取体验,才能够加深对信息技术作用的理解,才能够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和具体的教学目标,创设探索、感受和应用信息技术的环境,合理地组织、安排学生的“参与体验”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信息文化,体验技术应用,实现“意义建构”。例如:教师可以学生的五一或十一小长假为背景,从准备(上网了解景点信息、乘车路线等)、旅途中的摄录(数码拍照与摄像)到旅游回来后的照片处理、视频制作经验入手,让学生以自己的旅游经历为体验,讨论生活中的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技术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2.以实践促实用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对学生的生命关怀。例如:在学习了表格知识以后,让学生做家用电器电费消费情况统计表并作分析,培养学生的节能意识。这些实践活动,结合了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不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且还培养了学会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可以构建课堂教学师生双向评价机制,设计评价表,从而推进优良课堂氛围的形成。
1.评价教师的角度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理,教学软件设计结合学生实际,合理、具有创新意识;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导入清晰,过渡自然、有吸引力,问题设置有梯度,提问语言简洁。并能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做好示范,精心设计课例,分层推进,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民主鼓励。
(2)培养学生习惯:组织教学,规范训练,教师形象。
(3)导学方法策略:目标明确,并为学生的学习活动设计提供合理的学习资源。重方法、重过程,提倡生生交流、生师交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分层训练、分层指导、分层评价。
2.评价学生的角度
(1)情感价值观:兴趣浓厚,学得轻松、投入,乐于学习,信息收集量大;拒绝网络不良信息;合作学习气氛活跃,小组讨论热烈,责任性强,参与率高,师生、生生关系和谐;意志品质;注意力集中;善于倾听他人意见,赏识他人长处;网络语言规范、有礼。
(2)个性价值观:思维独特;准备充分,有良好的听、记、讨论、举手反馈等习惯;计算机与网络操作熟练。
(3)未来价值观:预习到位,独立思考,主动探索,有良好的预习习惯;信息处理能力强;创新能力;表述流畅,有条理地发表见解;学习效果。
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教师,要将信息技术来自生活又服务生活的理念植入心中,不断探索让生活走进课堂,将课堂引向生活的方法和途径;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与态度,让学生在现实的生活情境中参与、体验信息活动,增强信息意识,掌握信息技能,并能运用信息技术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形成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价值观,为学生实现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何克抗主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
[2]董玉琦.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构成要因与价值取向[J].教育研究,2005,(4):62-67.
[3]李延平.生命本体观照下的教育[J].教育研究,2006,(3):35-38.
[4]蔡宝来,王立国.回归生活的教学论:重心位移和主题预设[J].教育研究,2005,(12):38-41.
[5]施福涛.建立新课程教与学的评价机制[J].教学与管理,2003,(6).
[6]李美凤,李艺.”螺旋上升”式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设计研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2):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