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丽雯
(无锡日报社,江苏 无锡 214002)
甄别“热线报料” 提炼“新闻真金”
——全媒体格局下热线报料人“双刃剑”特质分析
□于丽雯
(无锡日报社,江苏 无锡 214002)
媒体进入市场后,竞争日益激烈,新闻信息源争夺几近白热化。如何挖到独家新闻、怎样让新闻报道面更广,这些都促使媒体在挖掘新闻信息方式和渠道上下深工夫。1982年,《羊城晚报》率先在国内正式开通24小时报料热线。多年来,这种做法已在全国各地的媒体普及,热线报料人作为一种重要的新闻来源应运而生,并在白热化的媒体竞争中得到发展。
热线报料人使新闻媒体的触觉得以延伸,是充分利用散状信息资源、丰富新闻内涵的一种社会借助,很好地扩大了新闻源,丰富了新闻内容。然而,随着越来越多普通市民参与其中,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的热线报料人在为媒体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也衍生出新闻线索同质化、将媒体这个社会公器变为个人维权工具等弊端。
利弊分明,热线报料人“双刃剑”特质凸显。本文从新闻实践中剖析热线报料人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探讨用好这把“双刃剑”的路径,在分析和辨识中拓展热线报料人更多的新闻信息渠道功能。
热线报料人往往先于记者在第一时间见到第一现场,其保证新闻时效性的同时还能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增强新闻可读性,在践行“环境守望行动”时升级媒体“环境守望功能”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记者仅凭一己之力不可能将每时每刻发生的新闻一网打尽。然而,来自不同区域、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背景下的新闻线人,往往因处于社会生活的第一线,成为距离新闻事件最近的人。他们可以搜集大量的新闻信息,然后通过电话或是QQ、微博等方式传递给媒体,保证新闻的时效性。当有多起突发事件同时或接连发生时,热线报料人对时间的初步描述还有助于记者判断事件的新闻价值,以便作出合理的采访安排。
新闻传播过程中,传播者总是期望自己所传播的内容能引起受众的注意,而受众只会对海量的新闻信息进行有选择的吸收,这就要求媒体报道的内容与受众的关系十分密切。由于“热线报料人”和其他的受众处于完全同等的位置,由他们提供的报料大多是普通百姓身边的人和事,或者是受众最想知道的东西,因而能够引起共鸣。
《无锡日报》2011年7月26日刊登的《11年前缴了费至今未通天然气》,报道了团结新村个别居民楼内的几户人家11年前缴了煤气建设费却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通气,而小区内仅一路之隔的其他居民楼却已通气多年。团结新村是一个很普通的老居民小区,如果没有热线报料人提供新闻线索,记者根本不可能知道那里的一部分居民竟有如此遭遇。由于该事件与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报道刊出后,热线报料人并没有就此“功成身退”,而是充当起记者的“眼睛”时刻关注着通气的进展。随后,《无锡日报》连续刊登了多篇报道,跟踪了团结新村未通气居民楼从任务书下达到通气入户的全过程,并推动了几处有类似情况的老新村的通气进程。
热线报料人把媒体的“环境守望功能”转化成了老百姓自己的“环境守望行动”,让那些无力撰写文稿的普通百姓通过这种方式同样得到了媒介接近权和某种程度上的话语权,使舆论监督更具“草根色彩”。而这样的“草根色彩”一定程度了升级了媒体的“环境守望功能”。
热线报料人越来越“聪明”,把“料”天女散花般撒向多家媒体,引发同质化新闻线索泛滥;而其专业素质的缺乏,也一定程度上导致报料的不稳定性与盲目性
新闻实践中,很多记者恐怕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后迅速赶到现场,却发现各路媒体纷至沓来。这样的结果源于有些热线报料人将相同的新闻线索提供给了多家媒体。他们当中有些人是受经济利益驱使,想多拿点报料奖,也有些人是出于无奈。当前,热线报料人越来越多,线索被采用的几率越来越小。不同的媒体对新闻价值的判断标准也不尽相同,这家媒体不用的线索说不定那家媒体就能用。而新闻又是易碎品,如果要等有了结果再决定是否提供给另外一家媒体,这个新闻可能已经过时了。为了提高命中率,报料人只能将自己掌握的“料”天女散花般地撒向多家媒体。这也导致了多家媒体第二天的新闻内容高度同质化。
此外,热线报料人大多是普通百姓,缺少专业的新闻知识,衡量新闻事实仅凭对新闻的简单认知或直观感受,因而具有不稳定性与盲目性。甚至有不少受害人自己充当起了“热线报料人”,将媒体这个社会公器看成了维护个人利益的工具。
《无锡日报》曾在2011年对威尼斯花园内一栋违章扩建200多平方米的别墅进行了连续报道。报道见报之后,不少市民拨打党报热线反映自己居住的小区内也有类似情况,希望党报能曝光一下推动解决。但报纸不能把有限的版面用来重复报道类似的事件。最终只能采取来电实录的形式对这些新闻线索进行简单的集纳、整理。对此,不少报料人不能理解。
新闻人要在实践中增强辨识和策划能力,提取“料”之精华,通过统筹安排不同深度的采访炼出“新闻真金”,推动新闻传媒业更稳步进入健康良性发展轨道
从传者中心转向受众本位,热线报料人的介入彰显媒介传播理念的转变。但随着热线报料人越来越“聪明”,我们在关注新闻报料人现象,为它给传统新闻观念、体制带来变革叫好的同时,也要警惕其带来的隐忧。
在新闻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过于依赖热线报料人会削弱记者的主体意识和新闻敏感性。当今不少媒体的社会新闻大都来自于热线报料,这种潜在夸大报料人作用的状况容易导致媒体被报料人牵着鼻子走的不良局面,容易扩大现已存在的社会新闻以负面报道、市井趣闻为主的局面。社会新闻缺少对新闻本身内涵的考量,会导致其价值不高、导向性不强,会使媒体逐步失去应有的影响力和引导世人行为的社会职能。
因此,在面对热线报料人热现象的同时,也要根据其所带来的问题多作一些冷思考。新闻人本身要加强辨识能力和策划能力,不能过多地依赖报料人。在热线报料人一“料”多投的情况下,媒体想抢独家新闻已经越来越难,新颖的报道角度和独特的观点将成为媒体竞争的核心因素。那么面对多家媒体都掌握的“料”,要想在竞争中旗开得胜,就必须在挖掘深度和加强策划上狠下工夫。要以热线报料人这个单线为突破口,统筹安排不同深度的采访,再配以立体化、多层次、全方位的新闻版面来表现新闻。做到这样,热线报料人的作用才能发挥得更完全更规范,也才能让新闻传媒业更稳步地进入健康良性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