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现场报道 做活电视新闻

2013-08-15 00:49文丨李柯岩
中国传媒科技 2013年4期
关键词:现场报道现场感电视新闻

文丨李柯岩

(唐山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河北唐山 063000)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在目前电视新闻类节目中越来越多的被应用,正成为电视新闻报道的主流,“我在现场”如今已经是电视媒体对记者的基本要求。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彰显了电视传播的优势,它增强了新闻时效性,展现了事件真实全貌,实现面对面直接传播,使观众产生同步感、现场感、可信感和参与感。但是要想做好现场报道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电视记者应该如何做才能用好现场报道,从而使电视新闻达到最佳的观赏效果,最终达到吸引观众眼球、提高收视率的终极目标呢,下面笔者就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和理论学习心得浅要的分析一下。

1 记者必须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这一点看起来像是老生常谈,但其实非常重要,这个准备工作除了日常的方针、政策、理论方面的准备之外,更主要的是采访前的战前准备,要熟悉事件和人物的背景,对采访内容和主题有基本的把握。只有充分的准备,记者才能在现场报道时做到游刃有余。

这一点有很好的例子来佐证。远的不说,就说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刘翔在比赛一开始因为脚部韧带撕裂退赛,这一事件一下成为所有观众关注的焦点话题。中央台现场记者冬日娜迅速从刘翔自北京奥运会后4年来艰辛的治疗、刻苦的训练、精彩的复出以及伦敦奥运会前不幸再次受伤的过程中找寻了很多感人的细节,这些背景资料的积累和准备让冬日娜在当天中央台现场连线中播出了一条长达近10分钟的现场报道,内容详实,细节突出,让所有观众及时了解了刘翔再次伤退的幕后故事。

这两年中央电视台对每年一度的钱塘江大潮都进行了大规模、全方位的重点报道,我特别记得在2011年的报道中,主持人柴璐曾经做过一次夜间观潮的现场报道,那次现场报道的时间也有好几分钟,而且非常出彩,从现场大潮观感的描述,到每一波潮水的特点介绍,从钱塘江大潮的历史和渊源,到群众夜间观潮的注意事项,说的是头头是道,如数家珍。这样精彩的现场报道如果没有前期认真的背景资料准备,如果没有有关钱塘江大潮历史知识的学习,是不可能做到的。

2 对于突发事件记者现场要有应变能力和把握现场的能力。

突发事件一般都具有强烈的现场感,也是最能发挥现场报道优势的一种新闻题材。应对突发事件进行现场报道,记者最重要的就是能够成功的驾驭现场,一般突发性事件的现场总是乱哄哄的,记者到达现场后要保持头脑冷静,不受七嘴八舌的干扰,记者要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有关知情人,了解事件的现状、起因和背景,观察分析现场,看现场由哪些因素构成,场面和环境怎样,预测会出现什么新情况,构思整个报道的框架和结构,包括报道的主题和基调,哪部分用来现场报道,哪部分以电视画面叙述为主,哪部分以现场采访同期声来体现等等,这些都需要记者在现场短时间内思考完成。当然,如果记者的口头表达能力足够的话,最好是全篇都采用现场报道,这样可以给观众以最强烈的现场冲击感。

给人印象最深的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当时张泉灵等人是第一批抵达现场采访的央视记者,在地震现场是一片废墟瓦砾、哀鸿遍野的混乱场面,但张泉灵却处乱不惊,她以超群的洞察力和应变能力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了现场的一切有用信息,并一下子抓住了消防官兵舍命救人、灾民互救等最感人的细节,随后她以全现场报道的形式进行了直播连线,让全国观众在第一时间了解了地震现场的情况和抗震救灾的细节。

唐山电视台大型直播类新闻栏目《直播50分》也有过成功进行突发事件现场报道的范例,去年10月一天下午,由于大雾弥漫,唐山周边一条高速公路上发生了一起重大交通事故,近30辆机动车发生追尾,其中还有几辆车燃起了大火,事态严重,情况紧急,我台记者第一时间赶到了事故现场,在现场记者以最快的速度找到了几位现场目击者、事故车辆的司机以及高速管理部门的负责人,了解了事故发生的来龙去脉,又用现场同期记录拍摄的手法报道了消防、医疗部门抢救车内被困伤员的场面。由于当时已经是《直播50分》播出时间,这篇报道是以先进的3G手段同步直播的,记者又是做的全现场报道,没有一句解说词,现场感极强,在新闻的最后记者还出镜向观众介绍了雾天行车的常识,整篇报道收到了非常好的收视效果。

3 “记者完全融入”的现场报道可以使作品升华。

现场报道是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对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向观众做口头叙述的节目形式,对于一般化的现场报道就是记者露个半身、卡个中景,说几句诸如“我现在是在……,我们看到……正在做……”的话,这样的现场报道很正统、很规矩,但却缺乏生机和活力,现场感也不强,观众看了没有参与感和兴奋点,难以产生共鸣。而反之,在某些新闻现场,记者如能在报道时完全融入现场,就会大大增加现场感、真实感、亲和力和可视性,一下吸引住观众的眼球。

在2010年南非世界杯足球赛上,当时中央台体育频道每天都有关于世界杯的现场报道,这个小版块的名字就叫“我在现场”,在一场巴西足球队的比赛之前,一名中央台记者在比赛球场外一群巴西球迷中间进行了现场报道,巴西的球迷很狂热,他们唱着歌跳着桑巴舞,而记者就在他们中间开了场,周围的巴西球迷高兴的一拥而上,将记者抱起来并举过头顶,然后又拉着记者一起跳舞,让人很意外,此时摄像并没有停止拍摄,而是拉成了全景,记者也顺其自然的和球迷一起狂欢,这样的场景一定不会引起观众的反感,相反是强烈的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和参与感。

央视在去年推出了记者走基层系列报道,在这组报道中,记者将现场报道的形式用到了极致,他们采访的不管是井下挖煤工还是草原上的牧民,不论是戍守边疆的战士还是山区上学难的孩子,记者全都运用了体验式的现场报道方法,完全融入到被采访对象的工作和生活中,和他们一起“同甘苦、共患难”,收到了非常好的收视效果。其中有一篇报道极寒之地边防战士的新闻让人印象最深,几名战士在站岗巡逻一天后,脚都冻僵了,为防止冻伤回来后必须马上有人给战士用水搓脚,记者在现场报道时看到小战士的脚冻得通红心疼的掉了泪,情不自禁也蹲下给战士搓脚,这一幕相信所有人看后都会感动的潸然泪下,这就是“记者完全融入”带来的感染力。

4 在一般非事件性新闻中巧妙运用现场报道也能使电视新闻更好看。

新闻题材有很多种,上文提到的重大事件、突发事件和有现在进行时场面的新闻都很适合做现场报道,但是我们的生活不可能时时都有这样的新闻发生,特别是在地方电视台,有很多还是常态化的非事件性新闻,比如典型经验报道、社会问题报道等等,这样的新闻也不能排斥现场报道,但同样要注意现场事态的新闻价值和视觉形象对观众的吸引力,报道时一定要选好开场的切入点,无论是现场报道的语言还是形式都应该求新求变,避免平庸化,做的好可以使看上去一般的新闻题材一下子发光发亮。

一次唐山电视台《直播50分》记者去采访公园有几处铁制护栏被破坏的事情,这只是一个很一般社会问题报道,有没有现场报道似乎无关紧要,可当时记者巧妙的用小孩数数的形式开了场:“1、2、3、4……10,您瞧,在我身边不足10米长的护栏上就有10根护栏被砍断盗走……”,这个开场看似平淡,却能一下吸引住观众。还有一次,记者是在现场报道时利用了感觉上的新意,一个小区里的路面忽然发生塌陷,塌陷坑不大,但由于路面下的路基都空了,周围的地面实际处在半悬空状态。一般讲,这个事记者站在旁边用手指着一说,让观众视觉看到即可,然而当时记者却用手抓住旁边的一棵树,整个人站到了半悬空的路面上,脚稍一用力,路面就像跷跷板一样上下晃动,记者就是用身体的触觉作为现场报道的形式,最直观的表现出了路面塌陷的危险,也能观众一下有了新鲜感。

最后还想说,不管哪种形式的现场报道,不管现场报道如何运用,都离不开摄像的全力配合,要做到指哪打哪、说哪拍哪,所以采访前记者一定要和摄像进行交流和沟通,这样才能使现场报道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猜你喜欢
现场报道现场感电视新闻
现场报道和录音报道的共性与区别
新媒体时代如何做好新闻现场报道的思考
提升新闻广播现场报道职业能力的思考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写出新闻的现场感
浅论电视新闻特写的关键要素
电视新闻现场感初探
电视新闻评论发声三策
现场报道的用声特点
电视新闻的三大功能性硬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