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孝敏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编辑部,河南郑州450042)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郑州市把“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作为当前的“三大主体”工作之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破解当前发展难题的有效途径,是“建设大枢纽,培育大产业,塑造大都市”目标的战略抉择,是实现“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现实需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对于提升郑州产业发展层次,抢占科技创新的高地,提高核心竞争力,扩大对外开放,建设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推动郑州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郑州经济新跨越,具有深远的意义。
现代产业体系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是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创新能力强的有机产业群为核心,以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高效运转的生产要素为保障的新型产业体系[1]。
1.现代产业体系的主要特征。现代产业体系符合当代社会需求、融汇当代科技成果、代表未来发展趋势,并呈现良好的产业发展的制度素质、技术素质、劳动力素质和资本素质,其发展与社会、资源、环境相协调,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创新性。没有创新就不可能有发展,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创新包括观念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要素创新以及管理创新。现代产业体系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第二,集聚性。集聚性体现了现代产业体系的空间特征,产业集聚是关键。产业集群因其地理空间、集聚经济、创新技术等方面的因素而成为物质生产资料、人才、信息、技术的集聚地,表现出明显的竞争优势,并对其他区域产生明显的辐射、联动效应[2]。第三,动态性。现代产业体系是产业因各种相互关系而构成的相对的、动态的整体,是产业要素、产业结构和产业功能不断优化,产业分工不断深化的动态过程。现代产业体系的动态性体现了时代的需求、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第四,可持续性。产业体系是国民经济中各产业因各种相互关系而构成的整体。现代产业体系是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郑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加快实施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战略,并作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第五,系统性。现代产业体系呈现系统发展理念,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观察、分析和研究产业发展问题,整合区域、产业内部资源,解决资金缺乏、土地不足和环境容量小等产业外部困难。第六,开放性。开放性是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开放是保障,在国际产业格局下,郑州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战略,更广泛地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尽可能地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2.现代产业体系与临空经济。临空经济是高端经济形态,临空经济是指以机场为核心,依附航空运输产业的需求和发展,不断引导周围产业的调整、聚集与趋同,在机场周边形成产业园、功能区、保税区、临空型制造业及与航空运输相关的产业集群,实现以临空指向产业为主导、多种产业有机关联的产业体系。临空经济具有极强的产业聚集效应,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有效途径。临空产业体系的形成还会引领综合交通体系构建,带动铁路、公路、城际铁路等交通设施的建设与发展。发展临空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以引领郑州产业结构升级,实现机场、临空经济及区域经济的共生发展。
1.农业经济平稳发展,产业基础和发展态势良好。郑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开辟发展农业现代化新路径,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2012年年初,郑州市制定出台了《郑州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方案》,决定利用5年时间在全市农业区域比较集中、产业基础良好的区域,建成10个3万亩以上的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30个3000亩以上的主导产业集聚区、60个500亩以上的特色产业园。2012年,全市粮食再获丰收,实现十连增。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42.4亿元,比上年增长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531元,比上年增长13.7%[3]。
2.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质量效益不断提升。近年来,郑州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大力实施工业兴市战略,郑州在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新型工业化方面成效明显,质量效益不断提升。郑州以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为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全国找坐标、中部求超越、河南挑大梁”的总要求,着力强化新型工业化主导地位,大力实施“三年倍增、五年超越”行动计划,提升工业产业层次,步入新型工业化之路。2012年,郑州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613.7亿元,同比增长17.2%。在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中,与武汉市的差距由2011年118.6亿元缩小到97.8亿元,排名第2位;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中排名前移两位,超过南京市、宁波市,位居第11位[4]。
3.服务业规模扩大,所占比重持续提升。郑州围绕服务业繁荣、升级和发展,抢抓新机遇,发掘新动力,开拓新空间,使得服务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服务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服务业所占比重不断提升,已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01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2196.7亿元,增长8.4%。郑州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已为第一产业基础地位的稳固提升和第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并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各产业的协调发展。
4.郑州产业开放条件不断完备。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集中布局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出口加工区、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等,综合保税区是郑州走向国际的核心,口岸功能不断完善,初步建立航空港联动机制,提高通关便捷化程度,郑州成为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前景广阔。
郑州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以打造区域科学发展为契机,以优化生态发展环境为前提,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园区建设为依托,以调整优化结构为主线,以发展产业基地为重点,以临空经济为引领,全面推进产业体系向现代化转型,加快形成产业创新、产业融合、产业集聚、产业可持续、产业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1.产业创新。现代产业体系要求依靠创新科技、创新思维、创新体制等高级要素所形成的竞争优势来实现产业升级。创新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力量,自主创新能力将直接影响郑州产业和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郑州品牌体系的形成,实现由“郑州制造”向“郑州创造”转变。加强以信息化和生态化为导向的技术创新,建立和完善创新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激励和服务机制;推进产业核心技术创新与转化,注重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引进和集成创新,提高创新技术和成果的产业化比率,增强创新驱动能力,以实现郑州产业技术及产业体系的跨越升级。
2.产业融合。增强郑州产业间的融合才能形成产业的互补发展。信息化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可以改变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产业组织结构与组织水平,催生新业态出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从而有效提高郑州产业和城市整体竞争力。在先进制造业中融入“现代服务业”元素有利于两类产业“双赢”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信息技术、现代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向工业、农业融合。加大金融业、科技服务业、文化产业等诸多内部产业的融合,催生新的服务业业态和促进现代服务业多元化发展,实现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升级。
3.产业集聚。产业集聚发展能有效破解资源环境等瓶颈约束,应对劳动力趋紧、区域竞争激烈的严峻挑战。着力构建产业集聚区,形成产业空间新格局,凸显集聚效应。明确产业定位,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健全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提升产业集聚区档次,完善产业集聚区功能,发展主导产业集群。建立健全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协调机制和管理体制,增强产业集聚区承载能力。产业集聚的本质是人才、资本与服务的集聚。进一步完善配套服务功能,增强人力资源保障能力,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加快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以产业聚集区为重点,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郑州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4.产业高端化。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提高三次产业中的“智慧与知识”比重,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努力实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成为郑州主导及支柱产业目标。要改变依靠生产要素投入和比较优势进行产业扩张的发展模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抢占高端产业发展制高点,推动重点产业高端化。
5.产业可持续。郑州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倡导绿色生态发展理念,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对高能耗、高资源消耗型产业要予以规模控制或者取缔,坚持GDP“绿色”发展原则,生态文明建设是郑州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社会发展的最基本前提。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决不能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模式,必须将产业发展对环境的破坏降低到最低限度,实施循环经济的新模式,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增强现代产业体系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合理布局,做到产业内部以及产业之间绿色发展以实现郑州的生态经济效益和经济可持续。
6.培育临空产业。以临空经济为引领的新型经济业态必将成为全面提升未来城市竞争力的高效模式。2013年3月7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获准批复,这标志着我国把日益重要的临空经济纳入了国家战略。郑州航空港区纳入国家战略范畴,既是河南省以及郑州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更是整个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郑州航空港区必将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经济增长板块,学习和借鉴国内外临空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大力培育临空产业,构建临空产业集群,发展航空枢纽服务、航空物流、临空高科技制造、临空总部经济、临空会展、临空商务服务、临空体育休闲、临空文化旅游等“八大临空产业”;发挥临空产业的辐射力量,使之成为特色经济、优势产业尤其是新兴产业的聚集区域。临空产业必将成为未来较长时期推动郑州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新引擎。打造以高端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引领的多层次,高端、高效、高辐射的现代产业体系,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郑州经济新跨越。
[1]苗圩.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三点思考[J].中国发展观察,2013,(5).
[2]刘钊.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与特征[J].山东社会科学,2011,(5)
[3]郑州市统计局.郑州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巡礼[EB/OL]http://www.zhengzhou.gov.cn/sitegroup/root/html/ff80808135754db2013575500d7e004b/20130426143664358.html,2013-04-16/2013-09-18.
[4]栾姗.郑州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首破万亿元[N].河南日报,2013-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