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师慧,高 杏
(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海南海口570228)
1.中国对澳投资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中国对澳大利亚的投资活动始于20世纪80年代,相比于美国、英国和日本这些澳大利亚的传统投资国,中国的起步较晚。早期的投资活动有中信公司于1985年6月投资澳大利亚波特兰铝厂,中钢集团于1986年出资建设澳大利亚恰那铁矿项目等[1]。近年来,我国在澳投资增长迅速,已初具规模。很多中国企业和个人在政府“走出去”战略的支持与鼓舞下,大胆地走出国门,到澳大利亚进行投资,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对澳投资额增长迅猛,自2007年至2011年短短的五年内,中国对澳每年的投资流量增长了近五倍。截至2011年末,中国对澳大利亚直接投资达110.41亿美元。澳大利亚成为继香港之后,中国投资者对外投资的第二大目的地,第一大贸易伙伴。就澳大利亚方面来讲,来自中国的投资也越来越显现出其举足轻重的地位。2011~2012年,澳大利亚批准中国的投资项目共4752项,是澳投资国中投资项目最多的国家,总投资额超过160亿澳元,是除美国、英国以外澳大利亚的第三大投资国,占澳吸引外资总额的9.5%。
2.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能源矿产资源,但逐渐趋于多元化发展。中国对澳大利亚的投资正在逐步向多元化投资过度,并且已经初步形成以能源矿产资源和房地产为领军行业,多行业共同发展的模式。这种组合式的投资可以大大降低我国在澳投资的风险且保障投资收益。中国对澳早期投资几乎全部流向能源矿产业。虽然最近几年中国对澳该行业的投资比重有所下降,但其仍然是中国在澳最重要的投资项目。这是由中澳两国高度互补的经济所决定的。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快速工业化需要大量的能源矿产资源,而澳大利亚国内资金严重短缺,需要长期利用外国投资来带动国内经济的发展并开采其储量丰富的能矿资源[2]。因此,中国对澳投资正逐渐从“一行独大”向“百行争鸣”的多元化发展,投资主要流向采矿业、房地产业、制造业等行业,尤其是房地产业、制造业所占比重增长明显。矿产勘探开发业总体呈下降趋势,并且下降幅度较大,2010年和2011年,矿业投资额仅占当年中国对澳投资的65%。而房地产业和制造业所占份额逐渐加大,房地产业已成为我国在澳投资的第二大项目。2010年和2011年,有超过1/4的中国投资流向房地产行业。在制造业方面的投资,虽然规模仍然较小,但始终保持平稳增长趋势。2011年我国对澳制造业的投资比重几乎是2008年的10倍。除了对传统行业的投资,中澳两国在一些新兴产业也有很大的合作空间。澳大利亚在污水处理,空气净化及清洁能源开发等方面的科研能力和技术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中国节能减排的市场巨大,并且致力于推进新能源、新材料和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两国领导人也多次强调中澳在此行业合作的重要性。因此,清洁材料、能源的开发也是一个我国对澳投资的新的、潜力巨大的领域[3]。
3.中国企业在澳大利亚投资转向控股权。2008
年7月中钢集团以持股50.97%成功获得澳大利亚中西部公司(Midwest)的控股权,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收购尝试中第一宗成功的敌意收购案例。鉴于中钢集团的成功经验,中国企业在澳投资似乎受到了鼓舞,纷纷追求被投资公司的控股权。随之而来的是中国民营企业在澳最大投资项目——四川汉龙高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澳大利亚)顺利实现对澳钼矿公司的控股权;中国食品业最大海外并购——光明食品顺利拿下澳一家食品企业的控股权;中国最大黄金生产商之一——山东黄金集团获澳大利亚政府批准,收购澳矿业公司Focus51%的控股权等等。据有关数据显示,2008年2月至7月,澳大利亚政府接受的八项中国投资项目中有五项是瞄准持大股的。而在此前的两年里,这一比例只有大约1/6[4]。由此可见,中国企业在澳投资已不仅仅只满足于持有某一固定比例股权,定期获得投资收益,而是转向控股权,尤其在澳能源矿产业的投资,以期能够改变以往资源价格接受的被动局面而在全球资源领域获得更多的话语权。面对全球资源价格的急剧上涨,为保证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中国企业的这一转变旨在寻求足够的原材料供给。
1.澳大利亚政府对中国投资心存疑虑。澳大利亚对涉及外国政府及其相关实体对澳的投资十分谨慎。澳大利亚政府规定,当投资涉及外国政府或相关实体时,澳政府会考虑该投资是否为商业性质,或投资人是否在追求与澳国家利益相悖的、更广泛的政治或战略意图。作为对澳投资主体的中国企业,常被澳政客和媒体怀疑其投资澳的动机。而且中国企业对澳能源矿产业的巨额投资也引起了澳大利亚政府和人民的恐慌。他们担心澳大利亚该行业可能会被中国买断进而威胁到澳大利亚国家安全。因此,很多中国企业在澳的投资活动遭遇瓶颈。
2.澳大利亚政府国家利益标准的模糊性。虽然澳大利亚政府明确规定了澳大利亚国家利益的几项考量,但对这些条款的解释仍然比较笼统,这无疑扩大了澳联邦政府的自由裁量权,尤其当外国投资者是国家政府及其相关实体时,审查条件更为苛刻。以新加坡证券交易所(SGX)与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ASX)合并案为例。2010年10月,ASX和SGX宣布合并提案,2011年,澳财政部长以该提案违背国家利益为由将其驳回。而根据一家权威评估机构的评估结果来看,该提案完全符合澳大利亚政府所规定的对于国家利益的考量标准,即该提案不会损害澳大利亚国家利益。由此可见,澳大利亚政府对于是否批准一项投资提案的自由裁量权很大,除了明确规定的考量标准,澳大利亚政府似乎还有很多潜在考量,让人难以捉摸,增加了包括中国投资者在内的外国投资者对澳投资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3.中国企业间沟通欠缺。中国企业在澳投资的一个普遍现象是中国企业之间沟通欠缺。通常是几家大的中国企业分别与被投资方谈判,相互之间沟通较少,结果导致国企间竞相抬价,恶性竞争,降低议价能力,增加了投资成本,同时也影响到国企的对外形象[5]。而且,如果对外投资的中国企业间缺少必要的沟通,目标暴露过早,很有可能导致投资活动的失败。2009年中铝注资力拓的失败便是一个很值得吸取教训的例子。当时的中铝与其他中国企业较少沟通,对收购力拓势在必行。195亿美金带给别人的不是实力而是压力和威胁。而且,如果中铝收购成功,就意味着力拓丧失部分资源的定价权和话语权,而这恰恰是力拓最不愿舍弃的。因此,综合几方面的原因导致了中铝注资力拓的功败垂成[6]。
4.不熟悉当地的投资环境。很多中国企业去澳大利亚投资都有一定的盲目性,包括对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法规、政策、生活、习俗等各方面的了解不够深入,难以融入当地社会;对投资的区位及行业选择不够明确和仔细;投资前未做详细的市场调查和投资可行性分析等等。例如,有些中国企业因为不理解和不适应雇员请求加薪及改善待遇的请求,而导致与工会的冲突。另外,还有可能因为对宗教习俗的不了解而导致与当地居民的冲突。有些中国企业投资澳大利亚矿山,却没有对矿山周围的交通条件做仔细的调查,结果导致挖出了矿产却运不出去的尴尬情况。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导致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最重要的是导致投资的失败。
未来我国企业在澳投资仍面临巨大的挑战,但同时我们也面临更大的机遇,我们应该规避对澳投资壁垒,提高自身投资素质,推进中国对澳投资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1.消除误会,增进互信。鉴于外国媒体和政客倾向于将我国企业抹上政治色彩,一方面,我们可以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为企业进行海外投资提供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帮助,减少外国人的误解。另一方面,中澳两国还可以通过互办文化年、增加两国留学生和劳务输出等方式来加强两国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增进对彼此的认识、了解和信任,从而消除一些误解。一些在澳投资已经成功的中国企业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如保护环境,救助当地弱势群体等。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帮助中国企业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更能树立中国企业乃至中国的良好形象。
2.调整投资策略。中国企业在澳投资过分追求控股权,已经引起了澳大利亚政府的担忧,并对此现象采取了相应措施来限制中国投资。因此,我们必须改变投资策略。目前,澳大利亚已经放宽了对小型资源类企业的收购限制,由原来的一亿澳元左右提高到了2.19亿澳元。改并购澳大利亚大企业为并购澳大利亚较小规模企业是规避投资壁垒的有效方法之一,或者采取与澳大利亚实体企业组建合资公司的模式[7]。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大中国企业获得澳大利亚政府批准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公众的敌意和社会的忧患。中国企业因为在澳大利亚过分追求大型企业的控股权错失了很多发展良机。例如,2010年,中国有色拒绝接受FIRB提出的苛刻条件,而使其对澳稀土生产商莱纳公司的收购失败。
3.对外投资应联合发展。中国企业在澳投资,不仅要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还肩负着中国最核心的国有资产运营管理和保值增值的重任,因此,投资活动应该更加谨慎,联合发展。必要时,中国企业间应该消除隔阂,共同发展。
4.增强国家实力和提高国际地位。在当今世界,单单追求经济利益的时代已经过去。从世界经济的发展情况来看,经济权利是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准,经济权利才是我们进行各项经济活动所要获得的。放眼全球经济强国,无一不是在某个方面或某些方面有着足够的发言权:澳大利亚在资源方面的定价权;OPEC在石油资源上绝对的控制权;美国等发达国家在高新技术方面的发言权等。对于现阶段的中国来讲,进行海外投资获得经济利益只是我们的途径,而中国更长远的目标是获得经济权利,包括定价权、话语权、规则的制定权等。只有拥有了这些权利,我们才能保证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充足的原材料,中国企业才能站在更高的高度,我们的国家才能真正实现从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的转变。因此,提高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既是我们获得经济权利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获得经济权利的最终目的,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所以,不断提高我国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的过程也是我们逐渐获得经济权利的过程。
[1][4][7]鲍江升.一个外国人对中国国企投资澳大利亚矿业的三点建议[J].中国经济周刊,2008,(27).
[2]高潮.澳大利亚:矿业之外投资天地宽[J].中国对外贸易,2008,(8).
[3]李璐.到澳大利亚投资去[J].进出口经理人,2011,(3).
[5]刘立丰.中国对澳投资情况、问题及措施[J].中国投资,2012,(3).
[6]陆梦雅.澳大利亚能源资源投资环境分析[J].今日财富,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