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媛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北京100091)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进入长达10年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这10年中,党经历了3次严重的“左”倾错误,使中国革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在此期间,由于党执行了“左”倾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路线,丢失了重要的同盟者,致使党在白区的工作陷入困境。白区是反革命力量最强大的地方,党在白区的工作基础和组织基础都非常薄弱。因此,当形势和条件还不利于党同反革命决定斗争胜负的时候,党在白区的中心任务就是保存实力,最大范围地争取群众,开展群众工作。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针对党在白区开展群众工作的情况,刘少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群众路线思想,为党在这一时期广泛争取群众,推动革命顺利进行提供了理论指导。
1935年华北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妄图变中国为自己的殖民地。面对民族危亡的情形,不愿做汉奸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都开始或已经同情、赞助和参加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斗争。对此,党的主要任务就是团结各阶级、阶层、派别的一切抗日力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展神圣的民族革命战争。这时,如果不能彻底肃清实际工作中的错误倾向,而把同盟者拒之门外,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与敌人盲目地进行斗争,就会阻碍党和革命的前进步伐。
由于党在白区的工作基础和组织基础都很薄弱,刘少奇提出通过争取群众,积蓄群众力量,为以后的斗争做准备。1936年4月,刘少奇在《关于白区职工运动的提纲》中提到:“目前在中心城市和产业中心的工作任务,还是争取群众,争取工人阶级的大多数,积蓄工人阶级的雄厚力量,以准备将来决定胜负的斗争。”[1]因此,为了加强党在群众中的雄厚力量,必须彻底肃清群众工作中的错误倾向,反对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纠正尾巴主义,把广大群众团结在党的领导下。要想彻底肃清群众工作中的错误倾向,必须建立正确的党群关系。
党是群众的先锋队,是群众的领袖。1937年5月,刘少奇在《关于白区的党和群众工作》中指出:“要使群众认定我们党作为他们的领袖,并自愿跟着我们去革命,就需要我们经过一个长期艰苦和正确地争取群众的工作过程。我们不是在组织上直接要求群众服从党的指挥和接受党的命令,而是要使群众自愿地接受党的政治主张。”[2]如果党能够做到尊重群众、说服群众,忠实地为群众的利益而斗争,甚至牺牲自己,并且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证明党所提出的主张是正确的,是有益于群众的,那么群众就会信任党,就会心甘情愿地跟着党去革命。相反,不尊重群众,强迫和命令群众,会大大妨碍争取和团结广大群众在党的周围。当群众拒绝党的正确意见的时候,党不能悲观失望,应该向群众进行耐心地说服解释工作,启发群众的觉悟,使群众逐渐接受党的政治主张。在同愿意和我们合作的同盟者进行合作时,党要作出必要的让步,争取他们持续同我们合作。如果党没有处理好与同盟者的关系,则会使某些群众和同情者对党产生质疑,从而失去群众的支持。
争取广大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还要懂得保护和爱惜群众。冒险主义者不管在什么条件下,不管群众的力量是否能够与敌人抗衡,只要是纪念节这一天,都要在街头公开发表宣言、发传单、组织罢工、示威游行等。在革命形势恶劣的情况下,盲目地与敌人进行斗争,会使党遭受严重的损失,让群众受到伤害。领导群众斗争,不能不顾一切地去拼命,而应在保护和爱惜群众的基础上,开展发动群众的斗争。1936年4月10日,刘少奇在《肃清关门主义与冒险主义》一文中指出:“要根据斗争过程中各种条件变化,把群众的斗争逐渐提高到更高的阶段,或者适可而止地暂时结束战斗,以准备下一次更高阶段和更大范围的斗争。”[3]当群众提出的斗争纲领和党的斗争纲领不完全一样时,党不应简单批判群众斗争不彻底,因为这会将群众拒之门外,而应该积极地参加与支援他们,帮助他们实现目的或减少损失。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广大工农群众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再加上长期受到敌人的压迫,群众的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普遍很低。要想提高群众的觉悟,党必须抓住一切机会,对群众开展宣传教育,领导群众斗争,为革命斗争胜利奠定基础。九·一八事变后,刘少奇提出:“我们要在一切工人中努力宣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号召全国各党各派联合一致抗日救国,组织全国一致的抗日反卖国贼的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要在各城市中设法联合一切工人的团体与各厂工人,建立工人的抗日救国会,尽可能派工人到军队中去服务,去宣传抗日,反对内战。”[4]在党的组织巩固以后,刘少奇大力支持培训与训练工人干部和领袖,动员群众参加一般公开的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如分派一些积极分子去农村参加游击队和义勇军,动员工人群众到红军中参加抗日反卖国贼的战争,发动工人群众利用自己的亲戚朋友关系向国民党的军队进行抗日宣传活动。此外,刘少奇还十分重视提高群众的政治觉悟。1937年2月27日,他在给中共中央负责人张闻天的信中提到:“要加紧对工人的政治教育,提高工人的革命纪律。”[5]群众的思想觉悟提高了,才能更有动力地参加革命斗争。
为了更好地组织群众斗争,刘少奇非常懂得利用一切机会,争取为群众实现某些具体要求。为了争取群众斗争的胜利,刘少奇认为不应拒绝国民党的“调解”与“仲裁”。1936年4月,刘少奇在《关于白区职工运动的提纲》中指出:“在某种情形下,我们应该利用国民党的‘调解’与‘仲裁’,去取得工人某些具体要求的实现,使我们能公开指导群众斗争。”[6]“我们要利用一切方法、一切公开的可能来广泛地联系与组织工人群众”[7]。刘少奇反对国民党政府提出的压迫和束缚工人阶级的条文,要求立刻实现对改善工人群众现状有好处的条文。他提倡利用国民党政府颁布的工厂法和工会法中能够有利于改善工人阶级现状的条文组织工人群众的斗争,领导工人群众要求实现那些条文上所规定的利益,推动工人运动顺利进行。此外,刘少奇充分利用国民党在群众中进行的其他许多运动如卫生运动、文化娱乐运动、植树运动等,通过这些运动提出群众的要求,开展群众工作。在有国民党黄色工会的工厂和企业中,刘少奇提倡,“我们同志和革命的工人都应加入黄色工会,并参加黄色工会中的各种工作和活动,利用黄色工会来组织工人群众和斗争。在没有黄色工会组织的工厂和企业中,我们应该利用各种公开的与灰色的形式,来公开地广泛地组织工人群众。如同乡会,互助会,劝诫烟酒会以及其他旧式的新式的团体”[8]。
刘少奇强调,通过教育工人群众用新的态度来对待新的劳动,从而提高工人群众的劳动热情,促进工人群众的觉醒。1934年3月20日,刘少奇在《用新的态度对待新的劳动》中指出:“在国有企业中,必须与破坏劳动纪律、违犯厂规、偷窃公共财物、浪费材料及怠工偷懒的现象进行坚持的不调和的斗争。打击最坏的分子,奖励模范的好的工人。”[9]通过对广大的群众进行教育,使工人群众了解“民众的公共的工厂与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了解工人阶级全体的长远的最大的利益在哪里,了解共产主义的真实的意义在哪里”[10]。只有顺利地组织和提高工人群众的劳动热情,才能保证为人民自己的革命战争而努力工作。
口号在群众的一切斗争中发挥的作用极大,反映了群众的要求和需要。正确的口号能够振奋群众的精神,推动群众为实现自己的需求去斗争。不同革命时期,群众的利益诉求和斗争方式不同,口号的内容也要随之改变。1928年10月5日,刘少奇在《论口号的转变》中强调:“要根据群众斗争的形势变化来改变,如果没有及时改变,群众就没有一致的目标,斗争就不能继续前进。”[11]党在规定口号之前,应该很谨慎地调查研究各阶层群众的状况,切实到群众中去了解他们的要求和需要以及当时的斗争任务。仅仅凭借脑子里的想象制定我们认为“合适”的实际上不能真正代表群众要求甚至与群众要求相悖的口号,就会在党领导群众的斗争中无法发挥作用。
口号内容要根据各地的情况来制定,忽视了各地的情况,好的口号也会成为空谈。1936年7月15日,刘少奇在《肃清空谈的领导作风》中指出:“实际工作总是根据每个地方的特殊情形来决定。忽视与离开各地情况,一切好的决议都要变成空谈。”[12]比如,把游行学生的口号用在农民身上,就是典型的空谈。当农民群众还没有意识到民族危机,依然在计较自己日常的经济斗争时,如果我们忽视这个特殊情况,到农村去号召农民起来举行反日游行和组织救国会,那就成了空谈。农民群众最注重的是日常的经济要求。对此,我们应该领导农民的经济斗争,同时向他们解释目前的民族危机,引导农民走上民族斗争。经济斗争与民族斗争并不矛盾。对于资本家,刘少奇提出要采取不故意加紧反对资本家的方式,不提出打倒资本家的口号,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罢工、怠工及冲突。但当资本家顽固地拒绝工人要求的时候,必须用罢工才能实现工人要求的时候,工人就绝不应该避免采取罢工等手段[13]。刘少奇还认为,无产阶级不能停止阶级斗争,但是在阶级斗争中不要损害小资产阶级的利益。由于满足了工人的利益而损害了小资产阶级一部分利益的时候,党就该在另一方面特别注意增进小资产阶级的利益。这样,党就同时获得了工人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支持。此外,反映小部分群众的要求的口号不能代表绝大多数群众的情绪,党应采取真实的材料,深入广大群众充分了解情况,从而制定符合绝大多数群众要求的口号。
在明确了解广大工农群众的生活与心理后,党首先要知晓群众普遍的和特殊的痛苦所在,并将群众的痛苦和要求变成简明的口号,经常向群众进行宣传动员,使群众逐渐在这些口号下团结起来。刘少奇强调:“我们要找机会来发动群众争斗,来实现这些口号之某一部分或全部。我们要积极搜求工厂和乡村中发生的临时问题,如打人骂人,延长工时,勒索逼债等,拿来讨论分析,制定简明口号,在群众中宣传。”[14]党要时刻关注群众最气愤、利害关系最大最普遍的问题。当出现使群众最气愤、利害关系最大最普遍问题的时候,党要正确地运用和转变口号,领导群众斗争并使其发展下去。在群众斗争中,还应抓住机会提高群众的阶级意识,让群众了解并认同党提出的政治经济口号是为了实现自己的需求而制定的,从而把广大群众争取到党所提出的政治经济口号下。工农群众是中国革命的主体,当工农群众生活极度困难时,就不能充分激发他们为民族生存而斗争的热情。只有减轻他们的压迫,改善他们的生活,才能使他们有足够的动力投身革命斗争。所以,党提出的口号必须满足工农群众的需求。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刘少奇在白区的群众路线思想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满足群众的利益而奋斗的精神,为党在当时广泛争取群众,保存与巩固党的组织和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刘少奇在白区的群众路线思想中可以看出,党只有把人民群众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去看待,帮助群众解决困难,才能获得群众的信任、拥护与支持。
[1][2][3][4][6][7][8][9][10][11][12][13][14]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4,59,26,39,35,37,37,22,22,10,41,53,12.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二部.刘少奇自述[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