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燕华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 101149)
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这种“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在深刻分析了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以及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退化的严峻形势所提出的,是党的一个新的执政理念,标志着党的执政理念更科学,执政能力增强。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承载着一代代中国人“新中国”、“可爱中国”、“和谐中国”、“富强民主文明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承载着“国土资源管理灵活有效,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有序”的国土资源人的梦想。
国土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空间载体和构成要素,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领域。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形态。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其特定的物质基础。从国土资源开发利用角度看,每一次社会文明的进程都伴随着特定的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的进步。生态文明时期,必然呼唤以新能源、新材料为主的资源类型,为社会生存发展提供最清洁、无污染、无环境损害的物质基础。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包容、统一的共生关系,因此,包括土地、矿产、水体、海洋在内的国土资源和国土空间成为生态环境循环、更新、持续发展的空间载体。生物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构成了生态系统。土地、矿产等国土资源不仅是农业生产、工业进步、城市发展的基础资源,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空间,它们本身就是这个大的生态系统的重要构成要素。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国土资源工作任重道远,必须继续深化改革,转变方式,坚持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并重、资源开发和生态建设并举。
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实现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状态。国土资源工作是以国土资源为对象,以促进资源开发合理有序、资源利用集约高效、资源环境和谐共生为目标,承担着保护资源环境、保障发展的双重任务。要用生态文明的理念统筹国土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工作,促进形成节约集约利用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实现资源环境开发利用强度与速度和资源环境更新周期、整治恢复周期相一致,确保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
2.1.1 资源承载空间狭窄
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稀缺是我国的现实国情,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必将面临着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耕地保护难度增大的问题。目前,全国每年建设用地需求在1000万亩以上,用地缺口大,个别耕地后备资源匮乏,省份占补平衡难度大。根据土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我国耕地面积为18.26亿亩,紧逼18亿亩耕地红线。
矿产资源方面,在对45种主要矿产可采储量保证程度的调查发现:中国未来将有25种矿产出现不同程度的短缺,其中11种为国民经济支柱性矿产。过去15年间,中国矿产资源消费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石油、铁矿石、精炼铝、精炼铜、钾盐的对外依存度都超过了50%。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快速推进,矿产资源的刚性需求与供给刚性制约矛盾将愈益严峻,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将进一步加大,到2020年中国将面临矿产资源的紧缺。
2.1.2 环境承载能力下降
当人类社会的活动不超过环境所能承受的规模、强度和速度时,环境具有强大的自我协调、转化更新的自净能力。一旦超出环境承载能力,环境的自净功能将无法发挥,必然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2011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659.2亿吨,超出了水体排污功能。全国地表水水质轻度污染,湖泊水富营养化问题突出。在对全国200个城市开展的地下水水质监测显示,水质呈较差、极差的占所有监测点的55%。另外地下水超采严重,形成多个地下水区域性降落漏斗。
2011年全国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2217.9万吨,氮氧化物(NOx)排放量2404.3万吨,烟(粉)尘排放量1278.8万吨。节能减排工作的持续推进,降低了一些废气的排放量,但废气排放仍然高于环境承受力,大气污染形势严峻。近期全国大部分地区雾霾天气增多、空气质量不达标就是佐证。
目前,中国每年生活垃圾产生量超过3.6亿吨,其中城市生活垃圾1.5亿至1.6亿吨。2011年全国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32.3亿吨,倾倒丢弃量433万吨。全国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3431.2万吨,倾倒丢弃量0.01万吨。环境无法容纳如此多的固体废物,很多城市正面临着被垃圾废物包围的窘境。
2.1.3 地质灾害频发,风险加大
我国特殊的地质条件、极端天气影响以及人口众多聚集、工程施工、人为扰动增多,使我国成为地质灾害最频繁的国家之一。在中国31个省 (区、市)均分布有不同程度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灾害。地质灾害风险较大的山地丘陵区占国土面积的65%,居住着全国56%的人口。长期受到泥石流灾害困扰的有1583个县(市),受威胁人口约7400万人。2010年调查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184408个,其中特大型隐患点1424个,大型隐患点7502个。2010年共发生地质灾害30670处,造成伤亡3445人,直接经济损失63.85亿元。
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指导思想和美好愿景。这是国土资源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机遇,它使得国土资源工作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坚强的领导。全社会各行各业中掀起实践生态文明建设的浪潮,民众生态意识增强,共同参与热情高涨,使推进国土资源生态文明建设有了良好的环境和群众基础。分析国土资源工作的具体情况,可谓节约有潜力、开源有空间、改革有动力。首先,新农村建设增强农村土地盘活节约潜力;城市土地二次开发增强节地提效潜力;提高矿产资源采选综合回收率、尾矿利用率;增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潜力。其次,部分低丘缓坡、荒滩荒山荒沟有待开发成为建设用地或者生态用地,补充土地资源供给。最后,国土资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持续推进,为解决资源环境问题、促进国土资源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动力。
国土资源工作应该自觉地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统一认识,转变方式,以保障发展、保护资源、生态建设作为国土资源工作的最终目标。要加强顶层设计,做好工作布局,国土资源工作的各个环节都体现生态文明。强调资源的生态功能,把国土资源作为生态系统和生态空间来管理。在开发利用国土资源的同时,肩负起保护环境的重任,实现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贯穿始终的位置,让国土资源管理、开发利用更加合理有序。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资源开发强度约束的依据,是引导经济发展总量、生产力布局和人口聚集、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依据,是科学确定发展指标的关键。有必要对我国资源环境进行科学的承载力评价,按照不同的承载力等级,划定不同的梯级,不同的功能区,为建立国土规划体系提供依据,成为国土空间开发的基础。要以地理地质条件为本底,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地区功能优势为参考,做好国土规划。以此为抓手,对国土空间组织、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国土综合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统筹安排和综合部署。
要用严格的保护制度促进国土空间开发的优化。完善和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节约用地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开发补偿制度,严格资源保护利用责任追究制度,全面加强国土空间开发的管制。要统筹陆海发展,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优化海洋资源开发布局。有序开发海底矿产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国土资源是发展之本,节约集约是可持续发展之基。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历史阶段,资源需求刚性上升与资源供给刚性制约的矛盾更加突出,节约集约成为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唯一途径。而且,目前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只有35%,比发达国家低20个百分点,节约集约还有很大潜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抓住节约集约这一根本。一是要落实节约战略。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和有关政策规定,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面积要降低30%,矿产资源总回收率要提高3-5个百分点。要实现这些任务,就要加强管理,调整结构,提高节约集约技术。发挥好战略规划、经济政策的管控和引导作用,实施好资源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等措施。二是要深化改革。深化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深化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资源出让收益全民共享机制等。要进一步创新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模式。三是要加强完善宏观调控。市场配置资源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经之路,但资源环境安全关乎国土安全、国家发展,不能完全依靠市场,必须加强完善宏观调控,才能减少浪费、促进节约,形成合理有序开发利用的格局。因此,综合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以合理需求、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控为重点,综合运用技术、经济、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实现国土资源供需的动态平衡。实现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相协调是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保障。
千百年来人类以自我为中心不断向地球索取资源,尤其是我国近30多年来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给我们的国土环境留下了斑斑伤痕,历史欠账太多。如今,我们要转变思维,要以生态环境为中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必须对国土环境进行修复,弥补欠账。要实施重大生态恢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重点是要开展国土综合整治,大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系统开展耕地保护、土地整治、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湿地和海岸带保护,加快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生态修复本身可以减小地质灾害风险,有利于发现地质灾害隐患。要以实施重大生态恢复工程为契机,注重发现地质灾害隐患,对于大型或者特大型地质灾害隐患,要及时转移群众,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灾害治理能力。另外要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机制、多元投资机制、监管机制和群众参与机制,强化地质灾害预警和应急机制,建设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国土资源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以完善的法律法规为保障,良好的制度机制为保证,合理的政策为推手。在现有基础上,需要建立健全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建立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国土资源管理制度机制,调整、出台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政策。要把生态理念注入到土地管理法和矿产资源法修改中,尽快制定“自然资源保护法”和“自然资源节约利用法”。完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实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矿山保护修复奖励制度,把土地利用、地质灾害防治、国土综合整治纳入绩效考核。以法律法规为抓手,多举措推动国土资源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1]徐绍史.创新国土资源管理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J].求是,2012(19):23-25.
[2]董祚继.保障科学发展 共建美丽中国[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2-11-23(07).
[3]中共国土资源部党组.中共国土资源部党组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通知[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2-11-24(02).
[4]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辅导[J].北京支部生活,2012(11):57-62.
[5]黄晓芳.改革是解决资源问题的必然选择[N].经济日报,2012-10-24(06).
[6]吴淼.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水利建设[N].人民长江报,2012-11-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