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亢 升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新时期印度对非洲外交及对中国的影响研究”(10CGJ011),华南理工大学中央高校基金资助项目“新世纪印度对非洲的公共外交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研究”(x2sx2117900)阶段性成果。
印度和中国一样,既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正在崛起中的现代国家;既是一个追求经济快速发展、政治更加民主、社会愈加文明的大国,又是一个追求实现“软实力”强国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尤其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印两国持续的综合国力上升和在世界舞台上日趋活跃,“中国道路”和“印度道路”吸引着人们从诸多方面比较和评价这两国。聚焦于新闻出版业,印度已是发展中国家中新闻出版业成功发展的榜样或典范。加之,随着以数字化、网络化和互动性为代表的新媒体对包括中国、美国在内世界大部分国家新闻出版业构成挑战之际,印度却“风景独好”,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当代新闻出版业的成功之道。因此,管窥印度新闻出版业发展策略,借鉴其经验,对我国成功实现新闻出版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迈进新闻出版业强国乃至文化强国之列具有深义。
独立之前的印度出版业十分落后,为数不多的出版社基本由英资控制。独立后,印度政府大力支持新闻出版业国有化运动和发展本国新闻出版业,印度已成当今世界出版大国之一,出版物品种和数量均居世界前列,尤其是英文图书出版仅次于美国和英国。那么,印度在新闻出版业方面的生存策略到底是什么呢?
在新闻出版业领域,印度政府部门是一个重要的市场参与者和相对合格的管理者,大约有上千家政府机构与图书出版相关。从独立之初的教科书出版保护、向出版企业提供补贴、为那些无法在私营企业中找到出版方的研究论著和学术作品提供出版基金,等等,印度政府都作出了贡献。最大的贡献就是为图书出版建规立制,形成“刚柔并济”的管理模式。一方面,印度独立伊始就有了《版权法》,很快成立了版权局,之后又数次修改《版权法》以适应变化,并于2000年正式实施与WTO相关要求完全国际接轨的新《版权法》及相关法律。尽管印度政府对新闻出版业人力资源选拔和外资进入有严格限制,但法律明文规定印度中央政府或邦政府不出版任何属于政府的日报。另一方面,有责任明确的政府服务机构,如国家教育研究培训委员会(NCERT)为出版商提供出版“范本”;国家图书推广委员会(NBPC)专门负责图书国内外发行;印度报刊登记处(RNI)负责报刊出版业各环节的专门管理。可以说,一向被认为低效、软弱的印度各级政府,在推动新闻出版业发展方面还是可圈可点的。
印度的新闻报纸出版可追溯到1780年在加尔各答市开始出版的《孟加拉报》。目前,印度有34种报刊连续出版达百年以上,时间最长的是1922年诞生的《孟买新闻》日报,有名气的大报还有《印度快报》《印度时报》《印度教徒报》等。印度90%的报刊是独立后创办的,现几乎扩展到各邦和中央直辖区。印度全国报纸的数量现在已达创纪录的6万多种,且新报纸不断涌现。
在国际报业市场生存之争“白炽化”之际,印度在深入分析国情与市场行情的基础上,寻找出印度报刊业生存之道。一是考虑到印度网络不发达、民众普遍贫困的情况,走薄利多销的路线。如《印度斯坦时报》《印度时报》《印度快报》等英文大报一般都有20多个版面,且因使用进口新闻纸而使印刷成本很高,但报纸价格却十分便宜,仅2~3卢比(合人民币0.24~0.36元),远远不抵成本。报社主要通过发行量大吸引广告商弥补印刷成本的亏空,而且大报的收益是印度电视和网络广告业目前所无法企及的。刊登广告也坚持走廉价路线,如在有线电视台上播放十秒钟广告所需的费用可以在首都发行量第一的《印度斯坦时报》显著位置连登半个月的半版广告。二是发挥新闻出版业的强项。网络时代的负面影响表现为眼球效应、快餐文化,一件事情可能一夜之间传遍全球,也可能一夜之间被人遗忘。人们可能过足了眼瘾、耳瘾,但却缺少理性思考和深入分析,之于电视、网络媒体,读者仍对报刊的事件细节描述和深度分析感兴趣。三是发行特色出版物,如创办物美价廉小报等。
由于定位正确,印度成为全球报刊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世界多国报刊发行量处于不稳定或下滑状态之时,印度报纸发行量仍保持上升势头。世界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早在2004年印度报纸总发行量已超过日本,仅次于中国跃居世界第二位。2012年年初数据显示,印度报纸发行量增幅达8.2%,读者人数超过2亿。且报业平均投资回报率超过25%,一些大报几乎能保持40%的年增长率。[1]尼尔森公司的调查显示,印度的报业广告额增速也是亚太地区最快的,且大部分印度报纸是盈利的。期刊估计目前约有5万种,不包括3000多种不能被严格界定的期刊,包括市场报告和小册子、宣传刊物、中小学和大学学报。从2012年的形势看,刊物增加潜力和盈利概率不大。但就整个报刊业来说,业内人士估计,随着印度国民识字率的提高,预计印度报刊业未来仍有10~15年的发展机遇期。
去过印度的人普遍感觉,在印度买书是很方便的。印度图书出版业历史悠久,种类齐全。据印度出版商协会估计,印度目前约有2万个图书出版商,其中包括著名跨国出版公司,每年用24种语言出版8万多种图书。和所有国家一样,印度图书出版业市场也是由读者的阅读和购买意向决定的,虽小说类图书购买量居多但各类型图书都有市场,整体相对稳定。
印度把图书销售市场“蛋糕”做大的主要途径就是扩大图书出版业国际市场份额。借助其“语言博物馆”优势,以多种语言图书扩大出口销售量和销售额。如印度最大的国家图书托拉斯(NBT)使用30种语言出书,出口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长青书局出版的教育书籍出口至海湾地区的120所中小学;大量印地语儿童读物远销至荷兰。《印度印刷商与出版商》杂志公布的数据显示,印度1.6万家图书出版企业的年营业总额约69亿美元,其营业额的10%来自国外。儿童类图书出版增速最快,已占印度图书国内出版市场的近30%,成为印度最有利可图的行业之一。[2]特别是借助英语语言优势,印度逐渐成为世界主要的英文书籍出版国之一。英语图书出口至英、美、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和东南亚、非洲、中东等地区。据NBT统计,在2006年,印度已成为仅次于美国、英国的世界第三大英语图书出版国。另外,有关佛教、瑜伽、泰戈尔、奈保尔等方面的图书,也为印度争得不少国际市场份额。
印度在出版、传播及其衍生品领域技术更新的做法有三点。一是通过更新印刷设备和提高印刷出版技术,使印度成为世界上印刷业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目前其印刷业的年增长率为12%,总产值超过120亿美元。包装工业目前市值超过140亿美元,年增长率为14%~15%。二是创设传播途径。随着网络管理技术的完善,以往遭质疑和诟病的网络资料的可信度和权威性问题逐渐得到解决,“网络媒介的可信度正在超过他们的印刷版本”。[3]印度新闻出版业整合市场体系,及时向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发展,为过渡到网络时代做好准备,并延伸产业链,将传统出版物网络化,以实现优势互补。三是利用印度人力成本低,投资政策有利等吸引国外出版商的各种离岸外包业务,仅出版业务流程外包年均增幅为30%,平均利润率达35%。2012年,印度的外包出版服务总值已超过12亿美元。目前在印度开展离岸图书生产的有麦克米伦出版公司、牛津大学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爱思唯尔公司等顶尖国际出版社。印度承包的业务包括排版、数据转换等低端业务,设计、研发等高端业务。
特别是随着数字化出版及版权产业成为朝阳产业,印度及时跟进。印度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团董事长莱恩·默里提醒道:“年青一代以不同方式获取信息,他们可能没有必要进入书店,可在谷歌、雅虎等网站上度过美好光阴。这表明图书出版的数字化时代正在加速来临。”随着印度信息业基础设施的完善,数字出版的盛行和电子书市场的扩大,印度出版商协会出版的《印度六十年图书出版》一书称,越来越多的印度人特别是年轻人开始钟情于用手机和电子阅读器阅读。据预测,印度电子书市场的规模将在2013年达到39亿美元,并占到整个图书市场的5%左右。[4]印度已经成为数字化外包的最大受益者之一。虽然受数字技术、不同平台接入以及信息处理能力等因素制约,但印度出版商仍信心十足,做好了在数字出版领域挖掘新机会的准备。
动漫、游戏、新闻出版物流等是新闻出版业的后起之秀,已成为各国大力投入和抢占市场的新领域,印度也不甘落后。在动漫领域,印度利用其软件业优势,有能力制作和发布包括2D和3D动画设计、视觉效果设计、图画设计、编程和网页设计等优秀动漫作品。根据普华永道审计机构报告显示,2006年印度动漫产值达110亿卢比,预计到2014年年底将达到540亿卢比,发展空间巨大。印度目前动漫产业拥有1.2万名动画设计者,而动漫产业设计人才的需求超过4万名,人才市场缺口大并未影响印度开始大量承揽动漫生产外包任务。[5]在游戏出版产业方面,印度多家知名游戏公司联合宣布成立印度第一家游戏行业协会——印度游戏产业贸易协会(IGITA)以促进游戏产业快速发展。另外,印度在医药业、汽车业、零售业等领域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物流业产值已占印度GDP比重8%强。同时,印度政府出台了大规模基建计划,以助推印度物流业发展。以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为主要特征的出版物流通网络逐渐形成。
印度对印刷媒体管理相对较松,但是,印度新闻出版业非常重视职业操守和道德,很少以八卦低俗新闻赢得读者,这是印度新闻出版从业者常引以为豪的地方。报纸为维护新闻的庄重和媒体的品位限制刊登“黄色”内容,报道主要以高雅文化为主。带有西方颓废色彩的外国报纸等亦坚决禁止准入。刊物、书籍更是以探讨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重大问题为荣。舆论认为,“印度政府赋予报纸的相对独立的言论环境,使大多数出生于都市中产阶级的报刊记者们深切地感到自身对国家建设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调动着他们的工作热情。事实证明,在印度的社会经济建设中他们确实是起到了‘预警’作用。”[6]另外,无论是官方或私人办的出版社,对图书的排、印、装质量都比较重视而且特别重视编辑人员的素质。印度报刊能吸引住读者,这些因素的作用不可低估。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关于新闻出版业承诺的兑现,请进来、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国外同行成熟的经营模式和管理经验已为我国的新闻出版业发展注入了发展的新鲜血液。2012年我国新闻出版业收入达1.65万亿元,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局面,但在新时期亦面临诸多挑战。尽管印度之于发达的美、日等国在新闻出版业方面还有差距,但在发展中国家却是新闻出版业领域的新星和明星。管窥印度文化强国追求下新闻出版业的成长之径、经验与教训,当然能给中国诸多启示。
印度新闻出版业的良性发展政府功不可没。我国同样大力支持新闻出版业的良性发展,并出台了诸多法律法规,除了《著作权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律依据外,还有《出版管理条例》《印刷业管理条例》《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等法规,有《图书出版管理规定》《图书质量管理规定》《期刊出版管理规定》《音像制品出版管理规定》等重要规章,有《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重大选题备案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但是柔性的、引导性的管理规定和措施的缺乏影响了我国新闻出版业的创新精神和市场竞争力,这方面印度经验值得参考。
在互联网特别是微博等新传播技术的影响下,由于管理体制、市场特点与盈利模式变化,报刊业日益显现出缺乏竞争力的弱点,甚至整个纸介质媒体总体呈现出日趋边缘化趋势,很少能逆势上扬。即使有一些基础好、实力雄厚的报纸能够盈利,利润的每况愈下对报业来说也有些火烧眉毛。[7]就图书而言,尽管出版的数量已经有了新的飞跃,合计品种数近140万种,但结构仍不平衡,教材教辅书籍出版较多,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图书所占比例不大,重城市读物、轻农民读物现象明显。[8]印度和其他国家一样,新闻出版业亦受到电视、网络等新媒体的很大冲击,却能在不利环境下逆势上扬,是走质优价廉和以内容取胜经营策略的结果,值得我们借鉴。
印度图书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的成功,直接成就今天的销售业绩。对中国来说,由于语言翻译、文化影响力、国际营销手段、出版社改制后职能界定以及资本投资限制等问题,走出去动力仍然不足。因此,中国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大新闻出版专业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能推介出针对不同文化背景、语言、表达习惯的原创品牌产品,实现“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目标,完善我国新闻出版业对外版权贸易人才市场;积极运用互联网及各种移动阅读终端构建传播新平台,拓展国际主流营销渠道与合作网络;简化出口手续,加大对出口出版物的财政金融扶持力度;加强向走出去出版单位提供投资目的地国投资环境、法律法规、制度与政策的信息,扶持一批外向型骨干企业到境外创办出版机构,[9]使新闻出版企业能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
“十二五”以来,我国新闻出版业凭借创新技术支撑,加快推进了出版业与科技的融合。同时,随着2012年新闻出版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的实施,网络互联互通、资源整合共享、业务有效协同、标准体系完备的信息化新格局的形成,在中国宏观政策支持和企业微观环境改善的背景下,再辅以国际经验学习与借鉴、整合与创新,中国新闻出版业会迎来新的发展生机,为中国文化强国方略的实现尽到应有责任。
注释:
[1][3]崔箴斌.印度出版业带来的精彩和启发[J].出版参考, 2010, (9上旬刊):42
[2]张志强.全球化与中国新闻出版业的发展[J].河北大学学报, 2002(1):60-61
[4]尹琨.印度动漫:外包下的崛起“神话” [EB/OL], http://www.cqvip.com/QK/87226A/200602/21064576.html.
[5]明安香.全球传播格局[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488
[6]曹鹏.2011, 中国新闻出版业调整变化频繁激烈[J].新闻记者, 2012,(02)
[7]李超.我国图书出版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交际, 2012, (2)
[8]乔丽.发展中国新闻出版业国际文化贸易的思考[J].出版广角, 2011, (8): 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