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译萱
中国传媒大学学生创作的3D 动画短片《抢狮头》于2013 年3 月23 日在东京国际动画节上获得“东京动画节大奖特别奖”。[1]这体现出国际动画界对我国动画创造的高度认可。
动画短片《抢狮头》讲述了一对表演中国传统舞狮杂技的兄妹,在表演时为争夺狮头的执掌权用尽浑身解数,而在危险时刻彼此舍命相救的感人故事。短片将民俗文化搬上荧幕,不仅吸收了中国民间艺术的造型特点,还赋予每个角色以鲜明的民俗个性特征,使之具有较为浓郁的民族特色,将中国元素很好地融入短片的主题与视听表达之中。它的获奖,再次表明我国传统民俗文化在现代动画创造中无可替代的艺术魅力,动画创作的中国元素是中国动画寻求新突破和实现国际化不可或缺的因素。
民族的就是大众的。这句关于艺术风格的经典归纳,完全适用于动画创造。动画创作中运用的诸多中国元素,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精华,也是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要素,是动画创造中最有活力、最生动的艺术要素。
动画的中国元素是指动画创作中的中国式题材、中国式美术(包括人物造型、美术设计等)和中国式音乐的结合。[2]实质上,这些中国元素的追求构成了中华文化或曰民族风格在动画中的美学追求。
这种美学追求是我国动画创作对民族传统和民族文化的追求、传承和创新,堪称中国动画的生命线。
1955 年,国产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在威尼斯动画电影节上获奖,却被评委误以为是苏联作品,此事让新中国第一代动画创作者对民族风格问题有了切身体会,之后便开启了中国元素动画的创新之路。[3]1956 年,著名动画导演特伟提出“探索民族风格之路”口号,并开创性将这个主张贯彻到其执导的《骄傲的将军》中,力求民族化的动画创作实践从此发轫。1964 年,我国拍摄集这一时期民族动画风格探索之集大成的长片《大闹天宫》,在国际上反响很好。中国动画的民族化一开始,就展现出可喜的艺术光芒,为我国动画创造展现了崭新的前景。但是,在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动画创作一度在对外开放中出现盲目追求西方风格的潮流。我国动画创造多以日本、欧美的动画为范本,脱离本土文化,放弃自己的民族性,使动画创作少有成功之作。中国风格的作品日渐衰落,最终造成我国动画创作的低迷。而相邻的日本动画创作,由于较好地贯彻了其民族性元素,涌现出大批优秀作品,在国际上获得较高地位。这种差别的事实证明,中国动画创作离不开中国元素,放弃自己的民族性,很难有精品问世。
近年来,中国元素在我国动画创作者中逐渐获得重视。这主要源于中国经济实力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在国际市场上,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中国元素被人利用并加工成作品,而大受业界和普通观众的欢迎,形成“中国风”。这充分展现和证明中国元素的巨大魅力,也刺激和催生了我国动画创作对于中国元素的重视和运用,如《卖猪》《淮南子传奇》《抢狮头》和三维动画短片《醉花缘》等,都是这类代表性佳作。
在国产动画创作开始繁荣、作品数量越来越多的今天,在提高动画艺术质量的同时亟须精品化、民族化、规模化的动画片充实国产市场。在讲求精品化的同时,如何承继我国动画创作对中国元素和民族性传统,突出中国元素的综合运用,是众多动画片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应有之义。中国元素在动画创作中的艺术魅力呈现多元格局,中国动画乃至动漫艺术创作将获得新的突破。
现代传媒理论认为,形式是承载了内容的形式,内容是积淀了形式的内容,不存在无内容的形式,也不存在无形式的内容。[4]在动画创作过程中,中国元素的运用应该是内容与形式的结合而去力求完美、精妙。如果中国化的动画脱离了相应的内容,那就必将成为意义缺席的空形式;同样,高超的形式而没有中国风格的内容来支撑,也只是一副空架子,难为众人喜爱。一部优秀的动画创作必须在内容和形式、思想和艺术的结合上达到完臻。这种结合包括两点:对主题和内容的把关,即对剧本的思想、故事和风格要有准确的、科学的预判,要抓住最能体现和表达中国元素的主题进行创作、表达;对动画技术性的思考,即必须权衡主题和内容实现的表达方式,使得构成全片实现方式的中国元素构筑成合适的中国风格,这包含音乐与画面、角色与动作、场景与灯光等一系列元素的考量。这些预判和考量必须注意中国元素合理的、尽善尽美的运用,不能丢弃动画创作的优秀传统。只有这些预判、考量做得好了,才能创作出内容与形式结合较好的动画作品。
一个中国化的故事是一个中国式动画片的灵魂。对剧本构思与内容的审核,是前期创作和准备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精致的画面效果与纯熟的技巧只是一个好动画的基础,必须以故事和内容为载体,后者是前者一切运用的前提。一部体现中国元素的优秀动画创作,首先在主题和故事即内容上必须是“中国的”。
中国风格动画的主题选择多数体现在大众的普遍审美取向和价值判断上。在选取故事的时候,创作者往往多选取民间故事、成语、寓言、童话等题材,但都遵从“文以载道”的文化传统,即它并不是一种纯粹的娱乐形式,而是通过寓教于乐的手段达到价值观的传递。这就是内容上的中国表达。《抢狮头》故事的高潮发生在两兄妹抢夺过程时突然陷入危险的段落,但最终仍然落意在两人之间互相爱护的兄妹之情上,这个故事内容完全是中国式的人情与道德表达。它通过兄妹俩争球(竞争)、出现危险时互救,甚至可以牺牲自己性命、把生的希望让给对方,传达的是中国式价值观。《淮南子传奇》《三个和尚》《醉花缘》等,都是取材于民间故事或者传说,把中国古代文化思想转化为易懂的动画形式,片中独特的思想意蕴和人文精神,都是中国道德和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
我国动画叙事一般都遵从二元对立的理论,将剧中冲突为主线,企图在冲突的情节欣赏中建立观众对善恶的价值判断。总的来说,这种主题的表达形式,也构成了动画片的中国元素内容。无论是前期的《大闹天宫》《哪吒闹海》,还是《醉花缘》《淮南子传奇》《抢狮头》,即在主题表达形式上,都继承了我国明清通俗小说以情节取胜、一波三折的故事构架特点。这种将中国元素较好地融入了中国式故事的表达,使得动画情节波澜起伏,最终达到文以载道的目的。这是中国动画表达的一个亮点,也是诸多作品之所以引人入胜的成功奥秘。
动画中的声音,可以达到烘托和丰富画面的效果,也可以发挥提炼主题和渲染气氛的作用。动画中的声音主要指三部分,即音乐、音响及对白,三者有着强烈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是动画创作中尤其值得重视的。
在动画短片《抢狮头》音响部分的拟音工作做得非常出色,并且运用了不少具有中国特色的道具,例如用鼎的撞击声进行拟音工作,产生的效果非常之好鼎——这个中国独有的器物运用到《抢狮头》中,发出嗡沉的回音,声音饱满且有强大的表现力,而且是地道的“中国声音”。贯穿在整个动画中的声音,是锣鼓打击乐,但短片中采用锣鼓对舞狮动作和情节推进进行声音的夸张模拟,极大地增强了人物动作的喜剧效果和情节的戏剧感与真实感。
《抢狮头》中,对白部分主要由一些有意义的“嗯”“啊”来完成,没有很明显意思上对白,这是一种创新,克服了中国元素在语言表达上的地域性,使得短片为更广地理范围的受众所接受。
动画片《魁拔》中拟音效果也做得很好。它模仿中国古典民宅的开门声,以及爆竹鞭炮声等,是地道的中国社会的“环境声”。在对白方面,片中出现的比如“魁拔,别管我们!”如果换做日本动漫作品的话,应该会是“请您先离开吧。”另外,片中还经常出现“热烈欢迎某某某”,这种口头语也与日本动漫中“某某的欢迎会”也是有明显区别的。
动画片的音乐创作,要求创作者除了需要作曲家那样有很好的作曲、配器、制作的技巧外,还需要有良好的戏剧感觉。当然,这些要求外国的动画创作者也不缺乏。但是,运用极富民族色彩的音乐,则是中国动画的优势。
中国音乐中,比如打斗时铿锵的民族打击乐,烟雨缥缈中的笛声,高山流水似的古琴,都是极具民族性的,是中国元素。我国民乐讲究“虚实相生”,在虚中进行实处理,在实中又以点带面地去表现。这些民族音乐的运用,除完成动画的音乐要求外,还可以烘托气氛,巧妙地推动动画剧情步步发展,使得动画片打上独特的中国风格。
“动画中的音乐还能担当定义画面节奏的重任,使画面产生像舞蹈一样的韵律感。”[5]民族特色的音乐和极富中国元素的乐器,是优秀的国产动画最喜爱运用的,它们把动画故事表现得非常完美,前后衔接天衣无缝。《抢狮头》中的锣鼓,尤其是鼓点的运用十分巧妙。“铙钹金响,锣鼓喧天,时而雄浑沉着,淳朴厚实;时而铿锵有力,石破天惊。”[6]这是中国锣鼓的特点。《抢狮头》中锣鼓的运用,本是舞狮的器乐要求,但在动画创作者手中却成为了渲染气氛和控制故事情节发展的手段。该动画在“咚咚哩咚咚咚咚”的中国传统的民间音乐推出片名,随即以鼓点开场,渐行渐远,引出两位主人公;当舞狮开始时,又是一阵激烈的铿锵锣鼓,甚至短片中还出现几位专门击鼓的大汉形象,之后随着情节的推进、随着舞狮中环生的险象迭出,鼓点时快时慢,鼓点与音乐,与故事情节结合,以打击乐为主,谋求动画与音乐的最佳效果,堪称范例。
又如,三维动画短片《醉花缘》讲述了一位老叟在《高山流水》的音乐中醉酒进入桃花仙境的奇遇。背景音乐通篇使用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不朽名作《高山流水》的浙江筝派版。创作者的初衷或许并非是以音乐为主体,但从最终效果来看,由于音乐运用得好,使得音乐与画面虚实结合,相辅相成。许多观众因观看《醉花缘》而迷上了《高山流水》这首中国民乐。
动画配乐在众多中国民乐中选择富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极易引起观众共鸣,而中国传统音乐的丰富多彩,风格繁复以及各地区的不同特点,成为动画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人物造型是动画的生命,人物造型的独特性、愉悦感体现动画的成败。动画创作者往往给自己的角色赋予区别于其他动画原型的性格和造型特点,无论是解构关系,还是吸取剧本中的有效信息,目的都是为了准确完整地从形象设计的角度去把握剧本的内容。但是,动画的中国元素的表达中,其人物造型必须是中国式的。
早期动画电影《大闹天宫》的人物造型设计是很成功的。它既不同于同时期迪斯尼的造型风格,也明显区别于日本动画的传统风格,而是以强烈的中国民族风格自成一派。主角孙悟空及玉皇大帝的造型,均取材于中国传统故事的经典造型,甚至敦煌壁画和古典戏剧造型都成了《大闹天宫》中动画人物的造型素材。同时期的《哪吒闹海》造型,也是从传统文化中获得给养的。“在中国动画片的角色造型中曾成功地运用了民间美术的视觉元素,成就了“中国动画学派”的辉煌。”[7]动画创作在角色造型即人物造型上的中国元素表达是众多优秀动画片之所以成功的秘诀。
《抢狮头》在人物造型这点上是十分成功的。在短片中,无论是主要角色(舞狮兄妹)抑或配角(如鼓手、看客),其造型一律采用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造型及发型设计,完全区别那种不分国度、民族的“大动画”。由于人物造型的成功,一则妹妹显得天真调皮,哥哥艺高胆大,紧张的看客和老道、粗壮的鼓手都让人印象深刻;二则由于其运用了独特的中国传统元素,都是唯一的,活灵活现的,有着视觉上的新鲜感、美学上的愉悦感。
这种民族化的美术设计,在动画创作中,当然绝不仅仅局限于人物造型建模,还包含画面背景设计、道具造型设计等诸多方面。《抢狮头》的画面背景设计是纯中国式的,如表演的四方茶楼、兄妹生活的居室墙壁上的中国画,如道具造型狮头、锣鼓、滚动的鼎,等等,都是中国元素的精妙运用,构筑成一个浓缩传统文化的中国世界。虽然剧中没有直接对白,传统的画面背景却传递出了人物外化的性格和角色所处的中国环境。
《三个和尚》在场景造型上也是一绝。该片的场景造型参考了不少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大全景的画面里常常出现具有水墨山水画造型意味的山、水、庙,并以写意方式勾勒出动画人物造型。这种青山、流水、庙宇的画面在看似简单的人物造型下栩栩如生,传神传意,使得观看动画的时候如同身临其境。
同样独具匠心的,还有中国动画短片《卖猪》。它选取了极具代表性的陕北原生态信天游、秦腔等中国传统民乐为背景音乐,通过画面和音乐的默契配合展现出一副陕北黄土高原的风情底色。黄土地的粗犷、本色的背景设计与人物的智慧和幽默巧妙结合在一起。这部短片的成功完全得益于它独特的画面设计风格。独具特色的画面设计和独特的背景音乐,使观众自然而然进入了一个声画结合的世界,对陕北民情、黄土地的民俗充满了新鲜感。
动画中美术造型设计,必须讲究中国元素的创作性运用,但不应是仿照,必须是中国元素完整且贴合内容的创新。这些美术形象的设计,在整个剧情中应该是一系列的。创作者不仅要以单个形象为着力点,而且要注重内容与形式上中国元素的完整性。因此,要注意整体的美术造型,还要把动画中各种角色与角色的关系设计、情节的矛盾关系、逻辑关联等都一一捋顺,才能达到艺术上的完臻和成功。
今天来探讨中国动画的中国元素表达,意义在于从中国古老的文化里找寻一种思想力量、艺术力量,以中国文化去推动国产动画创作。在创作中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与中国元素的表达结合起来,是突破目前中国动画创作困境的解药,也是推动中国动画快速进入国际顶尖市场的途径。《抢狮头》的获奖只是一个开始,国产民族动画片尽管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但它的辉煌已经不遥远。
注释:
[1]东京国际动漫展:每年3 月底在东京举办,以动画综合信息展示、商品展销以及人才挖掘为主要目的,是当今世界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动漫商品博览交易全球盛会。
[2][3]周鲒著.动画电影分析[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7
[4]郭蔓蔓,世纪工厂著.电视频道品牌包装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6
[5]张若琦.浅谈动画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保护与传承[J].现代传播, 2013, (1)
[6]郑玉著.山西锣鼓民族魂 [N].山西农民报, 2009-12-18
[7]一鸣著.中国传统动画造型与民间美术[J].现代传播, 2011 (3)
[8]朱冬勇.民族性文化元素在动画设计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 2010,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