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受众需求视角谈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策略

2013-08-15 00:49
中国传媒科技 2013年14期
关键词:语态新闻节目电视新闻

文 吴 焰

前言

电视节目要实现双重效益,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它不仅要得到受众对自己所传播的内容的认同、理解,创造出品牌和声誉,然后不断提高收视率来创造经济效益,而且还要充分考虑受众的接受心理,严格履行告知信息的义务,以此来实现社会效益。电视节目中的电视新闻的编辑也要注意对新闻信息内容的筛选,并要使新闻的表现形式能够为广大受众所接受和喜爱,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即,从受众心理上来讲,人们在寻找内容好看同时也要形式好看的节目。所以,我们很有必要从受众的视角来审视电视新闻节目编辑的创新研究。在此之前,我们先看看受众在电视新闻传播效果中的重要地位。

受众对新闻传播效果的影响

在传播学的研究历史上,受众分析研究和传播效果研究是密切相连的。早在1948年,著名的传播学家拉斯韦尔就提出了对传播学研究意义深远的5w模式,即:谁,说了什么,通过哪种渠道,对谁说的,效果如何。在这简单而又重要的五要素中,受众将是信息的最终归宿,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后从早期的“子弹轮”、“皮下注射论”到后来的有限效果研究、强大效果论,受众的地位和被重视程度在日益增加,关心受众能够获得最佳的传播效果,同时传播效果的检验靠的又是受众,那么为了能够追求最佳的传播效果,就必须首先确立受众视角。正如《新闻学导论》中李良荣先生所提到的,受众是媒介成败存亡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受众将是媒介的必然选择。下面我们来分析当前电视新闻受众的一些心理需求。

首先是对信息的需求。当人们打开电视机收看新闻节目时,首要目的就是满足自己知晓信息和对周围事物和环境认知的需求。人们渴望了解新见闻、新知识,对世界大事和国家形势有所了解,等等。

其次是对时效性的需求。人们渴望了解到的是最新的最及时的消息,这就要求新闻节目的时效性要非常强。并且随着当前信息量的阶梯型大量增多,信息传播速度在社交网络、手机上的飞快发展,更要求电视新闻的快速反应。

再次是对真实性的需求。真实被当做新闻的生命,这将不言而喻。电视新闻的基本职责就是向公众提供准确的事实,以便他们能够行使知情权。在当下,信息浪潮汹涌而来,各种假新闻层出不穷,电视新闻的真实性在受众的心理需求上也显得更为重要。

当前电视新闻编辑中的弊病

在新闻语态上,空话、套话较多,信息量极少。很长一段时期,中国电视遇到重大新闻往往是在新华社的通稿上加画面,这种语态被称之为“新华体”。如:“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天南地北祥和欢乐,华夏儿女喜庆佳节。北京各大公园彩旗飞舞,花团锦簇,宫灯高挂,人流熙攘,充满了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拽大词”。“高八度”“排比句”成为新华语态的鲜明特征。“新华体”象征权威和可信度,被视作无坚不摧的“利器”,安全,简单,好用。似乎只有把新闻写的不像平时说话,才会给读者和观众以“权威感”。这样的空话、套话只会让观众觉得有物无人、平淡无味,让人生厌。

时效性上,并没有凸显出新意。我们的很多电视新闻节目总是出现“最近”“前不久”等时间模糊的字眼,让观众觉得毫无新意,并对这类新闻失去兴趣。

形式符号的运用上,非常单一,致使画面单调。新闻在电视上的表现形式应该也必须是多种多样的,然而当前在我们的电视新闻报道中很多内容还仅仅是画面加上了解说,同期声配以字幕的形式,由于电视的其他形式符号没有调动起来,让人感觉到整天的节目都是一成不变。

编排方式上还是沿用旧的模式,日复一日的国内新闻、国际新闻、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领导职务由高到低来编排,此外长消息扎堆出现,短消息排在一起快速播报,这样的电视新闻只注重传播信息,受众的审美需要并没有被重视,受众在看电视时没有的到任何美的享受。

从受众需求的视角创新电视新闻的编辑

下面,笔者根据当前电视新闻编辑过程中的弊病和实际的工作经验来谈谈怎样从受众的需求出发来创新电视新闻的编辑。

1.改变电视新闻的语态

在电视新闻的编辑中,首要的应该是电视新闻语态的改变。语态,即说话的态度,叙述的方式,即选取恰当的语气与观众平等的对话。“电视语态”,这一概念最早是由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孙玉胜提出的。他在《十年:从改变电视语态开始》中写到:“要降低电视媒体说话的口气,尝试一种新的语态,也就是新的叙述方式。”同时也有许多电视学者呼应了这种看法,他们认为语态的变革是电视变革的重点,在这场变革中要将以“拽大词”、“高八度”、“排比句”等表权威话语转化为群众语言,在追求新闻的叙事文体上的变化是将民间话语的鲜活幽默和常生活情境带入到新闻之中。

电视节目最终面向的是观众,当电视文化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后,受众的需求和心理越来越成为各大电视节目关注的重点,同时,这也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当前,电视的受众在社会心态和价值观取向上都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特点,他们的接受心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目前电视新闻的编辑现状与受众的心理需求方面还存在的较大的差距。本文,我们将针对受众的心理需求来谈谈电视新闻编辑的现状,并分析如何在编辑方式上采用创新策略来满足受众,让受众更加易于接受。期望本文对我们当前的电视编辑方式方法的革新有所帮助,在此也请教于各位专家、同行,以便共同交流、进步。

中国电视新闻迄今已走过了数十年的历程,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的当下,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电视语态必须相应的改变。笔者认为,电视新闻要走向人性化的语言,这才是一种可喜的变化,语态的转变也会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将会对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产生深刻的影响。喻国明教授也曾经指出:“我们要从过去那种话语霸权的模式中走出来,并且要把过去的单一声部‘齐唱’的话语表达方式转换到能够容纳更多的混声,更多的声部的‘合唱’的话语表达方式,以便使我们的意见有效地植入到社会的总体话语逻辑当中。”

例如,我们就民生新闻《南宁零距离》中孟非的新闻评论来说明新闻语态的转变。随着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亮相,中国电视新闻由此出现了“民生新闻”这一新概念和新节目,同时也给电视新闻评论开辟一片广阔的天地。《南京零距离》被南京人称为“南京人自己的新闻”而主持人孟非也被当地人认为是最具有平民精神的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孟非也始终会站在百姓的角度说话。遇到春运的高峰期时,很多新闻节目都在讲“买票难”这个话题,我们经常听到的是播音员口中那一个个“抽象的数字”——“截止到记者发稿时,XX站已经迎来了XX万人,比去年增加了X万人,人数上涨了XX%。客运部门提醒大家现在已进入春运高峰”;而更让我们最不能接受的是主持人频频在节目最后附和着主管部门并建议旅客避开高峰的那句话——“如果提前几天、或者推迟几天出行,那么难题便也不是问题”。而在2004年1月12日的节目中,也是关于一条与春运报道之后,孟非就随即点评说:“每年春节就这么几天,可我们的客运部门仍然不断提醒旅客错开高峰出门,要乘客错开人流高峰,怎么可能?”。是的,“每年春节就这么几天假”,孟非站在“乘客”的角度,以乘客的语言状态,犀利冷峻的直指客运部门,一句“要乘客错开人流高峰,怎么可能?”痛快、直白的讽刺了客运部门的“黄粱梦”。这种令人耳目一新的声音,直白、干脆,简洁,有力,它道出了百姓的心声,支撑着民生新闻繁荣。

如果说电视新闻最应该取得的一些转变的话,那么最大的转变就该是主持人、出镜记者与观众对话的方式的转变。我们将针对受众的心理需求来实现电视新闻编辑语言的转变,普遍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社会上流行的语言甚至可以辅助使用一些网络语言,让电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比如央视在评论巴基斯坦爆炸案时,当时的评论员就诙谐的说道,“塔利班袭击的不仅是政府,还是寂寞。”这一方面增强了观点的可读性,另一方面也巧妙的提醒着我们的观众,塔利班在巴基斯坦需要得到舆论重视这一情况。所以,满足受众的需求要首先从满足他们的语言需求开始。

2.增加新闻的信息量

要尽可能的在单位时间内增加核心新闻的有效信息量,要注意每条新闻的播报长度,要控制在一定的时间之内。另外,也可通过说明新闻背景和新闻链接的形式来增加信息量。在必要的情况下,补充一些新闻背景能够更加说明时间,让受众清晰明白。如在央视报道神州7号飞船的发射时,就对之前我国的飞船发射情况进行了梳理,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也对此次发射播报更加关注。

3.新闻表现形式要多样化

在新闻的表现形式上,要切实满足受众对变、新、美的追求。独条新闻与组合式报道穿插播放,动态新闻与演播室的访谈有机结合,这样,新闻的播报更加立体化,由此才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并形成舆论热点。在某些热点事件上,可以采取采制直播,实现同步对话,同步播放,并且在其中可以加入观众的参与,利用新浪微博互动、电话连线等等,增强反馈机制。对新闻的组合上,要打破以往的传统模式,必须根据稿件自身的情况来确定。在声话的组合上,可采用有说服力的现场声以及蒙太奇的组合手法来还原新闻事件本身。总之,构图、结构、颜色、节奏等方面需要编辑也根据自身的素养和新闻敏感来具体操作。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们的电视频道、节目的日益增多,只有从语态、编排、表现形式上下功夫才能满足受众的需要,提高节目质量。当然,我们在此还要说明,从受众的视角出发创新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并不是一味的去迎合受众,而更重要的是与受众在节目中达到一种默契来“引导”受众。只有电视新闻编辑人员与受众相互沟通,取得最佳的平衡点,我们的电视新闻节目才能更加健康、繁荣而持续的发展。

猜你喜欢
语态新闻节目电视新闻
纸媒是怎么做起一档新媒体音频新闻节目的
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节目传播路径与策略
融媒体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策略研究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动词的时态与语态题这样得高分
动词的时态、语态
电视新闻评论发声三策
电视新闻的三大功能性硬伤
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平民化”的正确表述
电视新闻解说词发展三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