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会北跨课题组
济南第十次党代会上,中共济南市委书记王敏明确提出,实施积极的“北跨”和“南控”战略,加大“北跨”力度,推进济南都市圈建设,加快济南融入“黄”、“蓝”国家战略,在更高层次上拓展发展空间。济南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将“积极推进济南北跨战略,进一步拓展省会城市发展空间”的议案确定为本次会议的惟一议案,这一系列的重大举措,标志着济南“北跨”战略的正式启动。积极推进“北跨”战略,是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快省会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为此,本课题组长作为“北跨”议案的领衔代表,近期与课题组的部分成员赴广州、武汉、重庆等“跨江”发展城市,并对黄河以北的区县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及具体建议做如下汇报,供领导参阅。
从目前情况看,北跨主要涉及地区包括济阳、商河两县和天桥区大桥镇、桑梓店镇,总面积2462平方公里,总人口125.1万人。我们认为,市委、市政府从省会发展的战略高度积极推进济南“北跨”战略,具有如下重大现实意义。
(一)积极推进“北跨”,可进一步拓展省会的城市发展空间。目前,济南市城区整体格局属带状分布,东西过于狭长,南北过于狭窄,交通问题和城市公共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产业布局等问题日益凸显。因受辖区版图结构的限制,制约了城市发展空间的扩张和城市发展的空间布局。城市发展空间小且结构不合理,弱化了省会城市功能,导致济南经济建设投资规模长期偏小,工业经济规模不能有效膨胀,也制约了城市对资本和人口的聚集能力。因省会南部生态经济区的自然条件和功能所决定,积极推进“北跨”是进一步拓展省会的城市发展空间的惟一选择。
(二)积极推进“北跨”,可有效实现现代产业的合理布局。现代产业主要包括: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科技产业、有品牌优势的传统产业、有效益的现代农业、交通水利为代表的基础产业。要在目前的城区内打造省会现代产业体系,显然不能满足现代产业的布局要求,也不能满足产业转移的空间要求。就目前济南的产业分布与产业转移而言,天桥区作为济南市中心城区之一,现有大量各种专业批发市场和物流市场及工业企业需要有序外迁,黄河以北的济阳、商河等地区地域广阔、地势平坦,完全具备承接产业转移的基本条件,而且济阳、商河是济南现代农业的集聚地,中心城区的专业批发市场和物流市场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转移外迁,必将带动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带动农民收入的增加,带动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实现省会现代产业的合理布局。
(三)积极推进“北跨”,可促进“三次产业”的进一步融合,加快省会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城乡一体化是城乡在相互联系而又相对独立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城乡劳动者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第一、二、三次产业的融合和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人民共同富裕的动态过程。城乡一体化是省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现代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坏,决定着工业、商业等其他产业的发展。由于第二、三产业主要集中在济南城区,一产主要集中在济阳和商河,那么实现一、二、三次产业的融合,现实中就必须积极推进城区与产业的“北跨”,实现城市与农村的经济融合。
(四)积极推进“北跨”,可有效突破县区经济的发展瓶颈,改善“河北”地区民生。济南与青岛、烟台等城市经济总量的差距主要归结于县域经济发展上,有效突破济南县区经济发展瓶颈,是实现经济跨越发展的关键。由于济南版图独特的地理构成,黄河成为横亘在济南南北分界的“天堑”,造成省会南北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直接制约着省会县区经济的联动发展。经济发展水平南高北低、城乡居民生活南富北穷。距离城区最近的“桑梓”、 “大桥”两个乡镇的居民,虽然在身份上成为城镇居民,也享受到济南市市区的一些惠民政策,但当地居民却没有“市民”意识,其生活方式、居民待遇和市区居民差别很大。由于黄河以北企业少,目前黄河北距离城区最近的两个镇,每天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劳动力要跨到黄河南岸去打工,而跨河的各种成本远高于城区,黄河以北120多万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受到严重制约。积极推进“北跨”战略,以城市经济带动现代农业,积极发展工商业,促进产业融合,既能充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当地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又能有效突破天桥、济阳、商河等县区经济发展的瓶颈,提高城市化水平,实现县域经济的加快繁荣和健康发展。
(五)积极推进“北跨”,可加快济南都市圈的构筑步伐,实现“融黄”、“接蓝”的战略目标。2009年12月和2011年1月,国务院分别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简称“黄”战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简称“蓝”战略)。自此,山东省的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和海洋经济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黄”、“蓝”战略初步形成的区域经济格局背景下,济南都市圈在面临巨大挑战的同时,也面临新的历史性机遇。地方发展战略只有主动融入国家的发展战略,地方的发展战略才能抓住发展机遇,获得区域竞争的制高点。加快构筑济南都市圈,更好地发挥济南的省会优势,带动山东省中西部地区崛起;推动黄河三角洲城镇区发展,促进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做好“以海带陆”、“以陆促海”等陆海统筹工作,培植环渤海经济圈新的经济增长极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积极推进“北跨”,可以进一步实现与德州、滨州等市对接,这将给济南都市圈发展带来强大的推动作用。山东沿黄河流域经济带作为相对明确的经济区域概念,济南都市圈中的济南、淄博、德州、聊城、泰安、莱芜、滨州等7城市,基本上都属沿黄城市,从地理构成看,济南都市圈的几个城市既是黄河经济带的主体部分,也同时是黄河下游三角洲地区的组成成分,无论从经济区域划分还是从地理构成,济南都市圈有条件和资格承担起山东沿黄河经济带发展以及推动黄河三角洲城镇发展,促进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的重要使命。济南都市圈构筑无论在空间还是在区域布局上均切合了山东黄河经济带发展战略的要求。把济南都市圈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纳入一个大系统进行研究,努力打造黄河经济带,对于未来济南都市圈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具有积极作用。
省会济南作为济南都市圈的核心城市,系半岛蓝色经济区联动区内的重要成员,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联系密切。积极推进“北跨”,有利于充分发挥济南的省会的区域核心城市作用和科技、产业、人才、金融、物流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移等方面实现科技、产业、人才、金融、物流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对接。
总之,省会城市发展空间的“北跨”,是决定济南城市未来发展的关键。从打造“极核”城市发展的需要来看,省会城市发展空间仅有现规划发展规模是远远不够的。为此,必须把济南城市发展空间“北跨”作为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基本条件,站在协调区域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谋划,通过“北跨”,将济南打造成带动山东强省战略的“发动机”,进而将济南建成全国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和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城市,承担起协调南北、承东启西的历史责任。“北跨”必将成为济南未来发展的关键,城市发展空间拓展的重点,以及现代产业布局和济南都市圈构筑的新机遇。
积极推进“北跨”,目前时机是否成熟?条件是否具备?制约“北跨”最大的障碍在哪里?上述问题是“北跨”决策的重大问题。综合分析当前的形势,我们有如下认识:
1.宏观经济形势有利于“北跨”战略的提前布局。2008年9月份全面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始于2006年春季,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尽管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但由于各方的积极应对,宏观经济形势正逐步好转。遵照一般经济规律综合判断,目前危机正由“萧条”转入“复苏”,2013年前后对于我们是一个重要“机遇期”,也同时是济南推进“北跨”的重要“机遇期”。
2.“东拓”、“西进”成果显现,省会南部生态经济区保护与发展工作有序展开,启动“北跨”正当其时。“东拓”、“西进”战略的实施,已经将济南城区面积有效扩大。目前,东部新城、西部新城已经显露雏形。2011年济南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形成的《关于济南南部生态经济区保护与发展的议案》极大地促进了南部生态经济区的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目前各项工作正按照议案的要求有序展开,南部生态经济区的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望得到逐步改善。今年的第十次党代会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提出了要积极推进“北跨”战略,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将《积极推进“北跨”战略,进一步拓展省会城市发展空间》作为大会惟一议案,因此,从省会发展战略实施情况和时机看,积极启动“北跨”战略,正当其时。
3.滨河新区建设进入实质阶段,“北跨”的南部对接点正逐步形成。济南市城市建设新规划将“都市新中心、泉城新水岸、北跨新基地”作为滨河新区的规划定位,打造“一心一轴四区多点”的城市空间。滨河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全面展开,滨河新区中心区、小清河生态景观区、泺口片区、华山片区、高铁新东站片区,再加上小清河沿线形成的多个片区,将共同拓展济南面向未来城市功能跨越与品质提升的战略空间,也同时为“北跨”构筑好南部对接点。
4.跨河的交通设施建设已经基本满足“北跨”的交通基本要求。2010年10月11日,济南第6座跨河桥梁建邦黄河大桥全线贯通通车。2012年5月2日零时起,济南市黄河以北区域7座以下车辆 (含7座)的非营运小客车将可以免费通行济南黄河大桥。目前,济南“北跨”已建成的公路桥梁有6座,包括位于二环东路北延与黄河交界处的济南黄河大桥、位于西郊大杨庄附近的京福黄河大桥、位于青银高速济南绕城北线上的青银黄河大桥、济阳黄河大桥和平阴黄河大桥。济南境内的黄河河道全长183公里,除了已经通车的6座跨河桥梁外,另有鱼姜浮桥、美文浮桥、东大浮桥、黄金浮桥、燕李浮桥、顾小庄浮桥、马头浮桥、吴渡浮桥、西魏浮桥、西兴隆浮桥、北张浮桥、济齐浮桥、泺口浮桥、东郊浮桥、东城浮桥、胡杨浮桥、济章浮桥、济邹浮桥等18座浮桥跨越黄河。随着济泺黄河隧道、石济 (石家庄至济南)客运专线济南黄河公铁大桥、济齐黄河大桥、长清黄河大桥等项目开工,济南即将形成“九桥一隧”的北跨格局,彻底打破“北跨”的交通瓶颈。
5.黄河以北地区已经着手准备承接产业转移和城区发展。作为“北跨”的北部对接点,天桥的桑梓店镇和大桥镇已经开始产业布局,目前投资高达数百亿元的鹊山龙湖项目和化工产业园项目都已启动;为抓住“北跨”机遇,济阳经济开发区和商河经济开发区,都已经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准备。济阳提出“融入大济南、承接大转移、搞好大服务、实现大发展”的思路,把济阳建成济南次中心城市、济南北部新兴工业基地。作为济南北跨“桥头堡”的崔寨镇是济阳县离济南市区最近的镇。济阳把崔寨片区作为推进对接融合的“启动点”,结合济南市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借力高技术产业核心区建设,进一步拉框架、搞建设,打造承接省城济南“北跨”的“桥头堡”。围绕济南次中心城市的定位,按照突出特色、对接融合的原则,济阳正对中心城区、崔寨片区、回河片区的城市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等进行科学谋划,使三大片区率先突破,融入济南城市发展格局。另外,作为省城的近郊县,济阳有良好的资源和生态环境,有丰富的、品质优良的农副产品。打造澄波湖旅游、温泉度假和农业休闲观光“三位一体”的近郊旅游品牌,是济阳对接济南的又一战略举措。
目前制约“北跨”最主要的障碍因素有五个:一是规划;二是建设用地缺乏;三是收费交通;四是基础设施不足;五是缺乏大项目带动。积极推进“北跨”战略,五大障碍必须逐一加以突破。
1.“北跨”规划滞后。2008年,北京大学承担的《济南市北跨及北部新城区发展战略研究》以济南市黄河以北地区为研究范围,包括济阳县、商河县全域及天桥区桑梓店镇、大桥镇,总面积约2250平方公里。研究提出了济南北跨的重点区域,以桑梓片区 (化工园、鹊山龙湖和桑梓镇)、大桥镇和崔寨片区为依托,规划建设新城区,即黄河以北、济阳县崔寨镇及其以南范围的大部分用地,未来将成为济南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考虑与黄河以南济南中心城区的联系、黄河行洪区的影响、现状主要交通干线的走向、已有重大项目布局及用地建设适宜性评价等因素,确定新城区的规划控制范围主要为沿黄河西南——东北走向的带状区域。但上述设想从规划实施的角度来讲,远远不能满足积极推进“北跨”战略的规划要求:一是仅从研究层面进行战略设想,没有形成具有法律效用的正式规划;二是该项研究完成于4年前,时效性已大大降低。
2.建设用地缺乏。虽然黄河以北土地广阔,但根据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北跨发展区域基本农田保护率达90.1%,且黄河以北地下探明储有丰富矿产资源,耕地保护和土地压矿成为建设用地的两大重要制约因素。
3.跨河交通收费。黄河南北两岸交通不便一直制约着“北跨”进程,不仅因为过河途径少,而且黄河过桥费也是不可回避的重要原因,像济南这种同城收费公路这么密集的城市,在国内已经十分罕见。现有的建邦黄河公路大桥和济南黄河大桥等主要过河途径,均为收费桥,通行能力严重不足,过河成本大,增加了人们的心理屏障,阻碍了黄河以北地区发展,影响了黄河两岸沟通交流。
4.黄河以北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黄河以北一直是农业主产区,城镇规模小,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直接造成目前北部地区公共交通、医疗教育、排污处理等等城市基础设施严重短缺,难以承接人口集聚和城区“北跨”。
5.缺乏大项目带动。承载功能强、带动作用大的大项目是带动“北跨”的重要支撑,但目前黄河以北地区缺乏类似的项目,作为北跨桥头堡之一的鹊山龙湖项目由于进展缓慢,影响了相关产业发展和黄河以北人气聚集。
“北跨”的主题、战略目标设计、战略思路选择等三大问题,是推进“北跨”战略的核心问题。为此,经过调查研究,在科学把握经济规律,紧密结合省会发展及“北跨”实际的基础上,我们有如下认识: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积极有效实施“北跨”战略,依托省会综合优势,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造现代产业体系,以“黄河两岸融为一体、现代产业合理布局、县域经济突破发展、省会功能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为目标,以现代产业为支撑,以北部新城为载体,以基础设施为保障,以富民惠民为目的,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着力打造新材料、新能源、现代物流、精细化工、纺织服装、食品深加工等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现代服务业,努力建设济南新一轮发展的崛起区,形成省会科学发展新的增长极。
我们认为,“北跨”的主题内容应主要包括:城区的“北跨”、产业的“北跨”以及基础设施的“北跨”。其中,城区是载体,产业是支撑,基础设施是保证。三者相互依托,相互影响,有机统一,缺一不可。
1.城区的“北跨”:不仅依托崔寨片区、回河片区,还应依托天桥两镇及“鹊山龙湖”项目以及济阳城区建设北部新城区,并与中心城区跨河联接。根本目的在于:一是城市空间得到拓展;二是产业体系合理布局;三是北部新城辐射带动。
2.产业的“北跨”:发挥黄河以北地区的综合优势,依托化工园区、济北开发区、崔寨园区、商河开发区,形成贯穿市域北部、连接中心城和济阳、商河及天桥两镇辐射带动北部地区的产业发展走廊。着力打造新材料、新能源、现代物流、精细化工、纺织服装、食品深加工等产业集群。根本目的在于:一是承接国内外及中心城区产业的转移;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三是提高黄河以北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四是形成现代农业、现代工业、旅游服务业等产业的融合。
3.基础设施的“北跨”:建设和完善北部公共交通、供水供电、供气供暖、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污水排放等基础设施,根本目的在于:一是北部新城区的保障;二是产业发展的保障;三是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通过“北跨”,我们认为应至少达到如下战略目标:
1.黄河两岸融为一体。通过城区、产业、基础设施的“北跨”,使黄河天堑变成“城中河”、“景观河”,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省会这种因黄河而割裂发展的局面,实现黄河南北经济社会有机一体,交融发展。
2.现代产业合理布局。通过城区、产业、基础设施的“北跨”,推动整个省会城市现代产业在更加广阔的空间内实现合理布局,并进一步形成省会科学发展新的增长极。
3.县域经济突破发展。通过城区、产业、基础设施的“北跨”,打破省会县域发展的制约瓶颈,促进国内外及城区产业的转移和“河北”产业的良性互动,实现县域经济突破发展。
首先,针对聋人办学层次低的问题,一是提升办学层次,新增聋人本科办学或将原来的专科办学提升为本科办学,以吸引聋生的报考;二是将原有的聋人专科做强做大、精心打造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其次,以全纳教育思想为指导,借鉴长春大学、天津理工大学等高校,通过单考单招的方式,设立全纳教育专业,实行随班就读,增加聋生的专业选择范围。最后,创新管理方法,将管理的重点放在提高聋生的沟通和技能方面,促进他们融入社会,减少其他事务性工作,鼓励支持聋生从教,深入研究以提升聋人高等教育质量。
4.省会功能显著提升。通过城区、产业、基础设施的“北跨”,形成推动省会经济持续发展新的增长极,不断增强省会济南在全省以及在济南都市圈的核心带动能力,显著提升济南的核心城市和省会功能。
5.人民生活明显改善。通过城区、产业、基础设施的“北跨”,以产业发展带动居民就业,以提高就业水平带动居民收入增加,以收入增加带动“河北”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在积极推进“北跨”战略过程中,必须站在省会发展的战略高度,站在济南都市圈核心城市的高度,站在省会“十二五”末率先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高度来推进“北跨”工作,为此,我们建议目前应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推进“北跨”战略是一项综合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套有力的组织管理体系和专门的工作班子来保障实施。在保障实施方面,我们建议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强化“北跨指挥部”的职能,在指挥部办公室的基础上,组建“北跨办公室”的实体工作机构,赋予其综合协调、项目运作的职能,充分发挥指挥部机制“指挥深入、控制有力、运作灵活、运转高效”的特点,在组织规划编制、政策研究、项目策划、招商引资等方面对“北跨”工作实施整体控制。并在指挥部的领导下,组织、协调、指导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研究制订“北跨”总体目标、工作计划和配套政策,负责招商引资、重大项目的运作和组织实施,及时调度工作进展,总结工作经验。解决处理好“北跨”战略实施中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出现的矛盾。
在《济南市北跨及北部新城区发展战略研究》基础上,深入研究“北跨”战略及城市空间发展,尽快编制“北跨”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规划编制中,要把黄河南北纳入一个大系统中,既要考虑产业的布局、园区的分布、人口的集聚、基础设施的建设,也要考虑黄河以南城市规划区和“北部新城”的发展重点和对接方式。在城区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上,黄河以南的“北跨”规划区可重点选择发展服务经济、总部经济,打造跨区域的“科技城”。“北部新城”应以服务南城区“科技城”和服务经济、总部经济发展为主攻方向,努力打造现代制造业基地,新材料开发基地,区域的物流中心,蓝色经济区连接黄河中下游广大腹地的战略枢纽,以此实现南城区与北新区对接和协调发展。
1.交通瓶颈破解政策。必须尽快下决心解决跨河交通收费问题。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可重点选择将建邦黄河公路大桥、黄河公路桥等两座大桥作为主攻方向,使其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跨河交通免费。积极沟通协调周边城市及相关部门,采取政府赎买、双城共建 (与德州共同赎买建邦黄河大桥收费权限)等方式,尽快实现免费通行。
2.建设用地政策。建设用地指标是城区建设和项目落地的前提,必须加以重视解决。针对目前实际,一是出台“河北”村庄整合规划和政策,集约土地;二是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土地的“占补平衡”,向周边土地指标宽松的地区争取建设用地指标。
积极推进“北跨”,就必须加大投入。鉴于济南的省会地位和地方财力实际,应尽快建立以省、市、区 (县)三级财政投入为主,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一是可考虑参照市内“城投”等现有的成功开发建设模式,建立“北跨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北投”公司。二是参照国内先进的开发建设模式。可引进国内外大型投资集团,参与“北跨”,进行高起点策划规划、高质量融资筹资、高水平经营资产。三是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参与“北跨”,支持重点项目建设。
当前,大家普遍将“北跨”作为一项长期工作,要先过小清河,才能过黄河;要先把滨河新区打造成功,才可以实现“北跨”。上述观点无可厚非。但无论市级决策层面,还是天桥、济阳、商河,都应该“早筹划、早准备”。我们认为,积极推进“北跨”战略,关键在“积极”上。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黄河南北同时推进,并最终实现对接,就是体现“积极”的最佳方案。可以借鉴国内跨河发展成功经验,全国各地不乏跨河发展的城市,上海浦东、武汉三镇、杭州新城、兰州新城都是成功的范例,尤其是浦东开发的气魄和力度,提前谋划和着手产业转移、园区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是市、区 (县)各级政府决策的重点。
发展“河北”旅游产业,必须要站在省会城市和济南都市圈核心城市的高度高起点定位,必须充分依托黄河、温泉、现代农业等旅游资源的优势高水平规划,真正把“河北”旅游业发展成为特色鲜明、资源共享,与城区的“山、泉、湖、城”有机融合的支柱产业。天桥两镇可依托“鹊山龙湖”项目的开发,借助齐河“泉城海洋极地世界”项目,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等旅游项目,形成资源共享、互助共赢、揽河亲水的良性发展局面。济阳县可依托黄河资源和食品加工基地等优势,一方面主打黄河文化生态旅游牌,深入挖掘历史悠久的黄河文化,建立“黄河文化主题馆”,将整个黄河流域的文化特点、生物构成、水质分析作为重点予以展示,使市民能够就近了解母亲河概貌;另一方面,将食品加工基地作为“都市工业”与旅游产业结合的项目加以开发,并将在建的“海棠湾国际温泉”项目与商河县的“温泉国际”项目做好衔接,避免不良竞争,共同做大“河北”温泉旅游产业,真正发挥好旅游业作为先导产业的带动作用。
目前,德州将齐河作为融入济南都市圈的融合点,并且已经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前期工作,都市圈内的许多城市也都做了很多相应的准备。所以,济南的“北跨”更应该站在都市圈核心城市的高度,不仅将“北跨”的着眼点放在天桥、济阳、商河,而且应该从战略高度,利用“北跨”的契机,实现省会济南与德州、聊城、滨州等周边城市的全面交融。把济南都市圈的构筑过程,纳入黄河中下游黄河经济带的发展战略中。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济南的省会城市和都市圈核心城市的综合带动和辐射能力,更好地“融黄”、“接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