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发展的外部驱动

2013-08-15 00:45黄谋琛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文化发展

黄谋琛

笔者在《文化场域与文化发展的内部驱动机制》一文中考察了文化场域的矛盾运动,提出了文化发展的内部驱动机制。[1]文化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不仅有内部场域,还有外部场域,所以接下来要进一步探讨文化外部场域的诸如经济、政治、人才等因素对文化的作用,因为文化发展不仅需要内部驱动,还需要外部驱动,由此形成驱动合力。

当前文化发展的外部动力研究又是怎样的呢?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韩民青在《略论文化发展的动力》中提出,人与自然、人与人、文化与人、文化自身的相互作用推动文化发展。[2]从相互作用分析未尝不可,但政治上层建筑也是社会结构的一个领域即政治领域——政治与文化的相互作用不可或缺。东北师大马晓燕、河海大学单连春在《论精神文化发展的动力》中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按照动力起决定作用的经济因素的方法论原则出发,把文化进步的动力区分为本质性因素和非本质性因素,本质性因素包括人的需求、群众的创造性活动、科技的发展、教育的进步等。[3]对动力做了一定思考,人的需求和创造性活动其实可归结到主体,但哪些为非本质性因素并没有说明,况且,将经济、政治的作用排除在外,并非真正重视其决定作用。南京政治学院教授徐长安在《军事文化发展的动力系统浅析》中探讨了军事文化发展的动力系统,包括科技、文化体系内部矛盾、各国文化交流和人类普遍的和平理想的相互作用推动军事文化不断发展,尽管讲了内外部矛盾,但只是讲军事文化,而且外部动力只讲科技,显然,缺少人才、经济等因素。[4]

一、文化外部场域动力因素

文化,从系统论来看,作为整个社会领域的一个子系统,当然要和其他子系统发生联系,进行物质、信息、能量交换,因为当今文化是一个开放的子系统,而开放的系统必定要与外界进行物质、信息、能量交换。孤立封闭的系统是不存在的,因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当然也包括文化界。同时,辩证法认为事物有矛盾,内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源,但并不否认外部矛盾的作用。这也就是,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内因和外因是既对立又统一——内因是第一位,外因是第二位;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当然,内外因关系远非如此简单,为什么呢?因为尽管内因决定了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性,但外因是事物发展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关键因素和先决条件。综上所述,结合系统理论和矛盾学说特别是内因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考察文化发展的动力问题,并非无关紧要!换言之,文化的发展繁荣,与其所处环境密切相关,除了文化自身内部领域,还有外部非文化领域——经济、政治,当然还不能离开人,这些外部因素对文化的作用不可小觑,所以下面来具体考察。

(一)经济。经济是基础。财大才能气粗。经济的含义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包括实体性要素和智能性要素。科技是智能性要素。通常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从它的作用来说。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生产是交互的转化,关系密切,因而在国内通常将科学技术放在一起使用,简称科技。德国技术哲学家拉普说:“技术是复杂的现象,它既是自然力的应用,同时又是一种社会文化过程。”[5]其实,科学作为智力成果,属于思想文化本身,但又属于生产力的智能性因素。在国外,科学技术是分开的,科学是人类知识,技术是人类生产的工艺流程方法。那么,科技对文化发展的作用如何呢?看看中国,你就会得出自己的看法:造纸术、印刷术不仅保存传承我国古代文化至今,而且这两大发明扩散至欧洲,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不朽贡献。尽管现在有U盘、光盘等保存,但作为纸质的书籍仍然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现代造纸术和印刷术今非昔比,造纸是电脑自动配液,印刷是激光照排,还有扫描复印等技术。工业化为文化产业提供经营管理技术,还提供了制造技术。层级制、市场营销、市场细分、系统管理、经营战略、资本运营、项目管理等经营管理技术和管理制度逐步形成完善,现代制造业体系将文化变成现实的产品和服务的制造技术。不但如此,现代信息网络技术让人刮目相看——信息技术更加逼真地展示文化资源,还有力地保护和传播文化资源和产品。看看当前文化的传播就一目了然了。网络、电视、影像、广播等,是靠什么传播的呢?科技。网络文化靠信息、网络技术,电视广播靠卫星技术,影像靠声音图像合成转化技术。看看以前的无声电影,你就会发现其中缘由;奥运会、世界杯等各种赛事的现场直播,城市各种电子广告、杂志迎面扑来。其实,看看身边的3G、iPhone手机,新闻大事、各国文化尽收眼底,你就无时无刻不感受到科技的力量。马克思早就说过,所谓生产力,当然包括科学。恩格斯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6]技术作为科学的转化,尽管有人将技术称为工具并认为具有负面效应,但技术推动文化发展难道不是明白无误的吗?

近代以来,无线电、摄影摄像、广播电视等技术的发明,把人类文化带入视听时代。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技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科技对文化的作用日益突出。近年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发展迅猛,成为文化传播新的载体,萌发新的文化业态。科技,以其独特的方式增强文化的魅力。网络技术发展,网络用户剧增——组织、个人不仅利用网络、主页、QQ、BBS、MSN、SNS、WKI、博客、微博等进行定期制作、发布新闻,也生成网络电视广播、电子图书报刊,还推动图书出版业的发展。网上购物、网上广告盛行,网易活动频繁。舞台表演气势磅礴精彩绝伦,是借助现代声光电技术和影视特技的缘故;4D电影、球幕电影、交互电影的美感史无前例,是由于数码技术。通过传媒传播中国文化,向世界推荐100种中国文化典籍《大中华文库》和500种的《东方文化集成》。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每天用43种语言向世界全球广播,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在亚、非、拉美、北美、欧洲和大洋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进行全频道或部分节目的落地演播,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面向全球。美国是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也是科技强国。这为美国文化扩张奠定基础。硅谷正在源源不断地推出用于在世界范围里传送数字音像和资料的因特网及其他技术,由这一技术的变革推进了贸易和金融一体化,并产生出巨大财富。[7]美国将科技应用于文化,不仅推动了经济本身的发展,还实现了美国文化的全球扩张,这让世界各国叹为观止,也令各国政要忧心忡忡甚至奋起反抗。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预言:“一个高技术的社会必然也是一个高文化的社会,以此来保持整体的平衡”。[8]

文化本身不仅具有经济学功能,而且也要以经济为后盾。倘若经济落后,文化大发展就会失去物质基础。尽管我们说文化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未必与经济发展完全同步,但如果真正丧失经济基础,文化发展就会力不从心。试问人们连饭都吃不上,还有心思追求精神文化享受吗?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一段话再清楚不过了:费尔巴哈自己也说得很直截了当:“皇宫中的人所想的,和茅屋中的人所想的是不同的。”“如果你因为饥饿、贫困而身体内没有养料,那么你的头脑中、你的感觉中以及你的心中便没有供道德的养料了。”[9]西部地区的教育文化事业落后于沿海,无论是硬件、软件,原因之一是财力有限。一些落后地区的家庭难以供养小孩上大学,也证明了这个道理。当然现在有国家助学贷款、学费减免、勤工俭学、奖助学金等各种政策,不让每个大学生由于缴不起学费而辍学,又再次证明经济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资本是产业发展的首要因素,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却遭到了来自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强力争夺,使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陷入资本供给困境。[10]以前,我们国家人民温饱不足,财力有限,所以拿不出更多的钱来发展文化事业,可谓捉襟见肘。如今,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文化投入在公共财政占比都在递增,文化事业也取得很大进展。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村村通广播电视在逐步推进。义务教育、师资教育实行免费,“三馆”免费开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参观等。这些都离不开经济。经济发达,文化就有雄厚的财力做保障。文化发展不仅要有经济基础,还要实行市场化运作——这里是对文化产业而言,而公共文化例外。我国国有文化企业实行转企改制,将企业推向市场,实行自负盈亏、自主经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焕发了企业活力,一批优秀文化企业脱颖而出,有的连续几年营利,开始发行股票,成为上市公司。睁眼看世界,美国具有成熟发达的市场经济。在行政体制上,美国不设文化部,其政策是“无为而治” (non-activity,non-regulation)。美国以文化市场为导向,以政府干预最小化为宗旨。依照1791年美国宪法修正案,即使国会,也不得制定法律剥夺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文化产业领域取决于市场,哪怕有文化政策。相关企业也是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无论产品研发、市场开拓、广告促销。文化企业也深知市场秉性,遵照市场规律,通过产品研发、市场开拓、宣传促销和捆绑销售等多种渠道,赚取高额利润。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美国实行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运作模式,跨国巨头采取全球战略,拓展海外市场——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全球流动,攫取垄断利润,占领国际竞争制高点。美国文化产业由于完全市场竞争而极具竞争性。美国基于市场需求,依靠商业运作,不断汲取他国异族文化营养,进行改造创新,对民众颇具杀伤力。《花木兰》《角斗士》等由外国传统文化题材改编的好莱坞电影赢得高票房,就是成功案例。

(二)政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社会结构中的上层建筑就是政治。政治对文化的发展,很显然。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具有一致性,政治必然要求思想文化与之相适应。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必然在文化上确立其主导地位,利用文化为自己的统治服务。政治决定主流文化。我国封建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注重秩序、等级、三纲五常,与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权遥相呼应、难以分离。我国古代,秦始皇“焚书坑儒”,后来众多朝代大兴文字狱,搞文化禁锢。同样,资本主义也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设禁。西方文化崇尚自由、追求个性解放,打破了封建神权,为资本主义政治统治开辟了广阔空间。尽人皆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是多元文化传统并存。当今世界也是文化多元化,但西方文化处于强势,这是无疑的。

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政治不仅确定思想文化的核心,也为文化发展提供保障。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对培育“四有”公民,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科学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具有直接重要的意义。文化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总是为一定阶级阶层服务的。反过来讲,发展党内民主、基层民主、人民民主,实现思想碰撞、观点交流,营造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政治环境,无疑对文化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文革”大设禁区的“左”倾做法,对文化发展毫无益处,可谓文化凋落、万马齐喑。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大讨论,将战略重点转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上来,迎来群众思想大解放、文化大发展的春天——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等作品如雨后春笋。如今,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尝试基层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民主选举,对个性解放、思想启发、乡村社区文化繁荣具有一定作用。当然,我们的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双百方针、两为方向和二用原则,并不意味着搞民主建设就允许指导思想多元化,听凭毒害人民、污染社会的东西泛滥成灾。也就是说,决不让消极腐朽文化兴风作浪。

政治力量作用于文化走向。所制定的政策、法律法规、管理模式都可能造成文化波动。如果尊重文化内在规律,那作用是正面积极的;倘若违背文化发展规律,那就对文化发展起阻碍作用。这是显而易见的。以前是搞运动和行政干预,片面强调精神的作用。实践证明,并不奏效。邓小平就说,如果脱离物质利益片面讲奉献,对少数人可以,对多数人不行;短时间可以,长时间不行。否则,那是唯心论。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中就说过:“‘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1]所以政策、法律、法规要考虑利益因素,这是理所当然的。

政府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管理的核心,同样对文化管理具有重要作用。政府职能不明确、效率低下、官僚主义、落后的管理方式,直接干预微观文化企业的市场运行和直接包办文化企业等等,历史证明,效果不理想,因为这样做,不仅是政府职能越位错位,而且窒息了文化企业的市场活力。当然,并不是说政府把公共文化建设也推向市场,对精神污染放任不管,而是要为文化企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让他们公平竞争。例如,黄赌毒文化可能迎合一些人的低级趣味,但对整个社会发展不利。毒害人民心灵,怎能不管呢?还有,对公共文化建设,政府也需要承担责任,而不能诉诸于市场行为。

制度更为根本。好的制度体制机制,促进文化发展;违背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制度体制机制,阻碍文化发展。税收减免优惠政策和良好的制度,就鼓励保障文化企业的投资运营。以美国为例,为促进竞争,政府就不断放松媒体限制。1984年,里根政府放宽媒体所有权的管制;1996年,克林顿签署《联邦电信法》,对媒体所有权和跨媒体所有权大开绿灯,跨媒体文化企业集团竞相涌现。相应地,各州政府也为创意文化发展营造优良环境。

(三)人才。如果说经济、政治、文化是社会客体,那么,人就是社会主体。经济、政治对文化的作用,是发生在社会客体场域,而人和文化的交互作用则是社会主体和作为社会客体场域的一部分——文化之间的作用——文化在塑造人的同时,人也在创造文化。当然,应该明确的是,人对文化的作用,与经济、政治对文化的作用并不是同一个逻辑层次,不可等量齐观、同日而语,因而这里有必要进一步考察。马克思主义坚持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不仅创造物质财富,也创造精神财富。无论是道德情操、价值观念,还是诗词书画、乐舞歌赋,都是群众创造的结果。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要,从而在对象性活动中不断创造文化。承认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并不否认人才的重大作用。邓小平说:“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12]他还说:“一个人才可以顶很大的事,没有人才什么事情也搞不好。”[13]人才资源是战略资源,是文化发展的主体动力。文化人才不仅提炼文化元素,引领文化潮流,也创造文化艺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孔子、墨子、韩非子等卓有建树,百家争鸣;唐宋时期,“大李杜”、“小李杜”,以及唐宋八大家,诗词散文各领风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但丁、达芬奇、米开朗基罗,铸就艺术辉煌;18世纪下半叶的“维也纳三杰”——海顿、莫扎特、贝多芬,欧洲古典音乐盛极一时,等等。进一步而言,是谁影响文化社会甚至整个国家?人才。德国当代杰出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 (Max Weber)说:“中国的大官是,或者毋宁说原先曾经是,接近于我们的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者:一种从遥远过去的语言文献中接受人文主义教育的和通过考试的文人。在李鸿章的日记里人们发现,他最为自豪的是他会写诗作赋,是一位好书法家。这个阶层及其从中国古代发展起来的习惯曾经决定过中国的整个命运,倘若[我们的]人文主义者当时有哪怕最微不足道的机会,以同样的成就实现自己的主张,那么我们的命运也许也会曾经是相似的。”[14]中国作家莫言,在国际上享有声望,被誉为亚洲和世界文学的旗手。其成名作《红高粱家族》是演义现代革命历史,获第二届冯牧文学奖。《丰乳肥臀》曾获中国有史以来最高额的“大家文学奖”,《檀香刑》曾获台湾《联合报》读书人年度文学类最佳书奖、第一届鼎钧双年文学奖, 《生死疲劳》获第二届红楼梦奖,《蛙》获第八届矛盾文学奖。除此之外,莫言还获得法兰西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意大利第三十届诺尼诺国际文学奖、福冈亚洲文化奖等奖项,并曾位列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20位,中国作家实力榜第一位。莫言被授予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这是对其文学贡献的认可和美誉。历史事实表明:文化大厦,离开大师难以支撑;民族文化,需要巨匠发展。正因如此,在一定意义上,文化就是人化,“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15]我国创意产业发展受制于创意人才的匮乏。恰恰相反,美国文化产业之所以领先,原因之一是由于人才荟萃。科技工作者研发技术,精明的商人实现技术产业化,产销精英制作销售文化产品。例如,好莱坞在世界电影市场独领风骚,让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美国早期著名电影人托马斯·英斯,集导演、编剧、演员于一身,是美国最早的一位制片人。他的许多成功作品使西部片成为美国影片的主要类型,还开创了制片管理,为此成为美国最早的一位制片人。好莱坞喜剧演员,世界一流,如卓别林、勃斯特·基顿、哈莱·兰格东等,制片厂老板头脑精明,对观众趣味及其变化规律了然在胸,对市场动向见微知著。塑造明星偶像,演员影片量身定做,例如:玛丽·璧克馥,一个飘零弱女子,那么楚楚动人;约翰·韦恩毕生,一个西部牛仔,枪法高明、杀人无数;克拉克·盖博,浪子一个,英俊潇洒;玛丽莲·梦露,永远性感妩媚;富有神秘感的葛丽泰·嘉宝,感情深沉、气质高贵;格里高利·派克,高贵儒雅;奥黛丽·赫本,清丽纯真等。美国不仅在文化管理学研究及其人才培训方面领先世界,而且还从世界各国网罗大量优秀艺术人才。

二、外部驱动

我们已经知道,文化外部动力因素对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那么,就应该大力发展经济,推进民主政治,积极培养人才,以持久地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发展经济。首先,文化发展要依靠先进技术。要不断推进技术研发。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进行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自主创新,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关键核心技术研究。推进产学研一体化。由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研发部门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推进科研攻关,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文化生产融为一体。

其次,按照经济规律办事。这不仅包括公共文化要有公共财政投入保障,也包括文化产业的商业化运作。对农村和西部地区要加大公共文化建设扶持力度,实现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文化产业要实行商业化运作。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日益成为各国支柱产业,不但提供精神食粮,也具有经济价值。2010年3月中旬,美国电影《阿凡达》本土票房突破7亿美元 (7.06亿),海外票房17.75亿美元,而在中国大陆上映两个月的时间内,票房即达到12.85亿元,为海外市场的最大票仓。我国文化软实力劣势不可小觑,文化产业还处于弱势,尽管取得巨大进步。鉴于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文化产业主要是市场经济运行。由于文化具有意识形态功能,我们当然要保障意识形态安全,但也有经济功能,所以我们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文化产业规律办事。首先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通过市场调节优化资源配置,尊重文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自负盈亏,自主经营,公平竞争。引导完善公司法人治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文化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的作用。让企业在市场中摸爬滚打,做大做强。当然,在企业建立之初,政府可以扶上马,送一程,但不能干预企业微观运作。不干预企业微观运作,并不意味着对企业放任不管,对企业违法经营、危害社会的要加大执法力度。运用科技和市场,尤其是网络、数字、多媒体技术,改造传统文化生产流通方式,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演艺娱乐、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文化产业,培育发展新兴文化产业。[16]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骨干文化企业及企业集团。加快经营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推进企业兼并重组,造就一批外向型企业。要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17]改善文化融资环境。

(二)建设民主政治。第一,大力营造民主氛围,敢想敢做,活跃思想,充满活力。要按照“双百”方针、“二为”方向,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指导,又尊重文化多元化的现实,当然多元化不得违背宪法,不得危害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第二,推进文化行政管理创新。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宏观管住,文化管理部门要处理好行政管理和市场调节的关系,明确职责,创新管理理念,转变管理方式,强化服务意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善于在服务过程中更好地实施管理。市场不是万能的,也有失灵滞后时。要完善政策法律法规,切实加强文化市场监管,有效遏制违法有害信息传播。综合运用经济、教育、法律、行政、舆论手段,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18]建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长效机制。不越位不错位,该管的管住管好,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市场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当然,要尊重市场规律,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金、技术、人才等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而不是越俎代庖。第三,深化改革,加强制度机制建设。深化改革,消除体制性障碍。切实担负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完善政策法规,发挥激励保障功效。要有激励机制。技术研发是有风险的,要出台风险调控和防范措施,实施税收优惠减免等政策,将发明专利入股,保护知识产权,鼓励科研人员创办现代科技型企业,推动技术应用的不断生成。

(三)培养人才。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19]首先,掌握人才成长规律,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文化部门管理人才、经营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对文化部门管理人才,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进行培训,及时更新知识,使他们成为一支懂规律、善管理、会执法的管理队伍。学校和企业要掌握人才成长规律,大力培养一批头脑精明、对市场经济规则了然在胸、善于捕捉市场信息的经营管理人才,让他们敢闯敢冒,善于搞项目、开拓市场,抢占发展先机。企业和学校还要开设文化学、动漫、文化创意等专业,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对信息技术精益求精的专业技术人才,让他们知识过硬、技能扎实、埋头钻研。当然,培养人才,既可自己培养,也可送学生到国外留学,然后回国服务。自己培养,必须尽快转变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机制。其次,建立人才使用激励机制。实行自主择业,鼓励自主创业,让人才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升;根据工作需要,进行人员培训、开发、选拔,保证人才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激发创造活力。还可引进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建立人才保障体系;切实解决生活困难,解决后顾之忧。提供创业基金和创业便利,为人才脱颖而出搭建平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以前探讨的文化领域,还是如上所述的文化外部领域,都不是毫不相关的,就是说,技术、经济、政治、人才并非彼此孤立,而是与内部驱动机制发生作用。相应地,文化内部驱动机制和外部驱动机制也是如此,它们犹如一对矛盾,既斗争又统一,由此形成合力。换句话说,内部驱动和外部驱动构成驱动系统,共同推动文化发展。当然,内外部动力的各因素关系复杂,它们有时未必完全一致,可能冲突抵消,也可能相向而行。这不仅取决于技术、经济、政治、文化各子系统的驱动作用是否合乎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要求,也取决于是否适应彼此的发展规律和要求,而且取决于是否符合整个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进程。因此要辩证把握文化内外部各要素之间关系,建立综合驱动,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为文化发展提供充足持久的动力,从而提升国家软实力 (Soft Power),进而实现综合国力跨越式发展。

[1]黄谋琛.文化场域与文化发展的内部驱动机制[J].重庆社会科学,2012,(10).

[2]韩民青.略论文化发展的动力[J].浙江学刊,2011,(2).

[3]马晓燕,单连春.论精神文化发展的动力[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4]徐长安.军事文化发展的动力系统浅析[J].军事历史研究,2007,(4).

[5]【德】拉普.技术哲学导论[M].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1986.57.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2.

[7]【美】托马斯·弗里德曼(赵绍棣,黄其祥译).世界是平的:“凌志汽车”和“橄榄树”的视角[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298.

[8]【美】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北京:三联书店,1984.158.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2.

[10]冯子标等.文化产业运行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64.

[11][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6.192.

[12][1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0.369.

[14]【德】马克斯·韦伯(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741.

[16][17][18]授权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3/16/c_121193916_24.htm.

[19]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10/25/c_122197737_2.htm.

猜你喜欢
文化发展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