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忠良 吕娟萍
(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毛泽东曾说:“如果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胜利的。而要胜利,他们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之一。贺龙同志早在土地革命时期,凭借其在地方的威望和社会关系,充分发挥了统一战线的作用,并对统战实践进行了深刻反思和总结,为巩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理论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
领导南昌起义时,贺龙还未曾加入中国共产党。但由于他一直倾向于革命、同情共产党人,所以获得了党中央对他的信任与倚重。在周恩来、谭平山等共产党人的积极劝说之下,贺龙允诺:“我完全听共产党的命令,要我怎样干就怎样干!”深受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影响的贺龙,在其后的革命斗争中,不仅充分利用统一战线的作用,而且形成了独具特色、效用卓著的统战谋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统一战线理论。
进入土地革命时期,全国的革命形势陷入了低潮。国民党反动派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进行了疯狂的屠杀,残酷镇压人民的革命运动,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在严峻的环境之下,迫切需要壮大革命的同盟军。为了革命的现实需要,贺龙在党的领导下,凭借其在地方的威望和人脉关系,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为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南昌起义失败之后,贺龙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借鉴了起义军在广东潮汕失败的教训,毅然要求回到湘西,重建革命队伍。1927年10月,在流沙会议上,贺龙坚决表示:“我不甘心,我要干到底。让我回到湘西,我要卷土重来。”一方面,他派自己的族弟贺锦斋到湖北石首一带积蓄力量,另一方面,他谢绝了党中央要他去苏联学习的机会,请求党中央批准他回到湘西重建革命武装。1928年1月,贺龙、周逸群等在上海成立了湘西北特委,周逸群任书记,贺龙等任委员。湘西北特委成立以后,贺龙等人就迅速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和起义纲要。1928年2月16日,贺龙回到他的家乡桑植洪家关。到达桑植之后,贺龙马上着手组建桑植县委,坚持以党组织为核心,制定工作方针,深入广大群众,宣传革命思想,改编队伍,组建起义武装。
贺龙的家乡桑植当时土著武装林立,有的是贺龙的亲朋好友、旧部,有的是纯粹的农民武装队伍。这些武装大都是属于官逼民反而自发组织起来的,他们劫富济贫,但是缺乏统一的领导,各个武装组织之间互不信任、互相戒备,有的还染有旧军队和土匪的恶习。他们各自为阵,有时甚至为抢占地盘而发生内讧与火并。但他们斗争的目的却都是一致的,就是与官府、豪绅作斗争,这些土著武装极大地打击了反动统治阶级。
贺龙在桑植与湘鄂川黔边区有一定的社会基础,特别是在家乡人民中有极高的威信。贺龙年轻时组织护国讨袁武装,军阀混战时期担任过澧州镇守使、川军旅长、黔军师长等职。很多地方武装都是他的亲朋故友或旧部知交,如他的姐妹贺英、贺戊妹、贺满姑等,他的旧部王炳南、李云卿、钟慎吾等,他能够把他们统一起来,作为革命的基本力量。因此,贺龙回到家乡之后,通过写信动员和族弟贺锦斋外出联络,特委在洪家关召开了各路土著武装头面人物会议。原本剑拔弩张的局面,在贺龙的说服之下,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缓和。特别是贺龙的亲朋好友都把自己的队伍集中起来,交给贺龙。1928年春,贺龙等人领导了闻名遐迩的桑植起义,在十分复杂的环境中,贺龙灵活地运用了党的统一战线政策,走乡串寨,深入虎穴,对神兵教徒、土著武装,实行统战政策,教育他们放弃前怨,弃暗投明,争取了多数,成为工农革命军队伍中一支坚强的力量。
在组织武装的工作中,贺龙正确地运用和发展了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团结一切拥护革命的党派、地方民团、知识分子及革命的同情者,鼓励和打击顽固的反动分子,促使各地方武装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成为创建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基本力量。
在土地革命时期,在险恶艰苦环境中行军作战的贺龙,根本没有时间系统地撰写有关统一战线的理论著作,但他在有关统一战线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却蕴含了许多真知灼见,这些思想极大地丰富了党的统一战线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总结小农所占比重较大的法国巴黎公社的革命经验和教训时,就曾指出无产阶级必须同农民结成联盟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农民不仅占人口的绝大多数,而且他们深受三座大山的剥削和压迫,具有十分强烈的革命意识和要求,在农村中蕴含着极为巨大的革命力量,因此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土地问题,无产阶级能否与农民结成牢固的联盟成为了中国民主革命胜败的关键。大革命失败以后,党召开了“八七”会议,吸取了以往的教训,不再把主要注意力放在国民党内,而是开始深入城市与乡村,广泛发动群众,把巩固的工农联盟作为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基础。指出无产阶级应“赞助农民的阶级斗争,而且使它深入,使它团聚起来”,党的任务就是“要联合农民及城市贫民,组织并准备无产阶级的武装斗争”。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之下,1928年贺龙回到湘西以后,基于对湘西实际情况的阶级分析,利用其个人威望和社会关系,发动和组织蕴藏巨大革命能量的农民队伍,充分肯定农民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贺龙创建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不少当地的农民参加进红军的队伍中来,农村的革命力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根据地的建设。
贺龙的家乡桑植,交通闭塞,经济文化落后,封建势力根深蒂固。全县形成了以八大诸侯、四大鳌鱼为主的封建统治势力,他们控制全县的政治经济大权,农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极端困苦。封建势力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促使穷苦大众起来反抗。他们为了求生存,暗地自发组织起来,同官府和豪绅进行秘密或公开的斗争。自从早年贺龙领导当地青年夜奔芭茅溪、刀砍盐税局夺枪事件之后,各地农民武装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使统治阶级惊恐万分。虽然这些农民武装都带有自发的性质,但反映了贫苦农民革命的一面,也表明了只有农民团结起来,才能把自己从水深火热中解放出来。贺龙回到家乡之后,利用其极高的威信,将各地的农民武装统一起来,成为了革命军的基本队伍。贺龙在土地革命时期,利用其各种社会关系大力开展统战工作,并积极与农民打成一片,使其成为统一战线的中坚力量。
革命统一战线中复杂的阶级关系,决定了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自己的独立性,要有自己独立的政策和思想,要在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条件下团结其他阶级,而不是无原则地妥协,被其他阶级所影响。独立自主原则是指在统一战线中保持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独立性,保证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能否坚持这一原则是关乎中国革命成败的关键。在大革命时期,正是由于党主动放弃了对于统一战线的领导权,致使在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之时束手无策,断送了大好的革命形势,导致大批党员群众遭到杀戮。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使贺龙在土地革命时期的统战实践中始终强调保持我党我军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军事上的独立性。
经历了大革命的失败之后,贺龙对于革命的领导权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他认识到领导权不是天生的,而是要用力量去争取的。当时,在湘西地区,国民党和共产党对于农民、小资产阶级等革命对象展开了争夺。贺龙坚持与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合作,特别是确立了对农民问题的实际领导权。同时,在统一战线中,贺龙始终坚持党的主义和政见,高举共产党的旗帜,没有丝毫的遮掩,为了工农阶级的利益,贺龙及他所领导的革命队伍一直坚持共产党的主张。1928年,贺龙在召集亲友故旧谈话时,旗帜鲜明地向他们说:“我现在可算是共产党的人了,专为穷苦人办事的。”号召他们放弃前嫌,团结起来干革命。他说:“南昌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我们还是要革命的,愿意跟我干的,就把队伍拉过来。我贺龙找真理找了半辈子,找得好苦!现在总算找到了。只有共产党才是人民的大救星,只有参加共产党的队伍,才有真正的出路,别的道路是没有的。”受他的影响和熏陶,很多地方武装加入了革命队伍的行列,一大批思想进步人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仅壮大了党的队伍,也进一步扩大了党的影响和群众基础。贺龙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思想,不仅极大地发展了我党的统一战线理论,也为我党日后的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贺龙回到家乡之后,当时的湘西地区土著武装林立。在联络当地土著武装过程中,贺龙十分讲究方式方法,注意策略的灵活性。对于不愿打出红旗,但同国民党有矛盾的土著武装,贺龙就与之建立联系,争取其中立或暗中配合红军作战。比如张俊武,名义上是湘西军阀陈渠珍的一个团长,实际上他对陈渠珍阳奉阴违,贺龙写信要他参加红军,张俊武回信不愿参加,但他表示他的队伍在不管什么情况下枪口都不对准红军。在随后的赤溪河大战时,他果真没有派一兵一卒参战。再比如田少卿,当时掌握着两千多人的地方武装,贺龙一回到湘西就与他联系,要他当红军师长,但他不愿戴“红帽子”,表示不反对红军。在红军进攻杉木桥、柳林铺的战斗中,他暗中配合红军,当发现敌军吴尚部集中兵力,准备大举进攻红军,他及时把敌情报告贺龙,使得红军得以安全转移。
有时,为了保护支持红军的团防朋友在国民党那边站得住脚,贺龙还会运用“假打真帮忙”的策略,使他们不受危害。慈利江垭团防总徐小桐在贺龙回到桑植途中,不仅赠送钱物,为防万一,还亲自把他们送出江垭街,护送到桑慈交界处。当他发现营长张国判有谋害贺龙企图时,即刻将其处决,消除祸患。后被国民党当局发觉,追查保护贺龙事件,徐小桐处境危险。贺龙得知后,召集部队摆开阵势,在江垭的外围打仗,假败而退,其实是掩敌耳目,给徐小桐解围。此后,徐小桐更加相信贺龙领导的红军是讲信用的,后来他便更加支持贺龙领导的革命。
当时在鹤峰等地,还活跃着一支名为“神兵”的队伍。贺龙决心将他们联合起来,共同斗争。所谓“神兵”,原本是指湘鄂边区一带的贫苦农民利用迷信方式组织起来的民间自卫武装。其主要目的是在军匪混战的乱世中保卫自己的田园和家乡。这些参与“神兵”的武装人员,平时仍是耕种劳作的农民,一旦发生战事或遇到威胁,他们便会集中起来,整装待发。“神兵”们会头捆红带,身系红绳,口喝朱砂,他们认为这样就能获得菩萨的庇佑,刀枪不入。首领一声令下,他们便会呐喊着蜂拥而上,气势逼人。但是不少的“神兵”都是被地主豪绅所控制,进而沦为官府的帮凶,但也有一些“神兵”组织由进步人士领导,比如当时在鹤峰县邬阳关的陈宗渝,他所领导的“神兵”不抢老百姓,不杀穷苦人,专门跟国民党政府作对,在邬阳关一代颇受群众拥护。但是,由于环境险恶,力量微小,他们常常孤军奋战,处境非常困难。贺龙在了解情况之后,主动与之联系,陈宗渝十分高兴,并愿意与贺龙合作。之后,这支“神兵”队伍便成为了红四军的一部分。贺龙为了去除“神兵”武装中的迷信色彩,便把陈宗渝的“神兵”大队改名为特科大队,并积极进行改造。贺龙亲自深入队伍之中,耐心地动员他们逐渐放弃了迷信行为。经过改造,“神兵”们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他们不再红布包头、喝朱砂,开始富有组织纪律性,在思想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陈宗渝后担任过红四军第二特科大队大队长、第四团团长等职,1931年,在桑植样耳坪战斗中阵亡。在湘鄂西这样比较落后的地区,既要与有严重封建迷信色彩的当代土著武装作斗争,又要区别对待。事实上,在特殊时期,保持这种“神兵”形式的武装,有其特殊的作用。对于“神兵”武装,坚持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这在土地革命的历史上,可谓是贺龙对统一战线思想的一个创举。
[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张侠.南昌起义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3]全荣阶,等.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史稿[M].北京:中央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53.
[4]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 3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
[5]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 4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
[6]王跃飞.湘鄂西与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研究[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