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文化自觉

2013-08-15 00:43朱联平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政党利益道路

朱联平

(中共南通市委党校哲学党建教研室,江苏南通226007)

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全党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自信,这表明坚持文化自觉与自信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全党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本前提,正确的文化自信必须以科学的文化自觉为基础。政治文化引导着文化的发展方向,党始终是政治文化自觉的引领者和推动者。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文化自觉是指党自建立以来在政治理念和政治行为上的一种主动的责任担当与使命追求。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中,我们党一贯坚持高度的政治文化自觉理念,领导人民奋勇开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一、民族复兴理想的超越性自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当代中国得到体现。“四个现代化”的设想、小康社会的构想、民主法治与和谐社会的追求与提倡,展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为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幅幅生动图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社会经济发展快速,GDP以年均8.6%的增长率甚至超过了原先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发展速度,在当今世界上已经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国民生活水平普遍提升。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将民族复兴的梦想变为现实,在于她的领导者和组织者的政治文化理念的先进性超越,即把民族的复兴与人民利益相联系,把国家的强大与人民富裕相结合,把民族的复兴和人民的解放作为崇高的政治使命。这是一种融合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和民族的利益为一体的文化自觉。这样的政治文化自觉使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民众自觉地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看成是与自己切身相关的利益,无论遇到外国列强的侵略还是内部的腐败专制,都会义无反顾地作出自我牺牲。这种文化上的政治自觉超越了过去一切个人、集团或阶级的狭隘的政治局限性,为民族复兴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和永不衰竭的时代活力。

二、政党文化建设的开放性自觉

凡政党都有自己的政治追求和利益诉求,都要通过一定的政治活动体现出来,这种政治活动必然形成不同政党形象各异的文化风格。政党文化建设的开放性自觉是指政党所追求的政治理念前提下的时代性、包容性特质。

1.时代性特质孕育着政党文化建设的开放性自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立足于中国社会的现实需要,自觉摒弃各种不适宜中国发展的主义与思潮,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挽救国家危亡和民族命运的理论武器,这既是党成立的条件,也是最早的文化自觉。党的七大、十五大、十六大和十八大分别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行动指南,共产党人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审视社会前进和发展中的问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真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这种面向民众、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理念,是一种开放的自觉的文化理念,没有这样的文化自觉,马克思主义不可能变成行动指南,而只能是僵死的教条。在九十余年的光辉历程里,党不断总结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这种文化自觉的重要性。

2.包容性特质彰显了政党文化建设的开放性自觉。“在无产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建设一个具有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极其艰巨的任务”[1]。中国共产党在幼年时期,在组织建设上不是仅专注于工人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而是自觉地把思想建设提高到党的建设的首位,让大量非无产者和农民加入到党的队伍中来,成为党的组织力量的主要来源。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多元化的社会现实,我们党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理念统领下,以积极开放包容的姿态,自觉建立了党与群众的新型联接关系,整合了社会各阶层利益,顾及了持不同观点的群体的需求,为党扩大执政基础提供了广阔的社会空间。当然,中国共产党早期作为一个革命性质的党,尔后又成为执掌全国政权的党,其开放性不是无原则的,既不同于中国国民党那样从一个广泛吸取革命分子参与其中的革命性政党蜕变为一个代表地主和资本家利益的保守性政党,也不同于苏联共产党那样由代表人民利益的党走向全面私有化道路的党,而是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意识形态,以中华民族复兴和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政治使命,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坚持把党的理论建构、组织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与时代特征、社会特点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修复和创新,自觉推进党建科学化工程的新发展。

三、学习文化知识的求知性自觉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始终把学习作为一项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任务来对待、提倡和坚持,已经形成了一种依靠学习应对环境变化、提升全党能力的文化自觉。毛泽东指出:“如果不学习,就不能领导工作,不能改善工作与建设大党。”[2]邓小平要求:“在不断出现的新问题面前,我们党总是要学,我们共产党人总是要学,我们中国人民总是要学。”[3]江泽民强调:“只有加强学习,方做到日新日日新,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4]胡锦涛向全党强调指出:“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5]习近平认为:“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6]中国共产党从事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学习的历史。

党的文化学习机制的形成,离不开党中央自觉不断地学习政策、制度的持久推动。从1939年到1942年,以中央名义下发的号召干部学习的文件就有十多个。从1942年中央颁布《关于延安在职干部学习的规定》,到1989年中央下发的《关于建立健全省部级在职领导干部学习制度的通知》,再到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战略任务,使全党学习理念日益成熟,学习风气日趋浓厚,学习制度日渐规范。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制度实现定期化、定型化,不仅有力地带动了全党学习的规范化、常态化,而且对于学习型政党倡导下的学习型社会的引领构建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追求人民利益的至上性自觉

中国共产党最核心的政治价值追求就是人民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就是党的利益。党和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决定了党以实现人民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作为自己崇高的政治使命。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以来的所有政治纲领和政治实践中,人民的利益始终是其自觉追求的价值目标。

人民在取得物质利益关怀的同时,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的维护和争取也是党始终自觉追求的政治目标。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于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制度的设计以及宪政体制的构建,为人民当家做主提供了广阔的制度空间,是人民获得政治利益的真正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推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开辟了人民物质利益获得和政治利益谋求的新时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进一步从物质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上凝结了党与人民之间的联接关系。胡锦涛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基于时代发展的需要形成的战略构想,是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利益诉求的长远决策。胡锦涛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泛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7]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构想,提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8]。从物质利益到政治利益,再到文化利益,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实现人民各项利益的目标上自觉成熟的文化价值观。

五、革命建设道路的创新性自觉

在中国发展道路的方向性问题上,我们不可忽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四次重要的政治文化自觉。第一次是五四前后面对中国社会的各种主义、思潮之争,中国早期的进步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是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在古老的中国土地上生根成长的理论前提。第二次是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也就是在抗战结束后,国共两党为国家政权之争处于不可开交之时,一些人提出了走“第三条道路”的错误设想,希望中国走资本主义民主国家的道路,中国共产党给予了有力的批驳,同时也教育和团结了许多摇摆不定以及抱有幻想的民主人士和广大人民群众,显示了我们党所坚持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清醒认识与自觉。第三次是20世纪80年代末,面对国内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又一次体现了我们党在中国发展道路、发展方向上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自觉。第四次就是当今我们正在坚定不移地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它是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成功发展与创新,是探寻社会主义在中国建设与发展规律的政治文化自觉。

仅有道路的自觉选择显然是不够的,还要有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性自觉。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发展与创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自觉地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自觉地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觉地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坚持理论和实践创新,做到既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又坚持改革开放,把社会主义同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紧密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同已经由战争与革命转换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紧密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总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十分落后的中国社会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民主革命道路,又在缺乏现成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因为我们党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对中国发展道路作出了正确而自觉的选择,并始终保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政治品格,是党在革命与发展道路上具有高度的政治文化自觉自信的体现。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197-198.

[2]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79.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70.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085.

[5]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

[6]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09年秋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9-12-03.

[7]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16.

[8]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猜你喜欢
政党利益道路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道听途说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利益与西瓜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调整要十分注重“稳”字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利益链与新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