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伊犁河谷生态旅游开发的思考

2013-08-15 00:50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伊犁生态旅游草原

徐 平

(伊犁师范学院 新疆 伊宁市 835000)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形式,20世纪80年代一经提出就受到旅游界的广泛关注,作为一种将经济效益、生态保护和社会效益三者结合起来的旅游形态,生态旅游对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伊犁河谷生态旅游开发条件

伊犁河谷西部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交界,边境线长421公里,北部以北天山山脉脊线与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塔城地区为界,南部以南天山山脉脊线与阿克苏地区分界,东南部以中天山山脉脊线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相邻。地处东经80°9′-84°56′,北纬42°14′-44°50′,东西长360公里,南北最宽处275公里,面积5.6万公里,地区辖八县一市。伊犁河谷境内山川秀丽,旅游资源丰富、品味较高,平均景点密度居全疆首位。

(一)伊犁资源禀赋得天独厚,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伊犁河谷地处中纬度内陆,属大陆性气候,谷底三面环山,有利的地形拦截了西风环流带来的水汽,降水丰富,再加高山区冰川融水补给,伊犁谷地成为新疆最湿润的地区,是闻名的中国新疆的“湿岛”“塞外江南”。庞大的伊犁河水系,孕育了无数天然河谷林,自然生态良好,风光优美如画。

伊犁气候温暖湿润,山地自然带垂直分异明显,野生动植物种类丰富,是新疆重要的生物基因库。其中生物旅游资源最为特殊,区内植物多达3000多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8种,特别是分布于支流上游的野苹果、野杏、野核桃、野山楂等堪称为世界果木种质资源基因库,有著名的野果林自然保护区、野核桃自然保护区、雪岭云杉自然保护区、那孜确鹿特草甸类草原自然保护区、黑蜂小叶白蜡自然保护区;有新疆最美丽的草原那拉提、唐布拉、喀拉峻、昭苏大草原等等。

在伊犁的山地,繁衍生息着大量动物,它们的活动场所遍及山地、森林、河谷、草原和草甸,珍稀保护物种有60余种,如雪豹、盘羊、天山马鹿、新疆北鲵……,建有黑蜂、四爪陆龟自然保护区等。

(二)伊犁原生态历史文化厚重丰富,多民族风情多姿多彩

伊犁自古以来是亚洲民族角逐之地,原生态历史文化丰富多彩。本区人类文化活动久远,民族结构复杂,历史变迁频繁,在历史上是我国内地通往亚欧各国的“丝绸之路”要津之一,遗存了大量古墓葬群、草原石人、岩画、古城遗址……,众多的名胜古迹成为宝贵的人文旅游资源。

伊犁是举世瞩目的东西方文化荟萃之地和民族博览地。古代有塞种、匈奴、月氏、乌孙、柔然、丁零、铁勒、契丹、突厥、准噶尔蒙古等古老民族。经过历史的发展和沉淀,哈萨克族、维吾尔族、锡伯族、柯尔克孜族、回族、满族等民族在伊犁河谷相继形成、迁入成为世居民族,伊犁成为民族融合的摇篮。长期以来,伊犁各民族相互影响、兼收并蓄,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民族文化。历史久远的游牧草原文化与近现代的中原文化、中亚文化、绿洲文化、屯垦文化以及保疆卫国的边塞文化在伊犁长期融合,形成了灿烂的自成一派的独特文化,成为极具区域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

(三)旅游业已有一定的基础

在各级政府重视下,经过20多年的努力,伊犁旅游业快速发展,2011年伊犁州直共接待游客791.7万人次,实现总收入21.4亿元。伊犁州直已建成以“草原、森林、古迹、民族风情”等为特色的A级旅游风景区(点)18处,国家5A级旅游区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座,国家级森林公园3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16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一座;2013年“新疆天山”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新疆天山作为一个系列遗产地的总名称,伊犁的喀拉峻-库尔德宁名列其中。

目前伊犁河谷已形成一个能够基本满足旅游者行、游、住、食、购、娱的接待服务体系,建成星级饭店64家(四星级5家)、旅行社26家(含分社),旅游直接从业人员2万余人。

二、伊犁河谷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伊犁开发利用的生态旅游资源,大多局限于旅游资源价值表面价值的开发利用,缺乏对旅游资源产品的深度挖掘开发。由于社会经济的制约,许多资源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如:伊犁的火龙洞是全国稀有的地热资源,现建有火龙洞医院,利用地热治疗疾病,资源开发只停留于做康复医疗地,火龙洞的旅游价值未充分开发,从而影响了对游客的吸引力。

二是目前一些景区大兴土木,使生态旅游资源日渐退化。伊犁生态旅游的目的地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保护相对完整、原始、独特。但是,有些单位在景区(点)内建设度假村,景区(点)出现水泥、石灰、白色的“大锅”卫星接收器等城市化事物,导致旅游地的城市化倾向。

三是湿地面积急剧减少,生物多样性递减,草原退化沙化情况严重,生态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生态旅游资源退化。

四是各自为战、集约化程度低。出现因资源同质而各自为战,打自己牌重复建设。各个县(市)各自为政,还未形成中心或者说区域目的地,不能形成合力。

五是旅游资源与当地文化融合开发不足,旅游产品简单粗放,自然景观缺少文化内涵,以观光为主,旅游过程中只有“可看”而没有“可听”,缺乏休闲、体验、科普等产品。

六是旅游管理和服务人员素质较低。伊犁旅游旺季导游奇缺,旅游行政部门只能通过短期培训发放“景区(点)讲解员证”以解燃眉之急,从业人员水平良莠不齐。生态旅游作为高级旅游方式,要求高素质的管理服务人员,而本区的旅游管理和服务人员显然不能满足生态旅游发展的要求。

三、伊犁生态旅游开发的对策

(一)恰当选择开发规划的模式

1.在环境容量允许的条件下,进行适当的设计。把握本区的地理文脉特色,突出自然个性,尽可能就地取材,依景就势,挖掘吸呐地方民俗和地域文化内涵,使开发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

2.在开发范围程度与进程上,结合地方的经济实力、环境保护条件等主客观因素,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有序地、适度地进行。在还不能够达到维护生态平衡的条件情况下,可将一些资源留给后人,这也是在规划开发中实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二)以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品牌体系打造生态旅游胜地

1.以“世界旅游谷”为旅游区域品牌。用“世界旅游谷”作为伊犁的区域品牌和目的地品牌,代表了伊犁的特色和优势,极具吸引力和感召力。进一步对这一品牌进行策划包装,挖掘品牌内涵,提炼品牌个性。

2.构建“世界旅游谷”品牌体系。现有的那拉提草原、喀拉峻、库尔德宁等景区在国内外已有一定影响,要继续在文化内涵上继续充实完善,要在这一区域品牌下,根据景区、线路特点,组织策划有创意、有个性的景区品牌和线路品牌,着力打造世界级旅游精品,以形成回归自然、走进生态伊犁的总体效应。

(三)升级转型旅游产品,形成以草原森林为特色的生态风光

1.在范围内整合资源。将河谷各种旅游资源作为一个整体,改变各自为政的现状,使分散的景区景点成线成片,引导景区系统深度开发,形成有山地草原森林特色的旅游体系和组合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与更大区域的整合、联合。

2.开发有吸引力的创新型生态旅游产品。充分发挥伊犁生态环境优良、区域文化原生态的优势,发展体验型、适宜自驾游、徒步游等有吸引力的产品,如喀拉峻景区旅游资源组合丰富、产品类型多样、体验方式丰富,可以特种旅游为主题的复合型旅游产品。库尔德宁景区生态保护完整,开发时可使旅游产品体系化:度假体系、户外体系、娱乐体系、健康体系等,开发雪岭云杉森林旅游,让游客深入森林中在观赏珍贵而稀有的动植物、了解认识大自然的同时,享受完好的森林生态系统带来的无穷乐趣,提高游客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自觉性;伊犁民族多样,大力发展以体验牧家(农家)生产、生活为主题的“牧(农)家乐”牧区(乡村)旅游,体验民族风情,品味民俗生活,等等。

(四)加强生态旅游资源中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的整合研究

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保存完整的地方一般都分布于相对边远落后的地区,其民族文化原生状态保存相对完整,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加强两者的整合研究有助于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从而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例如,哈萨克文化与那拉提草原的自然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有助于旅游者深层次认识“那拉提的魅力”,体会草原文化与自然风光的和谐完美。

(五)加强旅游与原生态文化的相互融合

1.整理挖掘,将民间的草原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屯垦文化、援疆文化等丰富的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收集整理,开发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鲜活生动的活文化。

2.把握区域文化的主线。草原文化是伊犁区域的核心文化,哈萨克文化是草原文化的载体、是草原文化的生动反映,是伊犁发展原生态旅游文化的品牌、发展生态旅游的主线。

3.激活伊犁本土文化,让民间的文化活起来,使之变为可看、可体验、可感知和可消费的旅游产品。在旅游产品中充分发掘名人故事、历史传说、宗教故事等,以生动活泼多样的形式传达和呈现给旅游者。

(六)完善旅游管理服务人才的知识结构

1.传统旅游管理和服务人才知识结构多侧重于酒店和旅行社管理方面,自然科学、生态旅游相关知识缺乏。旅游行政管理和服务人员应加强对生态旅游理论和规划方面的研究,深刻认识在实施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环境保护对企业乃至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旅游管理服务人员的培训应采取行业部门培训与旅游院校系统培训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在内容上要引入生态学、环境学知识,熟练掌握当地旅游地理、地貌、气候、水温等自然科学知识,熟悉本地经济、文化、民俗、民风以及旅游相关的环保、健康等方面的知识,能辨识各种动物植物,了解地形地貌的形成发展,引导游客欣赏景区风光的同时注意保护环境,使游客成为生态环境的保护者。

[1]高峻,《生态旅游学》[J],高等教育出版社。

[2]徐华,《新疆伊犁州生态环境问题与保护对策》[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3。

[3]王逸群,《新疆伊犁湿地资源现状与生态环境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06.6。

猜你喜欢
伊犁生态旅游草原
讲解《草原图》
《当周大草原》
一生的草原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伊犁书
伊犁将军长庚
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创建生态旅游示范省工作方案的通知
可可托海的草原
丝绸之路与伊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