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生产力理论的相关问题研究及现实意义

2013-08-15 00:49李大棚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恩格斯生产力

李大棚

(大连海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的生产力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构成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本文结合理论界研究的现状,对生产力理论中的概念、外延、构成要素及其相关范畴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以此来重新认识生产力理论的科学内容和时代价值。 深入研究《形态》中生产力理论的相关问题, 重要意义就在于把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用生产力理论来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关于生产力概念、外延的问题研究

1.生产力概念的形成背景

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首次给生产力概念下了确切定义,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第一次提出了生产力概念。 早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前,“生产力”一词就被许多的经济学家(如魁奈、斯密、李嘉图、西斯蒙第等)所使用,并从不同侧面对生产力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一些合理的思想。 19 世纪初期,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在否定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劳动价值理论的同时, 提出了自己独立的生产力理论, 主要对于一个国家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及如何发展国家的综合生产力等, 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 ”[1](P78)但是,由于他提出的生产力概念、思想脱离了一定的生产关系,导致了生产力概念、思想的抽象化、神秘化。马克思在深刻批判李斯特关于生产力本质、 概念及其属性的错误理解基础上,于1845 年撰写了《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文,首次表述了自己对于生产力的认识, 并阐发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思想,但还没有完全形成对生产力的概念表述。而在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形态》中,生产力概念的认识比以往有了进一步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里力求使生产力的概念逐步精确化, 注意生产力的概念和生产关系的概念以及其他概念的关系, 并确定它在唯物主义历史观中的地位和作用。”[2](P512)他们认为:“生命的生产,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 ”[3](P34)这样,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 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 ,由此可见,“人们所达到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因而,始终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3](P80)总之,马克思、恩格斯从生产的本质、总和、总体上来进一步考察和把握生产力, 从而使生产力概念更加科学化和确切化。

2.对生产力概念的认识

正如上述所言,《形态》 中所提出的生产力概念是在与生产关系的联系中以及总体上认识生产力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具体来说,人们的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个人的力量虽然也是生产力,但他们是分散的,甚至是彼此对立的,而它们只有在交往中,在相互联系中才能成为真正的力量,才是生产力的总和,而且这种生产力才具有一种物的形式。也就是说生产力是一种客观的, 不依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力量, 每一代人都是在前人留下的既定生产力状况的基础上来进行生产力的创造。“人们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的大小,同时又决定着社会的状况。 ”[4](P97)

基于对《形态》的分析可知,从传统哲学的角度看,生产力概念可以表述为人类社会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或力量。 由于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对生产力概念的分析和表述以及对生产力构成要素的分析尚需进一步发展,这就为众多学者对生产力理论相关问题提供了探讨的余地。

3.生产力概念的外延界定

目前, 理论界在生产力概念的界定上一直争论不休,尚未达成共识。基于众多学者对生产力概念的多角度理解和各自学术视野的不同, 在生产力概念的外延上也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主要有以下几种表述:第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所理解的生产力是一个十分广泛的范畴,它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主观的和客观的、个人的和社会的、社会的和自然的,等等生产力。 ”[5](P65)第二种观点认为“生产力就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同自然之间的矛盾的实际能力, 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从哲学上看,生产力是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范畴, 从根本上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现实关系。”[6](P103)第三种观点是把生产力看作是自然力和社会力的耦合。 并通过向量图的形式把生产力(PF)、自然力(NF)和社会力(SF)三者的关系表示出来。 “生产力的大小可表示为:PF﹦NFcosα+SFcosβ”[7](P78)并认为生产力是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其本身就是自然力和社会力的有机统一体。第四种观点认为“仅仅把视野局限在具体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仅仅讲物质生产力,马克思曾经提到过的精神生产力、主观生产力、潜在生产力等都没有得到有效的体现和研究。 ”[8](P96)

二、关于生产力构成要素学说的研究

近年来, 理论界的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产力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一些具有开创性的观点,对于补充、完善和发展生产力理论具有开拓意义。 具体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从内容上看,生产力由原来的二要素、三要素构成发展到由众多要素构成, 内涵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和丰富。二要素的主张者认为,物质生产力的要素只包括劳动力和劳动资料,不包括劳动对象。三要素论者则认为生产力是一种由劳动者、 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客观力量。 随着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深入研究, 学者们从系统论的角度把生产力看作一个完备系统, 提出了生产力系统是由独立的实体性因素、运筹性综合因素、渗透性因素和准备性因素构成。

2.从形式上看,生产力构成要素在形式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如有学者认为生产力要体现出两种特性即具体的劳动生产力和客观力量的生产力。也有学者认为生产力由直接生产力和间接生产力构成。 还有学者认为生产力是自然力和社会力的相互耦合。

3.从评价效果看,生产力的评价指标进一步细化。 学者们通过技术手段对生产力的构成要素进行量化处理,从而达到对生产力总体效果的检测。如有学者通过用“主体的个人(Sp)、科学技术水平(St)、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 Rp )、生产资料的规模与效能(Me )、自然环境(En )五种要素来表达生产力(P)的总体效果。 具体表现为:“P=f(Sp,St,Rp,Me,En)。 ”[8](P97)也有学者用生产力(PF)、自然力(NF)和社会力(SF)表示生产力的大小,即“PF﹦NFcosα+SFcosβ=cosαf(St)+cosβf(St,M,I)。 ”[7](P76)

三、关于生产力相关范畴的研究

对于生产力概念的理解, 也要延伸到与生产力相关的其他范畴上。 这是因为生产力概念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是与其他的范畴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在本质上它们是辩证统一的。同时,其他诸范畴又是在生产力基础上得到发展的, 共同构成了唯物史观的科学理论体系。

1.生产力与分工。 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改变自己的形式。从人类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 最初的分工是自然产生的分工。 例如在原始社会早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必须以共同劳动的方式进行生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分工还是“真实的分工”。 随着生产的发展, 第一次真正的社会分工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开始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说:“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真正成为分工。 ”[3](P36)正是这种分工才使原始社会过渡到剥削阶级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又相继出现了农业与畜牧业、工业与农业、商业与工业的分工等。 分工的发展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总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分工发展的程度。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最明显地表现于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 ”[3](P25)

2.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生产关系)。 生产力决定交往形式,“而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 这种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 ”[3](P25)也就是说生产发展的一定阶段人们必然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 这种关系是由生产和需要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在这里使用“生产力决定交往形式”的表述实质上与使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述一致。马克思、恩格斯不仅重视生产力对交往形式的决定作用,而且也强调交往形式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这种交往形式(生产关系)在成为新出现的生产力的桎梏以前是不会消灭的, 并且是直接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交往形式的制约作用还表现在它可以加速或延缓生产力的发展, 甚至成为阻碍或破坏生产力的力量。 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 “这些不同的条件,起初是自主活动的条件,后来却变成了它的桎梏,它们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构成一个有联系的交往形式的序列, 交往形式的联系就在于: 已成为桎梏的旧的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 因而也适应于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方式的新交往形式所代替; 新交往形式又会成为桎梏,然后又为别的交往形式所代替。 ”[3](P79)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由此推动着整个人类历史的进步, 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也就得到了科学的阐释。

3.生产力与共同体。 生产力与虚幻共同体的关系在《形态》中已得到阐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起源于中世纪的民族做了历史的考察, 部落所有制经过了几个不同的阶段即封建地产、 同业公会的动产和工场手工业资本之后才最终发展为由大工业和普遍竞争所引起的现代资本, 资本主义的所有形式抛弃了共同体的一切外观。 并且这种历史的考察以生产力的发展为线索。 ”[9](P39)一方面说明了一定生产力的发展要以共同体为基础,“一切都取决于被占领国家此时是否已经像现代国家那样发展了工业生产力,或他的生产力主要是否是以它的联合和共同体为基础。 ”[10](P138)另一方面又指出生产力决定了共同体的形式,“定居下来的征服者所采纳的共同体形式,应当适应于他们面临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10](P138)

四、生产力理论研究的现实启示

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根本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在理论与实践研究过程中对生产力相关问题的系统阐述。研究生产力理论的内容、价值会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一些重要的现实启示。

第一, 生产力理论为论证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众所周知,生产力理论是创建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石, 马克思、 恩格斯首先从物质生产条件出发,科学地阐述了生产力的概念、范畴,并以此为基础,建构交往形式、市民社会、上层建筑和观念形态,从而把整个社会有机体纳入到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最终完成了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深刻地揭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使社会历史观由唯心走向科学,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 为实现共产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 中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生产力理论与具体实践的结合。 我们党历来把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形成了一系列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 指导并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科学发展。 从30 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来看,我们党始终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并根据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计划和市场都是调节手段”、“两个发展大局”等重要思想,制定了“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区域发展、科技、教育等重大发展战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又把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运用于具体实际, 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在这些重要战略、方针政策的指导下,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 经济总量现已跃居到世界第二位。 30 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才能取得长足发展。

第三, 生产力理论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从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构成要素说可以看出,生产力结构的优化与发展,取决于生产力各要素间的优化组合。 只有最优最大化地把各要素有机组合起来, 才能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已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了市场经济体制。 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要求资金、技术、劳动力、管理等生产要素在市场上自由流动, 通过市场经济作用和国家宏观调控的结合进一步优化各生产要素,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应。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也必然要求生产力理论为其提供理论先导。

第四, 生产力理论要求我们党不断加强先进性建设。生产力理论要求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必然要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如果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不协调或其中任何一方面与生产力的发展不相适应, 都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对于我们党来说,作为中国的执政党,身处21 世纪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如何巩固好执政地位,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如何带领人民更好地进行现代化建设,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其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这要求我们党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战略思想为指导,统筹各方面的发展,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 我们党只有把生产力理论与党的先进性建设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党执政的科学化水平,才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终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中国梦。

[1] 郭忠杰.生产力概念的制定及其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意义[J].江西社会科学, 2005,(9).

[2] 高光,阎树森等. 马克思恩格斯早期著作研读[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2.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孙伯鍨,侯惠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和现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5] 贾贵生.马克思理论中的生产力范畴[J].内蒙古大学学报,1985,(1).

[6]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7] 陈文通.科学发展观新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8] 禇孔志.对分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再认识[J].前沿,2007,(9).

[9] 姜海波.《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生产力与唯物史观的构成[J].学术月刊, 2007,(7).

[10] 广松涉.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形态[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136.

猜你喜欢
德意志意识形态恩格斯生产力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与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道德思考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其启示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